大学生择业能力现状分析

2018-12-05 10:59罗奕玥刘佳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实验课毕业生大学

罗奕玥 刘佳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大学生择业能力与初次就业的成功率、就业的满意度以及专业相关性等密切相关。文章根据多所高校的调查数据,对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分析。

一、社会认知度对择业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的择业能力,首先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认知度。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就业形势、专业需求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通过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仍有一部分被调研的学生表示其对所应聘的工作单位不甚了解;某些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内容也知之甚少;应聘到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中,有些对所应聘的工作岗位职责并不清楚……甚至也有不少调研对象因“怕选错工作”而选择继续读研深造。

即將毕业的在校大学生,需要在平时多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方针政策,了解就业形势、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就业方向。

此外,专业需求也是因专业类型不同而存在区别。在互联网+时代,我国的网络人才依然“奇货可居”。据调查显示,较为稀缺的网络专业的人才包括:网络营销人才、网络管理人才、网络售后人才、网络集成人才、软件设计人才等。

二、择业观对择业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由择业态度、择业意识、择业动机、择业标准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大学生在初次择业时,大部分人的功利思想较为明显,片面地追求高待遇、高职位。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此类价值观的引导下,更多地关注就业的职位及社会地位情况,容易形成错误的择业观,常常忽略专业是否对口、职位是否适合自己、发展方向是否符合职业规划等问题。盲目地追求“高新高职”的工作,往往降低了大学生的择业能力。

三、就业途径对择业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首选的就业途径是通过校内外招聘会、互联网招聘等实现就业,约占被调查者的49%;其次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就业,约占被调查者的30%;学校推荐获得就业机会的,约占10%;其他方式约占11%。

从调查结果可知,现场招聘、网络招聘及实践招聘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其中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这说明了招聘单位更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经历,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更加了解单位的具体情况,从而选择就业岗位;对于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而言,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方式。

四、自我定位对择业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对自身兴趣、专业水平以及职业规划目标等并不明确,这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大学生因为自身的期待较高,职业的预期过于乐观和理想化,而能力却与实际岗位需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求职定位的不准确。很多大学生期待高薪资、高职位,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很多大学生一味追求当前的热门专业、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这些“苛刻”的要求与其能力并不相符,反而使其在择业时变得很被;从而限制了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性、多样性,导致了“主动”的失业。

五、专业能力对择业能力的影响

大学所开课程对实际就业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专业理论课对实际就业作用大的同学占到71%,实验课对就业作用大的占54%;认为公共课对实际就业影响一般的占47%,实验课对实际就业作用一般的占41%。

从调查结果可知,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更注重考查其专业能力,希望毕业生可以直接胜任岗位的实际工作;此外,调查结果也说明,用人单位在面试时,直接考核的内容与大学课程中的实验课关联度较大。尽管如此,公共课对就业的影响力也是存在的,说明公共知识培养的公共素养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也不容忽视。

由此可知,专业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直接训练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专业能力不是单纯依靠专业课的教学而形成,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并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面越来越广,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每年产生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如何有效地保证社会用人单位与高校培养人才的“供需合理”性,是我们高校专业教育必须研究的内容。文章就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花楷,孙姗姗.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

[2] 储航.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分析与引导[J].教育管理,2013.

[3] 洪艳.我国“就业难”与“用工荒” 现象并存的原因探究——以经济和社会角度为研究点[J].知识经济,2009(10).

[4] 郭琪.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7年度海口经济学院校级教研教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jyj-201737。

猜你喜欢
实验课毕业生大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最“叛逆”的毕业生
一堂实验课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