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

2018-12-05 10:59刘泉葆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刘泉葆

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搭建不合理,教师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教学实效性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教师职业认同感、获得感不高,学生“不爱学”“学不懂”“不愿学”。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建议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意义,从法治国家建设的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制度化,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角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师和学生需求与长远发展的角度切入,化解具体矛盾。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前,高职院校数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好不好,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和前沿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高不高,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达成。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与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选取了本地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作为样本,涵盖了高等专科学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普通高职院校,分别从学校维度、教师维度、学生维度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情况做了调查和深度访谈,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逐年得到改善,但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各高职院校基本能够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学校都设立了马克思主义教研机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二是普遍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课程;三是大多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数量逐年呈递增趋势,部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实现了小班教学。

从学校层面来看,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搭建不够合理,缺乏系统性。绝大多数高校仅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马克思历史认同教育(国史国情教育)的缺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学缺乏价值引领和应用场景。二是由于体制机制弊端、资源投入有限等多方面的因素导师教师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高职院校事业编制名额较之本科高校明显稀缺,引进人才速度与生源增长速度难以实现同步匹配,大班教学效率偏低问题长期存在。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比例仍然较低,新引进专业教师年龄偏低,经验较少,缺乏深厚理论学养与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困难。三是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单一导致教学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和条件。评价标准是一个风向标,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学生评教打分和学生考试分数,导致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考试分数负责,出现“乏娱乐化课堂”“突击划重点考试”现象;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平时考勤和期中期末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弄虚作假保出勤率”。

(二)教师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实现了较大提升,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教师素质队伍的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结构实现了从“教辅人员+政工干部+专任教师”到以专任教师为主体的转变;二是教师的学历结构实现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为主体的转变;三是教师的专业背景实现了从各类人文社会科学背景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为主体的转变。

教师层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信心和动力。具体表现在惰于钻研教材、教学,畏惧上课、赛课、被听课,不愿意深入探究提升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方法。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安全感,流动性大,离职率高,缺乏职业的自我认同感。

(三)学生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学生对任课老师和课程内容认同度不高,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勤率较低,对课程内容学习缺乏兴趣,课堂纪律不好,交头接耳、玩手机、睡觉的情况时有发生,课程内容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效果。高职学生对于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接收能力有限,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这门课程。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就业帮助不大,反而占用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从思想和行为上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也可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学校层面

如前文所述,学校层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搭建不够合理,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师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三是,标准单一导致教学效果改善缺乏动力和条件。导致这三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研究不深。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国家办学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前沿阵地,是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片面追求工具理性,忽略价值引领,资源配置一味倾斜于就业导向。少部分人将道德建设等同于文明礼貌,认为其功在日常,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师被边缘化的现象,其本质是对于“德”与“能”的关系认识不清,对于“道德”“政治”的内涵与外延把握不准。认识不清必然导致重视不够、研究不深。一些学校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充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心涣散,离职率居高不下;部分学校针对课程体系搭建、人才队伍管理、考核评价办法,缺乏深入的研究,粗放式管理,低效率运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人才边缘化日甚。

(二)教师层面

教师层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教师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信心和动力。

缺乏兴趣与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对于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与信心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认同感。理论功底不深,尤其是非马克思主义专业背景的教师,更容易觉得课程内容枯燥、难以讲出亮点,畏惧备课、上课,加之他们的课堂学生反响往往不好,进一步打击了自信心。

缺乏动力的原因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教师个体需求的满足是动力之源,教师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物质方面,“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偏低”,这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收的渠道比较狭窄,另一方面因为分配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定职称的指标数量比较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也比较低。精神层面,社会尤其是“高教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不强。一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科背景多样,甚至有人评价“什么都干不了的人可以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这个职业是不讲专业的”。

(三)学生层面

学生对任课老师和课程内容认同度不高,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没兴趣”“听不懂”“没有用”。由于当前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逆反心理。高职院校生源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差,政治敏感性低,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接受困难,许多学生反映听不懂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的就业市场“高学历”导向,高职学生就业处境艰难,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浪费时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少数要考研、评奖、出国的学生,更看重效率和实用价值,往往采取死记硬背提升分数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一)引导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意义

明确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国家办学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前沿阵地,是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故而,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国家治理体系落地,是一项政治任务,关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关系个人成长成才,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法治国家建设的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制度化

运用制度手段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方向、基本任务、基本条件落到实处。包括:建立完备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要求,各高校(包括本科、专科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必须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落实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师生比例,严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准入规范等。

(三)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角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多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针对教学模式创新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误区。比如:一些教师采取大量的课堂情景剧,红色教育主题观影、旅游的形式,学生兴趣是提高了,学生满意度也上来了,但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却南辕北辙了。教学实效性指的是教学活动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以及达成的程度。因此,不管是专题教学、互动教学、探究教学,网络教学,还是灌输教学,一定要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原则,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四)要统筹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性、科学性

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会受到两面旗帜的指引。一个是教学课程目标,另一个是教学评价标准。如果课程目标与评价标准脱节了,教学目标的指引作用往往会大打折扣。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导致作为“铸魂”工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为知识学习的课程,老师照本宣科,學生死记硬背。后来发现,此种方式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于是强调师生互动,体现在评价环节,出现了师生互评的方式,“学生满意度”的提法。后来发现学生的需求往往是幼稚、短视的,于是开始探索多元评价方式。

(五)从教师和学生需求与长远发展的角度切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本质是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互动将课程内容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其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最核心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理论就不能转化为思想,更不能指导实践。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他们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给予一定的激励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张凤华,梅萍,万美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及测评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石建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1(15):55-56.

[3] 泰勒(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基金项目: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XJKEYB19。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