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英译与传播研究

2018-12-05 10:59汪大乐杨丰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陶瓷文化传播英译

汪大乐 杨丰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灿烂夺目、源远流长,吸引了很多国外友人的目光,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英译问题也受到了众多相关学者的关注。文章以相传千年的陶瓷文化为切入点,探讨陶瓷文化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为陶瓷文化的传播及其它民族文化的英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陶瓷文化;英译;传播

近年来,“文化之旅”、“体验之旅”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旅游者的推崇,“文化主题旅游”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世界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文化资源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潜在的旅游者会通过自身的知识、文化对所谓的“文化产品”进行解析认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而传播,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对于不同语言的游客来说,想要感受旅游地的人文景观及历史文化,就必须要通过文字翻译才能实现。Nida(2001)指出,每一种语言都独具特色,是特定社会文化的反映。文化跟语言的关系主要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如何使用语言,而非语言结构。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以源语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首先对译者做出选择,然后译者将对源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即适应源语的翻译生态环境。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个事物或者现象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与表达习惯。 如文化在言语意义和习语中的影响力就极为普遍。学习一门语言通常十年的时间就可以习得,但是要了解一种文化并融入其中就需要一生的时间。因此,任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忽略了文化背景因素,就会造成对文本理解的不透彻,最终影响翻译的质量。

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国际旅游的基础,而陶瓷文化作为其中璀璨的一个篇章,无疑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光彩,引得很多西方游客慕名而来,想要亲身感受一下古老的陶瓷文化的魅力。而陶瓷文化翻译则是陶瓷文化交流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陶瓷文化翻译的研究还比较少。

传统文化的描述中具有大量的专有名词,专有名词的翻译一般采取拟声(onomatopoeia),即音译(transliteration)。在汉英翻译中,音译是指用汉语拼音表达汉语中专有名词的方法。如果用民族语言语音拟声的方法,或许能够达到原汁原味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效果。翻译理论家纽马克(2001)根据翻译文本特点将其划分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及“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并指出语言的主要功能表现为表达型、描述型或信息型以及呼唤、指示或者诱导型。根据这一分类法,陶瓷文化文本是一种“‘表达型(expressive)+‘信息型(informative)功能文本”。具体地说,陶瓷文化文本既具有外在描述性又具有内在审美性的功能。从描述性方面看,文化文本信息量大,主要向译文受众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介绍特定文化相关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信息。从审美功能上看,其审美性主要体现为自然与人文之美,而审美的功能就是从内心深处刺激译文受众的文化探索欲望。综上所述,陶瓷文化文本翻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向外国读者进行陶瓷文化信息传递,进而达到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然而,中英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受地域、历史、文化、习俗等的影响,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文化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下将对陶瓷文化翻译中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及转换进行分析探讨。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我们都知道青花瓷一般被译作“blue and white porcelain”,這成为了现今被西方国家所广泛熟知和接受的一种译本。然而,在笔者看来,用“blue and white”来翻译“青花”并不是最佳译文。因为“青花”测重“青”和“花”两种特性,“白”只是其底色。“blue and white”仅仅是描述外观看到的两种颜色,而并没有将青花瓷的内涵表达出来。“青花”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发明,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象征。因此,我们应该将“青花瓷”译为“Qinghua Porcelain”,后面进行适当的英译加注。这种译法不仅将青花瓷的“异域风情”传达给西方读者,并且可以使他们关注到这种特殊瓷器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陶瓷艺术品的名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陶瓷艺术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对于翻译受众来说,尤其是对于陶瓷制作没有什么了解的普通受众来说,仅仅通过观察陶瓷来把握陶瓷作品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陶瓷作品的名称有助于参观者进一步掌握作品的信息、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笔者认为,一个全面的陶瓷名称应该包含以下几种信息:年代、烧制信息、器形、用途、釉料种类、装饰技法、绘画题词等。此外,很多的名称成分里都含有文化负载词,这些都值得译者的关注。

对于陶瓷作品名称的翻译,首先要遵从的翻译标准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不要对原文的文本和内涵进行补偿或省略。在一般的文学翻译中,夸张、明喻、暗喻等修辞方法经常会被译者使用。而陶瓷作品名称的翻译则有所不同,译者需要将原文的信息尽可能忠实准确地传达给目标受众。因此,这种类型的翻译对译者措辞的忠实性和准确性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始终遵循措辞简练明快的原则,一个过于冗长的名称翻译只会让译文受众感到迷惑不解。

“粉彩”又称“软彩”,是在古彩的基础上,用国画技法发展而成的低温釉上装饰艺术。

译文:Pink colors,also known as Soft colors,is an overglaze decoration with Chinese painting technique on the basis of antique colors.

分析:粉彩的粉并不仅仅指粉嫩的颜色,更不仅仅指粉色,所以这里用“pink”来翻译并不合适。简单地说,粉彩是利用材料的化学作用,使各种颜色的颜料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浅绿,黄彩变成淡黄,其它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因此,将“粉彩”译成“pink colors”,“soft colors”,“light colors”都无法传达它的内涵。古彩又名硬彩,一般指明代五彩和康熙五彩。因此它有多个英译版本,常见的有“antique colors”,“ancient color”,“hard colors”,“five-colors decoration”,“polychrome decoration”等。古彩又名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再经过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而也被称作“硬彩”。因此,用“five-colors”或者“hard”等并不能表现出这种瓷器装饰的工艺特性和文化底蕴。综上所述,这里最好使用音译法,将它们按照汉语拼音分别直接译为“Fencai”和“Gucai”是较好的译本,后面适当添加音译加注说明。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信息的符号系统。民族文化无不反映在这个符号系统中。因此,意义的转换必须包括语言文化信息所包含的尽可能完整的内容和特色。陶瓷文化的翻译属于信息翻译范畴。作为委托者,为了保证高质量的翻译,在译前准备阶段应当优先考虑选择那些长期从事陶瓷文化翻译领域的专业译者或者熟悉陶瓷文化的译者进行翻译。作为译者,应当了解陶瓷、翻译、文本内容涉及领域等相关知识,具体了解陶瓷文化翻译的特点、翻译使用的策略、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要求,最终完成好翻译项目。

参考文献

[1] Nida,En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2001.

[2] 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 (05):35-36.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5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陶瓷文化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传承与再生——陶瓷手工艺隐性知识的深度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Y17219。

作者简介:汪大乐(1987- ),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陶瓷文化传播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青花瓷》歌词英译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