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探讨

2018-12-05 07:58李晓华张天柱
速读·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途径与方法中学生德育

李晓华 张天柱

摘 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德育始终处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中学阶段正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正确的目标定位、科学的途径、合理的方法是学校德育教育成功的三大条件。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途径与方法

百年树人,德为本。然而在当代,青少年批判地继承了某些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规范不够健全,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导致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动用激励论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想进步目标,纠正不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而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接班人。

一、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1)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

(2)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3)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就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有:

(1)思想品德课。

(2)通过各科教学进行。

(3)常规活动如校会、班会、队会、晨会。

(4)合理运用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三、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主要有:

(1)运用语言文字、事实以及榜样说服教育的方式。

(2)思想疏导法、情感陶冶法。

(3)以身作则、实际锻炼法。

首先,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及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德育教育。

其次,思想,一是指生命现象就是思和想,思是对认知事件信息的处理,想就是对认知事件信息处理的大脑系统的搜集,思想史大脑的活动,只有认知者才能感觉到,不能实现交流和传递,感情,一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而是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德育的方法中需要教师和同学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行为上产生共识。思想、情感对人的影响都是隐性漫长的,隐性的影响一旦形成那么其结果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实践是自觉自我的一种行为:

(1)升国旗时,严肃庄重,肃立,行注目礼。

(2)着装整洁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

(3)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4)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问好、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

(5)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上课时起立向老师问好;课堂发言先举手;进老师办公室报告或轻轻敲门,经允许后进入;在教室、宿舍、餐厅当领导、老师问话时,能主动站起来回答。

(6)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离家或回家与家长打招呼。

(7)碰见客人,主动问候,微笑致意,起立欢迎,招手送别。

(8)对老、幼、病残者有爱心,行走让路,乘车让座,购物让先,尊重帮助残疾人等。

(9)递送或接受物品时起立并用双手。

(10)参加集会守时肃静,大会发言先向师长和听众致谢,观看演出、比赛时适时、适度鼓掌致意。

四、学校德育遵循的原则

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学生的原则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坚持知与行统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中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3.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小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总之,再好的制度都必须落实,而落实对学生教育来说体现在效果上,教师就要抓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从学生的仪表举止,一言一行出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在策略上应该“以点带面”,有计划、分層次地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形式上可以开展针对德育理念的各种活动。德育教育,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要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身边的小事情抓起,从每一堂课抓起,从每个老师抓起,只有大家齐抓共管,德育教育才能取得长足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2]班建武.学校德育问题的诊断的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8.

作者简介

李晓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华家镇初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学。

张天柱,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华家镇初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途径与方法中学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