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视角下分析“上”“下”

2018-12-05 07:58张玉婷王飞
速读·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歧义客体本体

张玉婷 王飞

摘 要:指示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语用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上”“下”作为指示语,既具有一般指示语的共性,又有其特殊个性。“上”、“下”指示语主要通过语境彰显作用。因此,对语用学视角下“上”、“下”指示语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言学;“上”“下”;指示语

一、引言

“上”“下”是两个常用汉字,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有简单的三划,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它们可为语素,可为词;是方位名词、动词,也是形容词;是动作动词,也是趋向动词。今年来,学界对“上”“下”两词的研究颇多,但是这些研究中,从语用角度谈“上”“下”二词使用的却不多。一个语汇单位、语法单位之所以能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在交际中得到继承,肯定有其语用价值,否则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湮没于语言历史的长河中。对语用价值进行探讨,有利于深化对语法和语汇事实的认识。因此,本文拟从语用角度分析“上”“下”的使用,指明“上”“下”作为一般指示语和特殊指示语的类型,并阐释语境对“上”“下”使用的作用。

二、“上”“下”作为一般指示语的类型

指示语意为指点、标示,来自希腊语。人们在交际时经常使用指示语,如果不用或用错指示语则会造成交际的困难。在交际中,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指示语直接涉及这一联系。说话人与交际活动中各种语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指示语来表达的。可以说,交际中的各种要素(如发话人、听话人、时间、地点以及话语)都包含在内,而人们也正是通过它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及表示的语境因素来定义指示的。一般而言,指示语主要包括5种类型:时间指示、空间指示、人称指示、社交指示、语篇指示。“上”“下”作为一般指示语在这几种类型中都有所表现。

(一)时间指示

时间指示是指现实交际中涉及的时间。时间本身是个抽象概念,人们只是根据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行为活动处于不同的阶段状态,感知时间的存在。时间没有起点和终点,也不像空间中的物体那样具体可感,因此无法以时间本身的某一点作为参照。由此可以说,人类语言对时间的种种表示法都是人为的。说话时刻是时间指示语的基准点。

(1)她接到通知时,已是三月下旬,早已过了比赛时间。

(2)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

上述两例中的下旬、下半天都是时间指示语。“上”“下”作时间指示语在汉语里很常见,如:上周、上个月、上学期、下个世纪、下次等。

还有一类特殊的时间指示语,是用“身体部位+上∕下”来表示,如手上、手头上、目下、眼下、眼底下,主要强调现在时间就在观察者眼前。汉语的“下”常与空间有关,人们常说“在……下”、“在……形势下”、“在……条件下”等,所以“在……下”存在于眼见的空间,但更确切地说,它存在于真实的时间里,因所处空间与时间范围是一致的。由此,“眼下、目下”便顺畅地由空间指示语转为时间指示语。如下面的例子。

(1)在越来越紧张的形势下,士兵们都保持高度警惕,准备做最后的冲锋。

(2)早些时候这里的乡风淳朴,家家户户夜里从不锁门,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同眼下大不相同,团结和睦是那时的风尚。

(二)空间指示

空间指示,也有人称之为“方位指示”、“地点指示”,它指明话语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的空间位置。其他的人、物是作为本体的人或物空间位置的确定依據。交际中相关物体的位置或交际时发话人和听话人依存的位置是空间指示信息的来源。

1.“上”指示的方位关系:“上”指示的方位关系主要有四种

(1)附着:客体A物位于主体B的上方,客体依附在本体的表面上面。例如:收废品的老人,佝偻着腰,一步一步地挪过去,将塑料瓶放在三轮车座位上。

(2)不附着:客体A物位于主体B的上方,客体不依附在本体的表面上。例如:雨后的天气异常清新,一道彩虹挂在屋顶上,非常炫目,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看。

(3)客体A是本体B的一部分。“上”显示了本体的内部形态。例如:母亲爱怜地看着孩子,心疼孩子头皮上的新伤疤和旧伤疤。

(4)表面体A物位于主体B的表面。与主体接触的主体表面的物体也可以是客体,也可以是位于主体B表面的B的一部分。例如:①额上时而出汗的高级警官;②每块石头上都镌刻着“历史悠久”几个大字。

2.“下”指示的方位关系:“下”指示的方位关系有三种

(1)附着:客体A物位于主体B物的下方,客体附着在本体的表面之下。例如:口香糖粘在凳子下面。

(2)不附着:客体A物位于主体B物下方,客体不依附于本体。例如:芦苇下,草丛中,经常听到人们窃窃私语,似乎在议论着什么大事情。

(3)包含:客体A是本体B的一部分,客体A位于本体B的下端。“下”显示了本体的内部形态。例如:桌子下面裂了一条缝。

(三)人称指示

人称指示指发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时的称呼。对于社会地位比自己高,需要表示敬意的人用尊称的形式。从语用角度来看,对某人使用尊称是因为说话人潜意识中的“上∕下”认知“迫使”他这么做,让自己屈从于“下”的位置上,以突显处于“上”位被尊称的人。潜伏在人思维中的认识是一种社会心理约束力。在人与人进行交际时,人们已有的深层认识就会浮现出来,服从社会交际准则,驱使人们作出适当的社交指示行为。

(四)社交指示

社交指示也叫社会指示,指语言结构中能够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社交指示语表明了交际双方或第三方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中可以判断出交际者之间是平等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是礼貌关系还是轻视关系等。具体来说,社交指示语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敬语或谦语的识别在交际中,人们对于对方是否表现出礼貌,是否亲近自己总是特别介意。把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交际现实场景与对方对比后形成的一种“上”“下”思维模式,导致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如,敬语“请上座”。

(2)人名、职务等称谓汉语里的一种社会指示是对交际双方称谓的识别,如A称B为“方先生”,则表示一种尊敬的称谓。潜意识中“上∕下”用法的激发,“方先生”便会使A在交际时脱口而出。在A看来,B的权势、地位或知识层次凌驾于自己之上,居于“上”位,所以A谦卑地尊称B为“先生”。而对某些具有特殊社会地位或职位的人的称谓,是另一种方式,如“张教授”、“李处长”。在这些称谓中,人们对知识分子和领导阶级的尊敬显露无疑。在人们的心理空间中,不论教授还是处长,都居于在“上”的位置。

(3)言语表达方式有很多言语表达方式可以表达询问。其中,“不好意思,打搅一下,请问?”是一种恰当、礼貌的表达方式,能够给听话者留下考虑和拒绝的空间。这种表达询问的方式是发话人在揣摩了听话人或所询问人的心理活动后表达出来的。在说话人的认知头脑中,如果表现出一张居高临下的面孔去询问,即让自己居于上∕下认知模式中“上”的位置询问别人,并让别人作出回答是唐突的、不礼貌的。因此,问话人自觉地使自己居于“下”位,将对方居于“上”位,以委婉真挚的口气来表达自己意图,从而使预期的交际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五)语篇指示

语篇指示语是指示语篇的上下文中某一部分,其参照点是包含指示语的句子。在同一语篇中,凡是表示了某一语句与其他语句之间在前后位置或语义上的关系的词语都可以称为语篇指示语。例如:下面的事情就需要你着手去处理了。

三、语境对“上”“下”指示语的作用

“上”“下”不仅是一般的指示语,还是特殊的指示语,它们能够指示数量、状态、等级、时空。在探讨指示语时,一定要放在语境中,指称信息的理解不能离开其出现的特定语言环境。具体而言,语境在三个方面对“上”“下”指示语产生作用,即:“上”“下”指示语通过语境消除歧义;“上”“下”指示语通过语境明晰省略内容,遵循合作原则;“上”“下”指示语通过语境中的交际情景确定具体所指。

(一)“上”“下”指示语通过语境消除歧义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语义现象,同一词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概念,同一句子可能表达不同的思想。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相理解会受到歧义的阻碍,造成交际双方的误会或分歧,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但交际中的言语活动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展开的,有特定的言语环境。特定语境为“上”“下”指示语提供许多的附加信息或修改信息,即语境对“上”“下”指示语有缩小限定作用,帮助消除歧义。

(二)“上”“下”指示语通过语境明晰省略内容,遵循合作原则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话语中表达的意思不会停留于话语的字面意义,往往蕴含着内在的意义。必须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及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才能合理的推测出话语中蕴含的内在含义。为了追求交际成功,交际双方需要遵守一些准则,包含真实准则、适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这就是“会话合作原则”。

(三)“上”“下”指示语通过语境中的交际情景确定具体所指

在进行语言交际时,没有必要指明各个过程的一切细节。话语建构中,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一个片段去激发和指代另一片段或全部行为段,这更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四、結束语

“上”“下”作指示语的类型非常丰富,有一般指示语的类型,也有特殊指示语的类型,由于“上”“下”作为特殊指示语的案列不太常见,本文没有予以讨论。同时,语境对“上”“下”指示语有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歧义客体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eUCP条款歧义剖析
English Jokes: Homonyms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