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
——基于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视角

2018-12-06 12:12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会计之友 2018年22期
关键词:最大化业绩高质量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张 蕊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然而,经济发展的新问题又出现了,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不平衡,即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低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次,这种矛盾还体现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有效供给不充分,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最后,要素、投资驱动与效益、增值之间的不协调。这些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为此,习总书记在2014年5月提出了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要降速度、优结构和创新驱动,这种发展方式的本质就是提质增效,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重点和核心。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又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2017年12月18日,党的十九大后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将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而做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可见,高质量发展经济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高质量发展经济,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1]。企业是微观的基本经营单位,宏观的战略目标一旦设定,就需要微观企业的配合,才能得以落实与实现。同时,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也将对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必须根据中央关于高质量经济发展战略的部署,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及其所处行业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第二,业绩评价的理念应进行相应的变革;第三,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内容应根据战略经营目标的调整和业绩评价理念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本文拟在阐述高质量经济发展下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基础上,就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进行分析与定位,并提出新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理念,进而提出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内容,以期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调整与完善提供借鉴。

二、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经营环境的改变

经营环境就是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与自然条件状况,这种状况的改变必然对企业的经营提出新的要求。高质量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企业经营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以下改变。

第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2]。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发展注重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经济的发展是创新的结果,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靠的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创新是指生态化的创新,即将生态经济发展规律与创新相结合,这种创新成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在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强调的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创新驱动。在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3]需要技术创新引领,“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3]需要核心竞争力来支撑,而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技术、文化、组织制度和观念的创新。可见,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的创新应是一种综合的包括技术、组织制度、观念和理念等各方面的创新,这种综合的创新是“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3]的核心动力。

第二,协调是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协调,就会产生经济发展的畸形和结构的失衡。协调注重解决高质量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一方面,由于提供了大量低质量、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某一生产要素的瓶颈问题不能同步跟进而影响了产品的有效供给。这种不平衡,最终使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习总书记2014年提出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就是针对我国当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不协调,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要素、投资驱动与效益、增值之间不协调的解决思路,通过调速度、调结构、调动力,解决整个规模不经济的发展状态。中央通过对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大矛盾是:一方面供给过剩,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另一方面却是有效供给不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从供需平衡角度提出的经济协调发展,这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益与效率。这里的协调应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协调。

第三,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绿色发展,经济的发展就不可持续。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从本质上而言,绿色发展就是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就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与自然资源有限性的矛盾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当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比任何其他影响因素都显得重要时,人们便不得不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发展生态经济上。为使企业生产污染排放速度小于自然界的净化速度,减少不可再生性资源及再生周期长的资源消耗量,以应对资源短缺这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按生态发展规律组织生产经营成为企业生产与发展的硬约束和前提条件。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必须优先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必须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组织生产。

第四,开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解决的是高质量经济发展中的内外联动,即企业之间的联动。开放,也即“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可以发挥我国企业的优势,同时借助国外的融资平台与市场发展壮大;请进来,可以利用国外企业与经济的发展优势为我所用,繁荣我国经济。开放,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利用国内外的一切资源与平台,通过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联动,达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第五,共享是经济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没有共享,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没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共享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问题。我国在改革初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初衷,是让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引领带动其他人一起富裕,现今全民共同富裕的时机已成熟。从本质上说,信息、财富及福利的共享及其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是否高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可见,共享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必将构成高质量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协调发展强调的是供给与需求、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协调,绿色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开放发展强调的是企业内外联动,共享发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强调的是全方位和谐的经济发展;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它突出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单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比,它强调的是综合协调的经济发展。因此,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在创新引领下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

三、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定位

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是追求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企业永恒不变的旋律,但是,这一主旋律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或在不同发展时期,其内涵不尽相同[4]。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不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要求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定位也不尽相同。在工业经济时期,受生产能力的限制,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呈现出卖方市场的特征。这时,企业的经营目标定位于:通过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实现利润最大化。到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后期,经济的发展逐渐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定位于: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提出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简称“3R”),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为生产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此相适应,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定位于:以“3R”为原则和指导思想,以生态化创新为内核,以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为关键要素,谋求持续的企业价值最大化[4]。

在高质量经济发展时代,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应定位于高质量经营业绩的追求,即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企业价值最大化。高质量的经营业绩具体体现在:第一,在创新引领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事实证明,无论哪种经济发展模式或方式,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工业经济时代,依靠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在高质量经济发展时代,要实现高质量的经营业绩,必须要有体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理念创新的综合创新。也正因为如此,创新构成了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进而比其他任何要素都显得更为重要。创新成为引导企业高质量经营业绩得以取得与战略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第二,“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完成[5],即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去过剩的产能、去不合理的杠杆、去产品的库存,降低制度性成本,补短板。第三,绿色环境的保持与污染的治理,也就是坚持符合循环经济思想的绿色生产,包括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污染的治理,废弃物的循环使用。

为此,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应定位于: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综合创新为引领,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为关键,谋求协调的、和谐的与可持续的高质量经营业绩,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理念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为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实现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必须体现与战略目标管理相适应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核心就是高质量,具体而言,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应贯彻以下理念。

第一,高质量的创新观。这种创新观要求创品牌、创名牌,也即在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引领世界潮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这种创新观还要求产品的创新应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此外,组织与制度的创新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高质量的价值观。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目的,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形式却不尽相同。以我国为例,在计划经济时期,体现为追求产量最大化;在经济改革初期体现为追求税利最大化,到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经济建立时期,表现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的价值观要求企业应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以往价值观不同的是,这种价值观追求的是企业内部整合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间协同价值的最大化(如上下游企业之间、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价值最大化)、国内外企业间共赢价值最大化。总之,这种价值观要求企业在评价所创造的价值时,不以自身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应以整合的、协调的、和谐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第三,高质量的利益观。进入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企业的利益观也应发生变化,不应仅仅着眼于某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而应以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共同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更要考虑国家的利益、社区等相关者的利益、环保的责任。这些因素最终将制约企业的利益是否可持续,标志着企业经营活动的质量。与以往利益观不同的是,这种利益观尤其强调整体利益、大局利益、宏观利益。有时,为了整体利益,企业可能要牺牲一些自身的利益,例如,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为了化解过剩的产能,去杠杆、去库存,一些企业就必须放弃眼前的利益;否则,会造成资源更大的浪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高质量的价值观与利益观综合体现了协调、开放与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四,高质量的效率观。这种效率观就是要使发展速度“下台阶”,发展质量“上台阶”[3]。这时的企业经营效率不再以简单的投入与产出比率来衡量,而应以投入与有效产出的比率,即以生产产品结构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资源利用是否节约,污染治理是否达标,“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是否完成等进行评价与衡量。

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应充分反映以上体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效率的因素,并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中予以体现。

上述的创新观、价值观、利益观、效率观就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及动力变革的理念,应贯穿于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始终。

五、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内容

根据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定位及业绩评价的理念,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内容:第一,突出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是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定位中的第一关键要素,体现了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即创新驱动,体现了高质量的创新观。第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核心竞争力体现着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经济的内核,具有中国特色的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保证,也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定位中属关键因素,充分体现了高质量的效率观。第三,强调结构的评价。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符合协调的、可持续的高质量企业经营业绩追求的战略目标定位,是高质量价值观、利益观、效率观的集中体现。第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评价。即企业遵循生态发展规律要求的经营发展评价,是高质量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效率观的体现,是企业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条件,也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前提要求。第五,开放与共享度的评价。体现了高质量的价值观和利益观,是追求协同、和谐、可持续的高质量经营业绩的要求。

综上,引导企业追求高质量经营业绩的评价体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的评价内容。

第一,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技术创新的评价可用研发费用的投入、技术创新项目数、新产品的研发及推出等进行评价。其中,新产品的研发及推出可用拟推出新产品的感应度系数、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时间、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以及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变化等进行评价。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并在同行业中是否具有重要地位及占据重要市场份额的决定性因素。核心竞争力是综合创新的结果,这种竞争力的评价可用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或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数、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人员数、引进的核心技术人员数等进行评价。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落实应构成评价的主要内容。(1)去产能,是对过剩产能的化解。企业应根据国家政策与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要求,设计过剩产能的化解方案,例如,通过增设与企业关联度高的产品生产线吸收过剩产能产生效益,或通过转让将过剩产能去除等[6],并将这些方案纳入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同时,根据方案提炼考核指标进行评价。(2)去杠杆,主要是化解高杠杆等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使得经营风险可控。企业应将资产负债率等各种杠杆逐渐调整到风险可控范围内。为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及要求,参考行业平均水平,确定合适的杠杆率,并作为标杆,对各种杠杆率是否合理进行评价,达到控制及去高杠杆的目的。(3)去库存,即去无效供给,对企业而言,就是过剩的库存成品。企业可将这些库存的产品作为资源进行再生产利用,也可以输出到所需要的地区和国家。年去无效库存量可作为考核去库存的业绩指标。(4)降成本,企业可通过技改,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还可通过云技术、大数据的共享运用,机器人的设计与投入使用,降低人工费用;同时,降低制度性成本,从而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可以用成本费用降低率、成本费用收入降低率等指标进行评价。(5)补短板。就企业而言,短板是指那些制约企业进行高质量经营的瓶颈要素,应通过必要的措施或制度和技术创新予以解决。企业可根据补短板的任务,结合自身状况,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并实时进行考核。与此同时,就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的协调度、企业内部管理的协调度、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协调度等设置指标进行评价。

第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评价。是对企业绿色环保的投入及效果、污染治理的投入与效果的评价。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的经营特点、高质量经济发展要求,选择绿色、低碳的环保发展评价指标,并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衡量评价。

第四,企业间的联动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有企业间的关联性和动态性,可用企业的影响力(系数)、企业的敏感度(系数)等指标进行评价。

第五,利益共享度的评价。可用上缴税收的贡献率、股东分红率、管理者与职员的薪酬及期权制度安排、提供的就业机会等进行评价。

第六,财务业绩的评价。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也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模式,追求财务业绩始终都是企业的经营宗旨。这也决定了财务业绩构成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成为落脚点。可用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其变化、新产品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进行评价,以突出反映以上五个维度对财务业绩的影响与驱动。

总之,企业应在高质量经济发展思想统领下,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所处行业及企业经营特点,确定各自具体的战略经营目标,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业绩评价理念和评价内容。同时,应注意评价的重点。各企业在高质量经济发展时期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战略经营目标不尽相同,业绩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应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科学选择评价标准与方法。●

猜你喜欢
最大化业绩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朗盛第二季度业绩平稳 保持正轨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主要业绩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