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诺贝尔奖有哪些看点?

2018-12-06 17:47
中国科技财富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医学奖噬菌体诺奖

文/本刊记者 陈 杰

虽然文学奖缺席,但今年的诺贝尔奖依旧不乏亮点,物理学家Donna Strickland凭借着在激光物理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与Arthur Ashkin、Gerard Mourou共同摘得「物理学奖」,她也成为诺奖有史以来第三位女性获奖者;而James P. Allison与Tasuku Honjo的「免疫治疗」,让人类在对抗癌症的征途上又迈进了一大步,并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仅如此,科学的魅力不仅停留在诺贝尔奖的“殿堂”之上,也遍布于寻常的生活之中。知乎诺贝尔奖专题也再次上线,既有科学大咖对前沿科学的探讨,也从更大众化的视角来探讨这一科学界盛宴,分享科学乐趣。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开启人体免疫的「洪荒之力」

201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癌症免疫疗法」到底是依靠什么原理?人体的免疫力又具有哪些神奇的力量?它们足以对抗癌细胞吗?

在「如何通俗地理解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癌症免疫疗法」的问题中,知乎用户、中科院遗传学博士孟凡康以形象的表述方式,介绍了「癌症免疫疗法」,他提到:癌症免疫疗法就是解除CTLA-4或者PD-1蛋白质的限制,让T细胞就像脱缰的野马或者开了氮气加速的跑车,全力向癌细胞“冲刺”,统统消灭癌细胞。

另外,同为中科院遗传学博士的段承焉则阐述了人类免疫系统的特点,并逐一分析了各类治疗法的优缺点,从而说明「癌症免疫疗法」的潜力和价值。

诺贝尔物理学奖:对微小系统进行「艺术加工」

在「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激光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他们的研究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作用」中,中国科普博览邀请了中科院物理所的常国庆老师,他在回答中用「动量」解读了「光镊」技术背后的原理,并依此延展,介绍了激光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

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理论化学博士董玉龙则以化学领域的应用角度介绍了「激光技术」的价值,他指出:激光技术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把细致的镊子,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对如此微小的系统进行“艺术加工”。

诺贝尔化学奖:想让一部分蛋白质先进化起来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授予研究酶的「定向进化」的美国女性化学家Frances H.Arnold,另一半授予研究噬菌体展示技术的George P. Smith和Sir Gregory P. Winter。

孟凡康对此第一时间做了详实解读:“再一次没有颁给纯化学领域,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实则均利用了大自然早已存在的生命策略:进化。Frances Arnold开发了实验室进化的技术,将进化的速度提升了几百万倍,让我们可以更快的获得符合要求的蛋白质突变体。而George Smith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则将实验室进化技术从细菌转移到了噬菌体中,可以更加高效的对突变体进行筛选,也为Sir Gregory Winter的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而Sir Gregory Winter则将进化与噬菌体展示技术结合起来,用于筛选治愈疾病的抗体蛋白,造福了全人类。”

诺贝尔经济学奖:社会技术水平来自于人类创新的火花

经济学领域优秀回答者就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展开解读,介绍了威廉·诺德豪斯、保罗·罗默的研究贡献,以及他们的研究对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保罗·罗默主要的贡献是在宏观经济学,尤其是内生经济增长方面,Romer的笔下,人类社会的均衡,在创新的影响下,是奔腾不息,恒定增长的大河。

关于专业之外的故事

在专业的解读之外,知乎专题还发起了八卦诺贝尔奖和2018诺贝尔奖巡礼圆桌专题,以趣味的语调,探讨了关于那些诺奖中的大乌龙以及一些传闻。

物理学家李淼探讨了那些「物理学上的事实,但没有一定物理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的物理知识。他以杯子为话题点,阐述了「杯子是由真空构成」的原理,并进一步解释其中涉及量子力学知识。

在「有哪些诺贝尔奖得主拥有硬核的人生?」问题下,化学博士「Grenadier」介绍了几位硬核得主:“Roald Hoffmann罗德霍夫曼,一位1937年出生于波兰的犹太人,幼年的他随家人被抓进了集中营。后来通过贿赂看守,他和母亲逃了出来。父亲被害。1981年他因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获诺贝尔化学奖。”

“另一位拥有硬核人生的是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年轻的时候,于1938年被NKVD逮捕,罪名可是“煽动反革命罪”。有人直接给斯大林写了信。最后斯大林释放了他。于是我们才多了个诺奖得主(和若干教科书)。”

在知乎上,科普一直是热门话题,覆盖了诺奖所有的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经济等。由于平台良好的讨论氛围,使得知乎聚集了一大批科学专家、精英以及爱好者。他们都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为更多的人提供关于了解诺奖的不同视角。

猜你喜欢
医学奖噬菌体诺奖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2021年诺贝尔医学奖有助于破解人体如何感知温度和压力的谜题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植物青枯菌噬菌体保存方法的研究
科学家发现最大噬菌体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