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生命解读

2018-12-06 07:44徐嘉璐
祖国 2018年21期
关键词:余华

摘要:余华虽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但是作为当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批评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小说中作者对生命的解读,感受在不同角度下对生命的认识,让我们在了解主人公福贵的同时,也走进了作者余华的内心。

关键词:余华 《活着》 生命解读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每一个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关于生命的解读自然也就会不同。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其主旨在于:即便生命的最终归宿是死亡,却依然有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执拗前行。

一、生命的包容

对于《活着》的创作,余华认为这是一名作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并没有采用批判式的创作手法,而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对主人公的一生进行客观的阐述,通过第三者的角度来表述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

在余华看来,生命既可贵又高尚。然而,对于主人公福贵来说,生命的高尚似乎是一种过分的要求,他用自己的一生来向我们述说着生命的可贵。生命之所以可贵,主要体现在它对于一切的包容。余华通过福贵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的善与恶、真与假、喜与悲,它们共同组成了生活的全部,人们都经历过这些,即便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是其对生命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活着》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包容性,实质上是对福贵这一主要角色的积极评价。面对一生的苦难经历,福贵并没有怨天尤人,相反,一切似乎都那么平静,他以无比轻松的心态接纳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也许,在福贵的眼中,生活的苦难与生命无关,生活无法被个人所掌握,但生命的意义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生命与死亡

乍一看来,生命与死亡似乎是一对矛盾。小说《活着》中关于死亡的描述均围绕着福贵进行,福贵这一生见证了太多的死亡,从父母离世到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死去,生命似乎在捉弄着福贵,这使福贵看淡了生与死,相比于余华的其它小说,《活着》对于死亡的描述甚为平静,这在常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这些都对主人公福貴表示着无奈的尊重和敬佩。

也许,余华是想借《活着》来表明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他认为死亡也是感受生命的一种方式。通过第三人的讲述,能够使这种感受更加真实,更具有感染力。真实的人生与小说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面对死亡,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像福贵那样平静。尽管,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但是大多数人都在极力地回避着这一现实。

福贵面对死亡时的平静,倒不如说是一种隐忍,他见证了太多的死亡,甚至可能忘记了自己该用何种语气和表情来形容自己的痛苦,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又无时无刻不在责问自己,愧疚使他忘记了愤怒,也让他对生命的感触颇深。也许,继续活着的福贵才是最可怜的,只有继续忍受生命中的苦痛,才能够让福贵减轻自责与愧疚。

三、生命的温存

人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余华并没有将福贵的一生写尽苦难,他也有着自己幸福快乐的时光。在福贵的自述中,我们依稀能够感受到福贵对于那段时光的留恋,也许,这与一个看透生命和死亡的人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对福贵过往幸福生活的描述是作者余华在创作中的调剂,避免人物角色经历的单一导致作品的可读性和真实性有所降低,恰恰是这一考虑,使得福贵这一角色变得更加饱满,使原本凄凉的作品增添了一丝温存气息,而这似乎也是对福贵最好的慰藉。

余华在创作《活着》的过程中,对福贵与其亲人的角色进行了明确,善良、柔弱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他们能够相互鼓励,即便福贵因赌博输光了家产,他的父亲也并未批评,反而来安慰福贵。生命虽然让福贵历经苦难,但也让他感受到了最真实的幸福。

福贵是不幸的,亲人的相继离世使他陷入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之中。然而,无论是读者还是小说中,福贵周围的人对于福贵的态度都是从最初的痛恨转变为理解,直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这也是福贵在一生中所感受到的不多的温存。

四、生命的回归

福贵的生活依然在继续,他尽可能地接受生命所给予他的一切。在小说的最后,福贵对于这一切是满足的,他经历了其他人所没有经历的,生活使他懂得了更多,让他能够在面对苦痛时变得更加释然。他赶着牛车时,看着远处一望无际的绿色,感叹这是生命的气息,可是在收获的季节,这片绿也无法逃离生命的终结。

生命可贵的是经历,而非结果,福贵有着像大地一样宽阔的胸怀,包容了生命的一切,他隐忍着痛苦,也享受着快乐。

五、结语

余华创作的《活着》改变了人们对于他创作风格的认识,也使人们认识到了当代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通过福贵这一角色的自述,余华以一种较为悲惨的生命经历向读者诉说着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当然,作为当事人的福贵却能够平静地将自己的一生叙述得如此详细,这也升华了生命的情感,进而让读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陈思思,王贞贞.生命的真实性——评余华的《活着》[J].电影文学,2009,(05).

[2]王春.对苦难的解构——论余华小说《活着》[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2).

[3]王丽丽.试析生命的韧性与人的悲剧存在——余华小说《活着》解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作者简介:徐嘉璐,乐清市嘉禾中学,高中学历。)

猜你喜欢
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的“优点笔记”
那件棉大衣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余华在北师大坦言:警惕把个人嗜好当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