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2018-12-06 07:46甘蕊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独立院校

甘蕊

摘 要: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总计为1237所,其中民办独立院校有266所,占总比的21.5%。近年来,国家各部门及各省教育厅均在大力推动民办独立院校的的健康发展和机制完善。同时,各界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校企型独立学院企业化管理模式,寻找独立院校的发展之路。本文将结合企业发展与教学建设的双重需求,对高校企业化这一现象进行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独立院校;高校企业化经营;高校转型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新概念。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独立院校也在迅速做出反应,在创新中探索适应当下形势的健康发展之路,开始了企业化管理的新模式。高校企业化的核心理念是将高校看做经济实体,强调高校的成本效益,并在运营上追求一定程度的经济收益,可用于补充或替代高校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独立院校开始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但是,独立学院在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之路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企业投资创办的独立学院具有较强的营利目的,在企业与高校的双重主体中找不到平衡与融合。用企业化模式进行高校管理决不能是一个生搬硬套的过程,高校管理者在选择这种模式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衡企业利益与教育职责

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独立院校的运营首先需要平衡企业利益与教育职责,调和二者间的矛盾。将高校运营模式企业化,就势必要把院校看做一个拥有营利性质的企业主体。院校可以通过增加收入或减少支出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来获得所谓的经济收益。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核心则是这一增一减的拿捏。作为企业实体,经济利益无疑是其必然的追求,但不能是唯一的。一些院校的出资者或投资人,为了谋求缩短投资周期,尽可能的开源节流,院校师资配备能省则省,教育质量打擦边球,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不牢靠。从企业短期的收益以及投资回报率来看,其结果固然是令利益相关者欣喜的。然而从长期的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建设来看,这样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在未来必然是在自寻死路。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高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在校学生人数共计1576.68万人,其中,民办独立院校学生约为259.42万人。教职工人数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例在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为1:9.1,而在民办独立院校的比例仅为1:14.4。与此同时,我国民办院校专任教师人数与在校学生比例为1:19.9,也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1:14.1。由此可见,民办独立院校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配备而言,仍然是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院校在强调精炼教职工人员节约成本的同时,也需要反思教职工的数量与质量是否足以保障院校的基本教学和未来发展。

二.明晰高校核心职能

独立院校作为现代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明晰现代大学的三大核心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许多院校盲目地套用服务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强调服务学生、服务家长,却忽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属性。围绕学生办学的必要性当然毋庸置疑。但高等院校带着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使命,其服务范畴绝不该仅仅局限在为高校创造收益的学生本身及其家长。不少独立院校就是因为对自身核心职能的认知产生了偏差,最终导致出现教学模式混乱和学风问题。为了提高学生满意度,有的院校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过多追求轻松活泼的氛围,丧失了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和深度。更有甚者,考试作弊情况泛滥,老师却睁只眼闭只眼,只为笼络人心提高满意度。试问这样失去底线的院校,是如何能够为社会培养和孕育可造之材的。因此,独立院校在运营模式上仿照服务型企业,将学生权益放在制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为社会服务,培养真正对社会发展有正能量人才的重要职能。

三.调整内部人员管理模式

内部人员的管理可以说是高校将企业化管理模式渗透得最深入的部分。越来越多的独立院校对内部教职工人员采用公司常见的考勤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样的制度可以管理员工的行为规范,提高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但高校的运营管理毕竟与普通的企业有所不同,高校的管理者不应过于依赖企业制度。有的独立学院过分重视考勤制度和教职工业务能力,而将教师的科研、课程质量等放在一边。这样的管理模式是本末倒置的。各项制度与绩效的采用,本该是为了刺激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强调其高校主人翁意识的。如果高校只是简单的将考勤、查岗、业务绩效等作为对教职工工作能力的评估,赏罚形式化,忽略科研成果和教学创新的奖赏,强调考勤制度的处罚,反而将院校的员工推到院校管理者的对立面。长此以往,教职工的利益便从高校的利益中剥离出来,不再是利益共同體,故而最终导致院校内部丧失凝聚力。

高校企业化不仅弥补了我国所面临的教育经费紧缺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带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然而,如果高校完全将自身定位成企业,将教育产业看作经济市场,强调和突出短期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其本质上应该承担的教育属性和社会效益,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必将在社会树立唯利是图的高校形象,对院校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聂晶. 对民办高校企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J]. 知识经济, 2011, (19): 155

[2] 孙百俊. 高校企业化管理的动因和内容[J]. 现代企业, 2007, (9): 19

[3] 周灿, 王迎芳. 论我国民办高校的企业化运作[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 2011, (12): 115-117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独立院校
高校转型下应用型本科电气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究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思考
翻转课堂在独立院校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浅析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