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定投在个人养老金投资中的运用

2018-12-07 02:22李宏纲
大众理财顾问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养老金收益

李宏纲

在我国基本养老人金替代率逐年下滑的背景下,积极进行个人养老金投资日趋重要。个人养老金的积累路径,是通过政策引导,个人通过专门的养老金账户进行投资,积累养老金,实现个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基金定投符合个人养老金的特性

在众多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策略中,基金定投具有积累投资基金、平摊投资成本、降低整体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稳健性、兼顾生命周期等特征,是与个人养老投资目标较为匹配的投资方法之一。

资金长期性积累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养老投资的主要目标是保障退休后生活的质量不受影响。一般认为退休后收入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养老金收入水平。

个人养老金的投资实际上是在时间跨度上实现对个人财富的合理分配,即将个人在工作期间的收入积累起来进行储蓄或者投资活动,在达到退休年龄后从累计的资金或者投资增值中获得养老金,维护自己的退休生活水平。因此,个人养老金的投资具有时间累积性。

基金定投的投资方式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基金定投在股东的时间间隔上对目标基金进行一定金额的投资,单次定投的金额可以视个人投资者的收入水平而定,一般设置为个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个人定投的基金金额逐渐累积,可以起到积聚财富的作用。

收益目标稳健性

养老金事关亿万百姓的养老,具有典型的社会属性,相对于一般的理财资金而言,它对收益的稳健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侧重以长期而非短期的时间跨度来衡量稳健性。

为了说明定期、定额投资策略具有长期的稳健性,对4类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进行了模拟,为了保证模拟的客观性,假设客户从2002年1月开始按照每期1000元的投资方法投资沪深300指数基金(假设每次投资时基金的单位净值是指数点位除以1000),定期期限分别为1年、3年、5年和10年。可以发现,随着定投期限的延长,定投收益的波动性显著下降,10年期定投收益的波动性(以标准差衡量)仅相当于1年期定投的1/24。这正符合养老金追求收益的长期稳健型的原则。养老金投资期限往往在10年以上,在这样长的一个期限内进行定投,其收益的波动性完全可以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以帮助养老金投资者降低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

投资主体生命周期

人的一生分为3个阶段:青年时期的财富累积阶段、中年时期的过渡阶段以及老年退休之后的财富消耗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会逐渐下降,且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当投资者处于青年时期,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更适宜持有更多的高风险资产;随着年龄的增长,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下降,需要减少在风险资产上的配置比例。

个人养老金投资需要充分考虑目标持有人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风险承受能力,采用不同的配置策略。而基金定投采用分笔投资的方法,可以在投资者不同的生命阶段,灵活调整单次定投的投资额度以及在不同风险资产上的比例,使资产配置和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一致,更好地符合投资者的生命周期。

综上所述,基金定投策略能夠通过定期、定额的资金投入实现长期的资金积累;通过多元化资产种类和投资时点的风险分散化策略,基金定投策略在长期视角下能够获取稳健的收益;同时,多元化投资时点也为基金定投策略注入了更大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按照投资人不同时刻风险偏好的变化更灵活地配置资产,兼顾了投资主体的生命周期特性。

基金定投提高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的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世界银行提出养老金只有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80%,老年人的生活福祉、生活质量才不会下降。目前,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定位于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从时间维度来看,由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速度慢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我国人均每月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从2002年的60.57%下降到了2016年的42.94%,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仅仅依靠基本养老保险来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远远达不到世界银行提出的替代率水平,也就无法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个人积极进行个人养老金投资,并通过基金定投的方式累计个人养老金,可以有效提高养老金的替代率。以过去20年来中国股市的数据来模拟个人养老金定投对提高替代率的作用,假设投资者的工资收入为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年化投资收益率为5%~10%,定投比例设定为职工工资的18%~26%,得到两种定投时间长度(20年、15年)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综合表1、表2数据来看,随着定投时间的延长,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如果个人养老金定投开始较晚则无法保证定投积累的时间长度,但是可以选择通过提高收入中定投资金的占比来提高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从而保证退休后生活质量不会下降。

个人养老金定投的两个关键

个人养老金定投,有两个关键因素必须考虑:一是参与定投的投资者处于个人财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投资者,财富积累、收入的多少及稳定性、可积累养老金的时间、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等都会大不相同,这些会不同程度影响定投操作中的一些参数;二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这一因素与生命周期有一定的关系。

生命周期阶段养老金定投的影响

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最早由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布伦贝格(Brumberg)于1954年提出。该假说的核心思想是个人与家庭的金融资产投资决策应当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前财富积累情况以及未来预期收支进行整体规划,以达成生命周期内的最优资产配置,最大化所有期间效用现值之和。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个人应该依据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选择不同的定投策略和方案。针对随生命周期变化的个人养老金积累要求的变化,可以有两种方式来解决:第一,个人具有一定的投资知识和财务知识储备,能随着年龄的变化,动态调整个人养老金定投组合参数,包括定投金额、定投资金在权益类基金和固定收益类基金之间的比例等;第二,选择一只不需要考量这些变化的生命周期基金进行定投,只要将自己的财务生命周期与基金设定的目标日期进行匹配即可。

正在逐渐成为养老金投资主流标的的目标日期型基金(Target Date Fund,TDF)即生命周期基金,它是生命周期理论在投资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典型案例。目标日期型基金随着目标日期(退休日)的临近,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会逐渐下降,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将会逐渐上升,解决了个人需要随年龄的变化自己动态调整定投参数的问题。

以美国FOF巨头Vanguard公司旗下目标日期基金的权益类资产下滑路径为例。投资者年轻时,基金将约90%的资金投资到权益类资产中,充分享受股票高成长带来的收益(当然也需要承受相对较高的净值波动),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逐渐下降到30%,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则逐渐提高到70%。在投资者完全退休后,该基金仍会为投资者配置30%的权益类资产,形成相对稳定收益的投资组合。

个人定投于生命周期基金,只要将自己的财务生命周期与基金的目标日期进行匹配,例如一名将于2040年退休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定投目标日期2040基金。一方面,避免个人动态调整定投参数的烦恼;另一方面,个人选择基金定投也是件很专业的事情,定投于生命周期基金则简便易行。

个人风险偏好对养老金定投的影响

不同的投资者,对基金净值波动的承受力不同,对定投的满意度也就千差万别,为提高投资者对个人养老金定投的满意度,需要从满足收益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两个维度来考量。在满足收益要求的约束下选择风险小的基金,还是在满足风险匹配约束下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基金,建议投资者可以到专业基金销售机构或者基金公司进行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评测,选择适合自己风险的基金产品。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养老金收益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基于确定缴费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的随机微分博弈
养老金也可“弹性”领取
养老金并轨之门缓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