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超稳步前行

2018-12-07 19:01张子渊
新体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上港外援联赛

张子渊

中超新气象

2018赛季中超在榜首和保级的争夺,应该是自2011赛季以来最激烈的一次。在争冠的道路上,上海上港一开始就展现出志在必得的状态,赛季中期复苏的北京国安曾连续数轮高居领头羊的位置,山东鲁能也曾经短暂占据第一位。

当恒大发现自己对中超的统治受到威胁时,球队在夏季转会窗对外援进行了调整,随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连斩山东鲁能和北京国安后,恒大重新回到争冠的道路上,联赛第28轮与上海上港决战之前,恒大将积分追到只差2分。

不过,天河的惨败让人意识到恒大确实走下了神坛,经历了7年的冠军垄断后,这支球队面临青黄不接与求胜欲望不足的问题。若不是必须执行足协的U23规定,恒大主力阵容中最年轻的球员应该是出生于1989年的张琳芃和梅方。曾经属于郑智、冯潇霆、郜林的年代已经过去,悄然之间,曾诚也失去了国家队主力门将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上港27岁的颜骏凌。

恒大在过去7年间连冠,依靠的是一批80后球员,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这批球员陆续年过30。2011年,恒大刚升入中超,马上放弃了当地青训培养的杨一虎、李智朗、叶伟超、高志林等潜力不错的球员,直接将目光投向了95后去搭建梯队,这让恒大球员在1990-95年龄段出现了严重断档。这期间,恒大试图通过引进徐新、韩鹏飞、李源一、王上源等球员填补空白,但在功勋老将们状态、能力仍旧出众的情况下,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90后无一例外陷入了瓶颈。

与恒大陷入瓶颈相反的则是上海上港的韬光养晦。这支脱胎于徐根宝崇明岛青训的球队,虽然经历了不小的变化,但主力阵容中仍有武磊、颜骏凌、王燊超、蔡慧康、吕文君、傅欢等人接受过徐根宝从小的调教。上港这些年补充的球员以90后为主,比如今年在夺冠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两名1993年出生的中卫石珂、贺惯。

除了上海上港,北京国安和山东鲁能本赛季的表现也相当不错,这三支球队都是以自身青训球员为主体,加上适当的引援来搭建主力阵容。相比广州恒大,他们的成功对中超有指导作用。

2018赛季最后两轮,一度有八支球队有降级危险,这在近几年联赛中实为罕见,但正是这种罕见的情况让中超结局“更真”,过去传闻中的“默契球”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联赛最后一轮,大连、广州和贵州同时上演的保级战十分精彩。已经降级的贵州恒丰和稳获亚军的广州恒大秉承公平竞赛精神,战胜有降级之忧的天津泰达和重庆斯威,让大连和长春的比赛更具看点。最终大连一方战胜长春亚泰保级成功,让前中超冠军降入中甲。

为了保级,大连的穆谢奎、秦升都带伤上阵,年近40岁的老将周挺也身先士卒。大连球迷几乎坐满了整个球场,前大连足球的传奇人物张恩华、扬戈维奇等人也关注着比赛。如此引人注目的保级大战,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过了,足球城以独特的魅力让保级战也充满了看点。此外,由于夺冠和保级的队伍加起来超过10支,中游球队数量减少,这增加了每场比赛的观赏性。

尽管裁判常常是比赛争议的焦点,但重要判罚上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实比人为判断更令人信服。

国内球员本赛季也有较大突破,武磊拿下联赛最佳射手最被人称道。武磊的27个进球打破了外援对这一荣誉的垄断,超越了李金羽创造的单赛季26球本土球员纪录,仅次于埃尔克森创造的单赛季28球纪录。而且,武磊的27个进球没有一粒点球,全部是运动战中的进球。

虽然武磊的进球多赖奥斯卡、胡尔克等外援的助攻和扯动,但作为本土最具威胁的前锋,武磊在中超每年都有进球上双的表现。此外,董学升、杨旭、郜林等国产前锋在本赛季的表现也相当不错。董学升进球上双,这位29岁的高中锋迎来了职业生涯最出色的一个赛季。而杨旭因为外援莫德斯特与权健的纠纷,被迫从替补回归主力,半个多赛季打入9球,效率也相当可观。这些都说明中国足球完全有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前锋。

金敬道、池忠国、朴成三名朝鲜族球员本赛季都迎来了爆发,尤其是前两位,凭借着超强的跑动能力和拼搏精神,不仅在俱乐部打出职业生涯的高光表现,也盘活了国家队死气沉沉的中场。很多球队因此都更加注重体能,注重跑动的有效性。

从裁判的执法来看,视频裁判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错漏判。尽管裁判常常是比赛争议的焦点,但重要判罚上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实比人为判断更令人信服。

2018年底,中国足协决定举办U23联赛,这也被认为是一次好的尝试,虽然这项赛事可能不会长久,但总比强制在联赛中推行U23规定更加对联赛有利。同时,限薪、青训及搭配女足等措施提上日程,讓人们看到中国足协为提升中国足球所做的努力。

规定影响巨大

2018赛季中超总体上看十分成功,一些新规定也影响着联赛的发展。

首当其冲的还是U23规定,这项规定在中超推行了两年,一年比一年力度大,效果差强人意。2018赛季的规定将U23球员的出场与外援出场挂钩,从实际效果来看,教练宁可让U23球员走过场,也不会减少外援的使用。事实上,由于外援上场人数的减少和U23球员上场人数的增加,中超联赛的技战术含量降低,很多球队无法做到战术上的攻守均衡,“顾前不顾后”的情况非常明显。

2018赛季,郭全博、黄紫昌、陈彬彬、朱辰杰等新人表现优异,他们都是1997年甚至1999年出生的球员,最大的只有21岁,若没有此规定,确实难以出头。但令人唏嘘的是,那些22岁和23岁的球员,享受了U23规定两年,他们的成长情况又如何呢?雅加达亚运会上,以何超、高准翼、刘奕鸣、韦世豪、邓涵文等球员组成的中国队在小组赛完成了三场“虐菜”表演后,被沙特U21队轻松淘汰,这说明U23规定出了一些问题。

1995年出生的球员应是U23规定的最大受益者,但明年他们将不再受到U23规定的保护,所以很多球队从2018赛季开始便不再给1995年出生的球员机会,将机会留给了1996和1997年出生的球员,提前适应下赛季。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1995年出生的这些球员中,能够踢上球的大多在中下游球队,而上港、国安、苏宁等中上游球队干脆使用1997年出生的球员。这说明对于强队来说,23岁和21岁的区别并不大,23岁的球员虽然有两年经验的积累,但和天赋不错的21岁球员相比不值一提。足球归根结底是靠实力来决定出场次序,而不是年龄。

联赛后期,中国足协组成55人的集训队去军训,加上联赛中期亚运会的影响,U23规定在联赛后半段基本名存实亡。这说明包括足协在内,上上下下都已对U23规定不再感冒。

第一期55人集训名单公布后,足协又公布了44人的集训名单,此后还会有第三期、第四期。军训对于磨练球员意志品质的确有作用,这一点从韦世豪身上就能看出端倪。军训前,韦世豪桀骜不驯,爆射自家球门,辱骂对方年轻球员,几乎成为北京球迷的众矢之的。但军训了仅仅两周,再回到国安的韦世豪低调了很多,在球场上也知道忍让和配合,心态逐渐平和。所以,军训对于中国球员是有必要的,至于是否有必要进行两个月,而且是在联赛收官阶段,这值得商榷。

联赛下半程,有传言称国字号球队下赛季将征战中超,各家俱乐部将陪国字号练兵,这对于中超联赛来说影响不小。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俱乐部的利益与联赛的公平,中超联赛已走过15年,品牌价值建立不易,还是要慎重。

改革符合规律

中国足协本赛季做了不少实事,比如让杨晨、邵佳一、孙继海、肇俊哲、马季奇等足球专业人士进入到管理层,还请来了希丁克担任国奥队主教练。足协提出的U23规定、转会调解费方案、限薪工资帽等,初衷是促进中超的良性发展,同时带动中国足球发展。但某些规定在实施时有副作用,从而引发争议,偏离了初衷。

U23规定确实存在“揠苗助长”的情况。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大牌外援的存在减少了中国球员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锋线上一度让国家队无人可用。年轻球员同样受到压制,没有机会冒头。所以,2018中超的U23规定与外援上场人数挂钩。

不可否认,正是大牌外援的存在提升了中超的价值,让更多的球迷关注中超,也让更多孩子喜欢中超。同时,大牌外援的存在也让各支俱乐部的技战术水平提升,球队整体性增强,训练质量提高。然而,真正压制国内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的主要在两点,一是替补外援的存在,二是本土球员更新换代太慢。

替补外援是中超联赛区别于亚洲其他联赛和中甲联赛的一个特色。2018赛季,每支球队最多可以报名4名外援,同时上场3名,那名替补外援对于有些俱乐部来说是不小的浪费,而他往往还是一名前锋,这进一步挤占了本土进攻球员的生存空间。

还有更新换代的问题。按照俱乐部青训的建设思路,每过两年就会有一批梯队球员毕业,他们中的佼佼者应当进入一线队,但事实上很难获得机会。让外援去背这个锅显然不合适,毕竟目前能够上场的外援只有3人,还不到首发球员的一半。而且,很多年轻球员没有一上来就打首发的能力,需要从替补登场做起。然而,替补的机会他们也很难捞到,因为还有很多比他们大一点的年轻师兄,也在等待机会。

以近几年一直稳居中上游的北京国安为例,2015和2016赛季,中超尚未施行U23规定时,出生于1993年的杜明洋、1994年的张瑀等人在俱乐部得不到登场机会。压制他们的不是外援,也不是早已入选国家队的张稀哲、朴成,而是张池明、宋博轩、赵和靖等状态已出现下滑的替补球员。而且在杜明洋之前,1989年出生的杨运、1991年出生的李翰博也还在苦苦寻觅机会,恰恰是这些无球可踢的球员压制了年轻球员的空间。在中超,很多主教练宁可信任队中踢不上球的25岁球员,也不愿意给比赛经验相差无几的22岁球员机会,这是教练心理上的一种误区,同时也是建设上的短视。

针对这种情况,足协与其强制U23球员必须上场,倒不如要求球队精简非U23球员。从中超各支球队每年使用球员的情况看,每支球队使用球员在27人左右,而名单末尾的2-3人出场时间往往不足90分钟,换句话说,一支中超球队报名25人足以应付漫长的联赛甚至是双线作战。

假设中超每支球队报名总人数25人,外援名额为3+1(1为亚洲外援),取消替补外援,同时,规定每支球队至少报名6名U23球员,那么非U23球员是15人,这样很多球队会对现有的阵容进行精简。19名非U23球员必定无法保证一整个赛季的征战,届时6名U23球员就会获得相应的机会,那些真正具备实力的年轻球员便可脱颖而出。

以2016赛季中超冠军广州恒大为例,除了外援保利尼奥、高拉特、阿兰和金英权,恒大出场时间排在前15名以后的球员分别是刘健、邹正、张文钊、韩鹏飞、徐新、李源一。以此思路,刘健、张文钊等人将被淘汰出球队, 22岁的韩鹏飞、徐新和李源一将获得更多机会。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第一,替补外援和一些闲置球员出场时间不多卻拿着高薪,淘汰他们对于俱乐部经营有益。

第二,替补外援和闲置球员的存在压制了本土年轻球员的空间,淘汰他们可以给年轻球员提供更多的竞争机会。比如2018赛季北京国安的替补外援索里亚诺,虽然其技术出色,但他的存在压制了于大宝、王子铭等本土前锋的空间。

第三,这种做法促使很多闲置球员向中下游球队或低级别联赛流动,不仅能够提高中超的活力,也能够提高中甲、中乙联赛的水平。

另外,中超联赛目前实行的是累计4张黄牌停赛一场,若将规则调整为累计3张黄牌停赛一场,其他球员就有更多机会登场,还能遏制球场上的恶意犯规。所以说,给年轻球员机会,给本土球员空间,应该是有相互逻辑的配套规定,而不是一个U23规定就能解决。

现在足协正在酝酿新的U23规定,此外还有限薪、转会限制规定等,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规定哪怕初衷再好,但如果违背足球发展规律,违背市场经营秩序,违背逻辑关系,就都不是好规定,也不可能持续执行下去。让更多国内球员和年轻球员得到锻炼,必须以不降低中超联赛的竞争力和技战术含量为基础。不然,即便本土球员得到锻炼,也是低水平的,同时还损害了品牌和赞助商的利益,也让足球失去了受众。

猜你喜欢
上港外援联赛
大牌外援难混CBA
2017年全国数学联赛A卷第10题另解
一道联赛题的推广
上港“逐浪”
外援政策考验各国联赛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