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四川自贸区建设路径分析

2018-12-07 10:09杨春媛梅德平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四川省

杨春媛 梅德平

内容摘要:供给侧改革是推进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四川自贸区要成为推动四川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引擎,需立足当前经济常态,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增强自贸区竞争力和辐射力,以促进四川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外贸与自貿区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角度对自贸区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四川省 供给侧改革 自贸区建设

供给侧改革与自贸试验区

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构成需求侧的因素包括消费、投资与出口,这也是二战以来各国进行经济改革的重要方面。供给侧则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其主要要素包括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在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于:低端产能严重过剩,而中高端产品供给相应不足,供需倒置已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其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15个字:“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具体来说就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自贸试验区是在中国外贸经历了十几年高速增长后一次新的制度创新,其目的就是为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寻找新的路径,促使中国的货物、服务与世界更加自由的流通。自贸区的建立与供给侧改革,都是我国为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提出的创新性举措。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内在联系。

第一,从出发点和涉及产业来看,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涉及过去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效率低下的行业、企业;自贸区成立的出发点同样也是为了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和调整,主要涉及我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及存在大量国内需求的紧缺产品产业。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改善。

第二,从涉及的国内外环境来看,供给侧改革涉及全国各个省份及相关行业,相关改革措施会对设计、生产、销售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产生影响,也会对在华的外国资本投资产生引领导向作用;自贸区的成立,范围同样也涉及我国东中西部各大区域,同时考虑到各大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以及整个世界自由贸易发展及开放合作的发展趋势。要达到自贸区设立的目标,就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引导先进要素向国内外急需的产业集聚,从而化解产能过剩,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多边贸易的互惠互利。

第三,从政策效果来看,供给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可以有效改善整个市场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增强企业市场信心,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而自贸区的建设,则可以让这些产品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激发其自主进行产业升级,实现供给结构提升。从这一点来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如叶琪在相关文章中所说:“去产能”可以通过外贸结构调整、国际产能合作等对外输出我国富余优势产能和高端装备,夯实我国对外合作基础;“去库存”可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健康发展,为对外开放提供稳定的环境;“去杠杆”主要为企业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提高企业经济实力,降低我国对外开放风险;“降成本”会通过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进出口环节税费来实现;“补短板”则会通过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国内紧缺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加以支持。

第四,从政策措施的发起者和制定者来看,供给侧改革由中央首先提出,进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相关改革,由各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具体措施并实施;自贸试验区同样也是由中央根据对外开放形式的需要,首先在全国开展地方性试点,进而将相关措施和经验向全国推广,由各相关省市依据自身实际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因而从根本上说,供给侧改革与自贸试验区的建立,都属于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可以很好地将二者进行统筹安排,让相关制度安排可以相互借鉴,并促进彼此的制度创新与有效性的发挥。

四川自贸区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四川自贸区发展现状

四川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走在西部各省前列。2001-2016年,四川对外贸易额虽有反复,但总体在稳步提升。2017年四川自贸区成立后,四川对外贸易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川自贸区共分为3个片区:一是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共90.32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至成自泸高速公路西侧绿化带,南至科学城中路,西至双流机场一跑道、二跑道,北至火车南站;二是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共9.68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至成太路(清泉大道),南至达成铁路,西至青白江区与新都区交界处,北至成青快速通道;三是川南临港片区,共19.99平方公里,其范围东至成自泸赤高速公路西侧,南至长江,西至医教园区,北至进港铁路。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为“四区一高地”,即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设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在这一总体方针下,三个片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各自定位也不尽相同: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口岸服务等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性航空枢纽,打造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高地;青白江铁路港片区重点发展国际商品集散转运、分拨展示、保税物流仓储、国际货代、整车进口、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川南临港片区则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

(二)存在的问题

四川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自贸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四川对外贸易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自贸区建设中面临着种种风险和考验:

产品供给错位,导致四川对外出口连年下滑,下行风险压力增大。四川出口的产品与重慶等国内城市存在同质化倾向,尤其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相比,大多属于中低端产品,这类产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供给过剩,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错配。过去依靠廉价的要素资源投入,我国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很好的竞争优势。而随着近年来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该类产品价格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再加上产业向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地方不断转移,因此四川传统出口优势产业在不断萎缩,出口额连年下滑。加之四川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储备不足,产业升级换代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四川外贸人才缺乏,对自贸区建设的人才支撑不足。人力是供给侧要素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四川许多大专院校都纷纷开设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报考人数也逐年升高。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面对对外贸易出现的困难,国际贸易专业的热度逐渐降温,招生和报考人数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四川外贸人才长期以来都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现象,60%左右首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外来人才入川较少;且大多数人才集中于成都周边县市,这进一步加剧了外贸人才供需的不匹配与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尤其是高端外贸人才更是如此。而在当今的自贸区建设中,恰恰更需要懂得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在商务谈判、开拓市场等外贸业务活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四川外贸企业有的历经几个月才招到不足十个人,这严重影响了公司业务的发展。

四川外贸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创新的重要方面就涉及企业管理制度变革与创新。四川外贸公司大多数属于中小型外贸企业,人员少、资金不足,企业内部管理也往往较为松散,在处理对外业务的过程中受到种种制约。在这一背景下,大多数外贸企业无法承担大金额的进出口项目,客户服务质量也受到影响。同时,外贸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理解和运用不足。在传统外贸萎缩的形势下,跨境电子商务是提升进出口贸易额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大力推动的新型贸易模式,但是四川除了一批专业从事跨境电商贸易的企业外,大多数传统外贸企业仍然没有重视电商平台的作用,缺乏相关规划和投入。

四川本地制造企业核心技术不足,创新能力受限,制约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是与制度创新并存的另一个重要创新环节。在经过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四川制造业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成都地区。截至2017年10月,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81家,其中境外企业199家,境内企业82家,有些企业甚至将研发中心放到成都。但就四川本地企业而言,除了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外,大多数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仍然缺乏自身核心技术,创新模式还处于跟随式创新阶段,主动创新不足,因此产品大多属于中低端,且这类产品极易受到经济形势变化的冲击。一旦出现更为廉价的同类仿制产品,或者掌握相关技术的企业政策出现变化,企业经营就会面临艰巨的挑战。

四川自贸区建设中,区域格局碎片化,片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四川自贸区由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以及川南临港片区三部分组成,一方面,相较于上海、广东、天津等自贸试验区而言造成了区域碎片化,使自贸区管理相对困难,后期发展瓶颈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各片区经济发展基础不一致,功能定位也不相同,极易造成区内统筹协调困难、片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彼此资源和信息共享度低。例如成都,作为自古以来的蜀地中心,在人才、物资、信息等各方面,都有川内其他市县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状况也体现在自贸区建设中。从自贸区成立以来的数据可以看出,成都自贸区在吸引投资、人才等方面明显优于川南片区,川内外的企业在选择中,往往首选成都片区或成都周边县市投资,而川南片区虽然在水路运输上具有优势,但是整体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周边经济的能力弱于成都片区。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将影响四川自贸区整体发展。

四川自贸区建设中制度创新还不足,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自贸区建设中,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企业自身制度创新,更是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制度革新。自四川自贸区成立以来,省级、市级及自贸区各级政府均在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进各项制度创新和改革,一方面推广复制前两批自贸区的相关经验,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制度创新,推动贸易便利化。但是由于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目前政府所保留的各项行政审批事项仍然偏多,简政放权还有很大空间。除此之外,金融创新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银行贷款占比过多,而其余融资市场规模偏小。在国家严控金融风险的政策引导下,许多银行都压缩,甚至是暂停了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这无疑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服务型企业来说,大多缺乏厂房、土地等抵押物,往往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瓶颈之一。虽然中国银行等金融部门推出了各种举措支持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但其效果还未完全显现。

推进四川自贸区建设的路径

(一)要素结构

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需要基于全球视野推动先进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些资源包括先进的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管理理念,尤其重要的是高技术人才。自贸区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效,人才培养至为关键,既包括企业急需的科技创新性人才,也包括专门的外贸人才。

就科技创新性人才而言,目前四川出台了许多鼓励性措施,吸引人才来川安家创业,但在未来,自贸区应该利用更多的特殊优惠政策,给予人才科研和创业更多支持,包括科研资金的申请、运用,工作环境的便捷舒适,住房、子女教育无后顾之忧等各方面。除了政府措施,企业与相关高等院校更应该承担起相应责任。尤其是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需要承担起更多的培养先进科技人才的责任,为自贸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外贸人才培养方面,单靠过去学院式的闭门造车,很难培养出适应新外贸形势的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校政企方面的通力合作。从企业来说,需要对外贸市场和形式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随时掌握相关信息,以此为基础对自身人才需求不断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反馈给相关院校,给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多支持;从学院方面来说,则需要主动对接企业进行相关市场调研,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调整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在这其中,鉴于四川外贸实际情况,单个企业和学院可能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大规模调研工作,可以由龙头企业和龙头院校牵头分别组建中小外贸企业联盟以及外贸职教联盟,依托两大联盟,在实训基地建设、外贸课程设置、专家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而作为政府来讲,则要起到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让企校之间的信息对接更加顺畅,同时对双方之间的合作进行规范和监管。

(二)产品结构

在自贸区建设中,需要以全球化眼光积极对接全球前沿技术标准,出台更多优惠措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四川制造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制造业升级不仅是产品更新换代,而是设计、销售、金融等模式的全方位升级,这就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在这其中,企业与相关中介服务机构都需要认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在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方面投入更多资金,一方面促进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升级,尤其需要掌握自身核心技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营销渠道方面进行创新,尤其需要更多借助年轻人喜爱的网络社交软件、APP等模式,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以外,政府应该对企业创新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对研发、销售、融资等环节创新给予税收优惠和相应资金支持,引导全社会形成全面创新氛围。尤其是对跨境电商企业,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让更多中小外贸企业认识到其在推动进出口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对跨境电商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并降低相应风险。

(三)产业结构

以自贸区建设为依托,注重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的联动发展与创新,构建区域统一合作对外平台,引导企业向高端产能合作迈进。

四川地区经过多年发展,产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截至2017年底,第三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9.77%,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下降到11.58%和38.65%,但这一数据与沿海发达地区仍有差距。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必须以自贸区为支点,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变革。在自贸区内企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给予区外企业创新的支持政策,形成区内外企业联动创新的体制机制,让所有企业都能有更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效应。比如由行业协会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企业进入自贸区进行考察交流,寻找合作空间。区内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产品、服务等相关资源,与区外企业开展更多合作,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各方面。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四川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其中,区内外企业在物流、资金、人员之间的往来互动,需要更多顺畅的渠道和创新举措。

(四)市场结构

自贸区的供给结构调整要以需求结构变化为依托,及时掌握国内外有关经济发展、行业发展、消费热点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和引导企业顺应消费潮流进行相应的产业和企业变革。

从近年来四川地区外贸数据来说,传统贸易市场仍然是欧美市场,虽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有所增长,但总量偏小,市场集中度过高。在自贸区建设中,四川必须要需找到更多的有发展潜力的外贸合作伙伴,拓展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其中最为重要的,笔者认为就是需要成都片区与川南临港片之间加强协作,加快几大片区信息和资源共享,包括市场信息,科技动态信息、产业信息等。同时,几大片区要形成合力,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树立四川企业和产品的优良形象。这需要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合作机制、利益分配等各方面达成共识。尤其是对于川南片区来说,要与成都片区缩小差距,形成合力。一方面,川南几大城市,包括泸州、自贡、宜宾、内江等,需要借助自贸区建设的契机,形成合力,共同打造高质量的自贸区贸易通道,使自贸区不仅为泸州,而是为整个川南地区乃至云贵川地区服务。另一方面,川南片区要主动加强与成都片区的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等方面加强对接,使两大片区的企业都能在同样公平的运营环境中竞争,实现发展壮大。

(五)企业结构

在自贸区中培育大中型企业为主导的、具有国际思维和战略眼光的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贸易。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要让市场各个经济主体自主决定自身经济行为,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当好“守夜人”的角色。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需要企业和政府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供给改革。

对于企业,尤其是众多民营企业来说,需要一方面树立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理念,摒弃传统家族式企业经营思维,以此推动企业内部治理制度革新,做到企业责、权、利的有效区分与衔接,尤其是对于优秀的专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给予更多鼓励和扶持;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产业研发、生产、销售的各个价值链环节,一定要有全球化视角和眼光,突破狭隘的传统思维,让自身产品和技术站在世界同行的前沿甚至是制高点,同时不断紧盯世界前沿科技,居安思危,不断创新。除此之外,还应该打破相互间的隔阂,增强企业彼此间尤其是同一产业的企业间交流合作,形成抱团出海的竞争优势。

对于政府,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予企业更多自主空间。四川自贸区在实现“一窗式”办理和简化登记手续等措施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实际,取消更多不必要的事前审批,简化审批流程,同時更多剔除负面清单里不必要的规定,让企业真正的能自主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同时,政府对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以及事后服务需要加强。尤其是在事后服务上,政府应该加强调研,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投融资管理、外汇管理、市场风险预警等方面推出创新举措,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化解风险。这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化,让企业更深入了解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办事流程;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部门相关服务意识建设,让政府更多的站在市场主体地位上思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科学的服务评价考核体系,更多将企业的服务评价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评价中拖、拿、卡、要一票否决,提升官员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罗丁亮,王勇.论自贸区的平台性质和发展战略—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2.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地方税务局课题组,张小强,邬启春,汤兰.税收促进自贸区创新经济发展研究—以四川自贸区天府新区片区为视角[J].国际税收,2017(7)

3.周新柠.供给侧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四川省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