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兴衰与回归的时代内涵

2018-12-07 01:42黄耀丽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时代内涵回归工匠精神

摘要:在我国旧社会向大工业时代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工匠精神经历了由兴旺转向衰落的过程。当前,随着后工业化时代传统制造业不断反思,工匠精神也开始出现回归浪潮。现阶段工匠精神的回归是一种内在的逻辑,它是国家、企业和个人合力之下的必然结果。为了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能动性,“三管齐下”合力推进。

关键词:工匠精神;兴衰;回归;时代内涵

随着新时代的步伐不断迈进,传统社会下的工匠精神似乎落后于时代队伍,难以与机器化的高效率生产和当今互联网技术等相适应。但是从另一层面来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专注专业、精益求精、持久坚韧的精神,它反映的不仅仅在技术层面,更是一种优秀、内在、责任的文化。在后工业化时代,传统产业面临深度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不断进行反思,陆续发出了重振工匠精神的声音。2016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鼓励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现阶段,国内不断出现工匠精神摆脱衰落的困境而重新回归的浪潮,这正是新时代的必然需求。

我国工匠精神的兴衰

(一)传统社会下工匠精神的兴旺

我国的工匠精神,是在近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培养和兴旺起来的一种精神。古往今来,我国的技术文明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丝绸产品、陶瓷品等长年远销海外,古代大量建筑和桥梁久经风雨而巍然挺立,故宫等地的各类奇珍异宝举世闻名,这些实例都充分说明了我国传统社会下的工匠精神一度兴旺。即使在我国前现代社会中,国人的生存和生产方式与时代有机贴合,工匠精神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并不断兴旺,适应于那个时代。

(二)大工业时代下工匠精神的衰落

即使以往的工匠精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兴旺,但自我国逐步进入大工业时代,传统社会下的工匠生产模式不断被机器化的生产所取代,传统的工匠精神也不斷衰落。在大工业时代,虽然人们还是在维持生产,但是生产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迁。事实上,随着生产机器化的不断盛行,手工式的传统工匠生产往往容易被社会认为是过时了。

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生产效率,传统的工匠都无法与现代化的工厂机器生产相媲美。与过去简单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相比,机器化的工厂不仅仅是在生产设备的更新,更在于整个生产理念和方式的革新。随着工厂机器生产的不断盛行,社会上会形成这样一种看似聪明的想法:同样可以供给产品,依托工厂里的机器生产,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使生产更加灵活和稳定,为什么还需要工匠?许多企业往往热衷于低成本和快速度,在生产端过多地通过机器来实现,以获得更高的竞争优势。

促使机器代替工匠的客观因素还有社会消费。在旧社会时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多数家庭以维持基本生活为主,大部分消费在于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因此那时工匠的市场空间较大。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明显,手工产品越来越无法满足需求,而工厂机器带来的产品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此外,我国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也是工匠精神衰落的重要原因。现代的教育体制中的选拔功能明显强化,但培训的功能明显弱化,而且大多数教育机构倾向于理论和智力方面教育,在实践技能方面却投入不足。

工匠精神回归的三层逻辑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企业或个人急功近利,忽略了工匠精神,导致部分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工匠精神呈现出缺失又突然强势回归的趋势。这种回归主要包含三层逻辑。

第一层逻辑是基于国家层面的各国对实体制造业的再度重视。

近年来,各国再度重视实体制造业的发展,重提实体经济的工匠精神回归。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日本提出了“再兴战略”等。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国家层面的回归,各国对制造业再度重视。

“后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业,也给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制造业的弱化不仅妨碍了经济的发展,还损害了创新能力。经过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后,越来越多地国家开始意识到再度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制造能力,也就无法获得创新能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重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打破原有“代工厂”的束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大数据、云平台等产业,重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结合新技术实现创新性的产业发展。

第二层逻辑是基于企业层面的消费社会的后期转型需要。

对于企业而言,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真实的企业文化价值,又是一种商业宣传。企业层面的工匠精神回归是指是由于消费社会的后期转型所需。无论是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专注极致,还是乔布斯打磨精品的执着,都体现了深层次的工匠精神。

从供给端来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是推动商品提高质量的驱动力。一个呼唤工匠精神的企业才能制造出品质好的商品,才能满足社会消费者的最终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质量、品质方面,更多地关注服务、审美、创意、文化内涵、个性化、价值观、环保等方面。质量与品质是消费者的首要追求;创新、文化内涵、个性化等因素也逐步成为消费者的诉求。消费的后期转型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回归自然、本土,企业应抓住消费社会的后期转型,抓住工匠精神的回归,创造更多地社会财富。

第三层逻辑是基于个人层面的“个体化生产方式”回归。

从个人来看,工匠精神的回归不仅体现在一部分重回手工业,还体现在各行业“时代手艺人”的出现。创客和手艺人“个性化生产方式”重塑了工匠精神的回归,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

个性化生产不仅体现在创客的制造业领域,还体现在其他领域。这些工匠不仅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还创新了商业模式与创造模式。随着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的不断变革,工匠精神为自主劳动的人开启了大门。部分工匠倾向于自己生产,不必费心寻求制造商;也有一些工匠倾向于拓展资本渠道,缩短产品从创意到投产的时间,既可以保障制造业有序持续生产,也可以发挥个人的爱好进行创作。

我国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在国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我国新常态下不断推进动力转换的时代下,弘扬工匠精神对我国全面振兴经济和凸显中国“气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第一,工匠精神反映了实践精神的伟大复兴。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落实好与时俱进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力弘扬劳动者精神的重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每一大发展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诚信”和“敬业”,其实就与工匠精神反映的价值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妙。工匠精神,是在劳动者精神基础上的不断深入,是对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劳动者精神的补充与升华。

第二,工匠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匠精神的最初意义,旨在打破以人为手段,机械式进行低效率工作模式的枷锁,不断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在工匠精神的倡导下,个人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显现出来,个人的精神力量不断饱满,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更加密切。

第三,工匠精神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有力推手。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制造业并不强,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端制造阶段。因此,从制造大国跃升为制造强国,是当前我国必须接受的重要任务。工匠精神,恰恰是我国不断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支撑。若将工业基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硬件”,那么赋予劳动者身上的工匠精神则是重要的“软件”。

“三管齐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名垂青史的工匠舉不胜数。要传承与实现工匠精神在我国不断传承与弘扬,就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能动性,做到“三管齐下”,合力培育“中国名匠”和塑造“中国品质”。

为了顺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潮流,我国政府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工匠大师。政府部门应双向发力,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倡导和践行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关系制造业的一线员工,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果,推崇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建立工匠精神的考评体系,完善工匠的培育体系。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等多层面培育工匠,引导一线员工精益求精的精神,促使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融为一体,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工匠的合法权益。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受益者。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责无旁贷地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一方面,企业要实施精细化生产管理,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实施质量在线监测,倒逼一线员工精益求精。同时,加强标准化、自动化的培训,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与在学习的机会,真正提升一线员工的业务技能与素质。另一方面,企业应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纳入文化建设中,激发员工的钻研精神与创新精神,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

个人是工匠精神的直接体现,具有主观能动性。为了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个人需要坚持工匠精神。一方面,个人要强化工匠意识,挑起社会使命,对消费者高度负责。无论是原材料选择与采购,还是产品设计、加工与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这样才能保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个人要坚守职业操守,具有刻苦钻研与终身学习的精神,让世界拥有更多的“中国品牌”。

参考文献:

[1][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简介:黄耀丽,女,南阳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时代内涵回归工匠精神
论儒家“自强不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魏晋风流的时代内涵分析
论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