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发展建言 促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018-12-07 11:47何建华
上海企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湖州长三角城市化

编者按:近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印发,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长三角发展愿景的目标定位日渐清晰,即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回望发展历程,长三角城市发展模式由单个城市自我“内生性成长”,发展到以小时计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再发展到如今“高铁时代”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不容置疑的是,一路走来,长三角地区面对的问题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转型升级艰难;协同度柔性不够,行政壁垒与本位利益制约整体发展;一体化程度较低。长三角螺旋形发展层级提升,带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需求,应当切实加以推进改观。

围绕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近日连续撰文,为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建言。特别是针对盐城、湖州、苏州这一北、一南,一中,三个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速度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定位不同,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可为其他城市借鉴。

构建第六大城市群 可从六个方面发力

长三角城市群可谓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下一步,在已有基础上,要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发力:

在更深远的认知层面上,編织一体化发展“同心圆”。各地应跳出一城一地的狭隘发展视野,实现整体协同、有机分工、合作发展。要大力宣传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规划、路径、举措、进展、成果等,在观念形态上突破固有认知。

在更强大的基础设施上,铸就互联互通网络“共同体”。要从“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战略愿景出发,重点突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瓶颈。一是以问题、需求、效用为导向,研究在前、决策在后,编制具有前瞻性、整体化、高标准的长三角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二是突出上海“龙头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南拓、西进、北上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布局建设,进一步增强与苏浙皖的互联互通能力;三是提升南京、杭州、合肥等重点城市的内联外拓功能,注重南通、嘉兴、宁波等新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新台阶。

在更合理的产业布局上,打造协同合作共赢“生态链”。研究显示,国际上的都市圈、城市群在产业分布上一般呈圈层状有机组合。借鉴相关经验,长三角应当对产业布局进行精细化梳理,并定期发布产业发展引导性研究报告,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圈、价值链。

在更旺盛的创新网络上,激发要素集聚载体“活力源”。在国内,长三角地区的科教人才资源相对集中,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近来看到一些比较分析,认为长三角一些城市的老龄化程度较高,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红利;一些城市由于房价高企导致生活成本高,导致一些年轻人感到压力,甚至产生了“逃离”的念头。这些问题的破解,理应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得到关注和重视。

在更实惠的为民举措上,甘当暖心周到体贴的“好公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克服不充分不平衡的制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来看,在营商环境、旅游出行、教育医疗、信息共享等民生服务改善方面,应当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有关政府部门要甘当“店小二”“好公仆”,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在更高效的竞争实力上,推进协调制衡操作“新机体”。这里面,降低一体化发展的运作成本至关重要。第一,政府强有力主导作用是城市群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第二,注重规划或立法的刚性引领。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提升城市群一体化效率。第四,借助民间协调组织的力量,让政府层面的互动与民间的联动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立体网状结构。第五,明确成员职责、合作准则以及处理跨区域重大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操作程序,形成可高效操作的协调机制。

盐城:彰显后发优势绘就高质量发展地图

当前,正处在新的全球化再平衡的竞争格局中,城市群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配置集聚辐射的能级,主要取决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这也就自然而然启示长三角后发地区城市: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应当客观理性地分析并认知自身的独特后发优势,在长三角整体发展明确自身定位、提升独特功能、谋求共同发展。严格意义上说,后发就是一种优势,因为历史沉淀负担相对较轻,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小;可以学习借鉴先发展地区城市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少付出沉重学费;可以与先发展地区城市紧密合作,实现高质量高品质高水平对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动自身发展。

以盐城为例,这座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即江苏省中部的城市,是一座具有人文魅力、发展活力、巨大潜力的城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唯一的苏北地区城市,盐城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中站高望远、胸怀大志,树立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的“两高”愿景目标,确定了产业强市为根基、生态立市为命脉、富民兴市为宗旨的“三市”发展战略,明确了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的“两海两绿”实现路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思路清晰、举措可操,在新时代谋求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作为苏北地区的一座后发城市,盐城为何有如此底气、如此雄心、如此魄力,原因在于这片土地上富集八大后发优势:海,即沿海中部区位及582公里漫长海岸线优势,可打造成沿海开放高地;空,即“空间大”资源禀赋优势,拥有1.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是上海面积约2.7倍,开发强度只有13%,可开发潜力大;外,即中韩合作品牌优势,是中韩产业园建设首批合作城市、韩国在华投资发展产业集聚基地、韩国对华贸易物流集散基地等,具有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感召力;地,即上海飞地传统优势,大丰307平方公里是上海飞地,承载着沪盐融合的历史渊源。

盐城后发优势还有:新,即创业创新优势,传统产业历史负担轻,转型升级压力相对小;绿,即绿色生态优势,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黄海森林公园;通,即沿海高铁与苏北苏中交通枢纽优势,随着盐通高铁全面开工建设和即将建成通车,将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文,即人文历史优势,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盐文化等资源富集。

正是根植于这些独特的后发优势,盐城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中,谋求沪盐两地互惠、实现合作共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发展上台阶。

在接轨上海方面,一是用足上海元素,增进两地情感。盐城涉及上海的元素丰富,比如新四军与上海的红色血脉相连、大丰农场的上海飞地情结、历史上苏南移民到盐都的浓厚乡愁等,应当善用并用好用足;二是在经济合作发展方面,应当聚焦中高端产业,对接增量项目合作,尽量规避中低端产业存量转移,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倒逼对方想方设法创新转型升级上水平;三是明确需求、精准接轨,重点吸引上海优质资源,比如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稀缺人才、公共服务等;四是挖掘传承独特文化资源,在对接上海中借势发力,讲好盐城故事,扩大传播力度,培育城市品牌 ,提升盐城在国内外的知晓度、美誉度、影响力。

在融入长三角方面,一是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引领苏北苏中地区高质量发展,切实走在苏北苏中前列;二是重点考虑如何融入苏南,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苏南地区比如苏州、无锡等城市,与上海一样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盐城无疑是优选之地,应当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融合;三是以更宽广视野实现融入,比如与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大城市对接融合,承接优质资源,谋求合作共赢。

湖州:发挥比较优势,融入“一带一路”释放新动能

在中国地级城市中,湖州与“一带一路”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湖州产业发展起步早、业态多、规模大、实力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具体而言,湖州可着力发挥以下八个方面优势:

一是区位交通优势。湖州位于长三角中心腹地,处于“一带”和“一路”交汇地带,也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宁湖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地带,是连接上海和中部地区、贯通长三角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城市,具有战略交汇优势;湖州“铁公水”综合交通发达,随着沪苏湖城际铁路开工建成投入营运,湖州将融入上海一小时交通圈,同城效应综合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二是历史人文优势。湖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历史人文沉淀深厚,可发掘传承的本土文化资源丰富。难能可贵的是,湖州有着“一带一路”起源的历史印迹,钱山漾遗址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湖州也被称为丝路起点。

三是产业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湖州产业发展起步早、业态多、规模大、实力强,近些年来產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围绕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湖州通过持续调整优化,形成了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和休闲旅游四大重点主导产业,改造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和现代纺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特色金融、节能环保、现代物流、时尚产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等若干新兴增长点,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成型,新兴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具有产业支撑优势。

四是生态环境优势。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生态+”绿色发展的先行地,是国家生态市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具有生态示范优势。

五是丝绸文化优势。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说起丝绸自然与湖州联想在一起成为独特标识,同时有着“一带一路”兴起的商业传奇,无论是汉唐时期还是近代以后,湖州生产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就沿着丝绸之路销往国外,不仅创造了湖商辉煌,湖州丝绸还摘得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金银两项大奖,具有享誉全球的识别度。

六是湖商群体优势。湖州民间自古便有工商皆本文化传统,孕育了敢为人先、务实创新、义利并举、实业报国的“湖商精神”。湖州拥有庞大企业家群体,在外投资湖商企业就达7000多家,总资产1.2万亿元。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湖州企业踊跃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各类投资已涉及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七是旅游开发优势。莫干山、南浔古镇、安吉竹海、江南天池、陆羽茶经等汇集于此,山光水色、人文历史、美景美食,湖州旅游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容量较大。随着深入推进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湖州必将成为长三角旅游度假运动休闲胜地。

八是人才集聚优势。湖州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大力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更大力度广纳海内外高层次精英人才,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使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人才集聚效应正在显现。

综合而言,湖州具有的这些比较优势,如能切实有效加以集聚发挥放大,就一定会转化成融入“一带一路”新动能,让湖州成为具有国际知晓度、美誉度、影响力的标识性城市。

苏州:打造先发地区“再城市化”样本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毗邻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苏州城市化推进速度快,开发强度已逾28%,如除去水域面积陆地开发强度超过50%,越过江苏省开发强度25%的控制线,远超国际上公认的开发强度15%为宜居宜业的标准。按照《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到2030年,江苏将有南京和苏州两座特大城市。相关研究认为,苏州已经从苏锡常中脱颖而出,不仅是苏中-苏南的一个中心区,还是长三角重要铁路枢纽,成为联系沪、浙北、苏锡常-宁、苏中的跨省十字通道中心。

有鉴于此,苏州吴中高新区明确提出“再城市化”,这无疑是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明智选择。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有序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个阶段。吴中高新区探索高质量“再城市化”发展之路,以苏州南城首善之区为战略定位;以创新引领、产城融合为发展主题;以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为重点聚焦;以科学规划引领“再城市化”为实现路径;以“一区三园”即中心城区,木渎、甪直、胥口分园为管理模式;以优生态、惠民生,兴产城、善治理为工作目标;以中心城市核、先进制造轴、生态文旅带为三大布局;以经济增长、项目投资、空间支撑为三大动力;以招商引资、拆迁安置、环保维稳为三大抓手;以创新驱动、资源统筹、城市更新、民生福祉、社会治理、推进党建为六个加快推进,可说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布局合理、举措实在。

经历快速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过程,在更高起点上迈步从头越推进“再城市化”,无疑是新的严峻挑战与实践探索,成败与得失关注度高。如何实现高质量“再城市化”,结合上海及相关城市开发建设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更高起点:规划超前,定位准確。站在新时代建设新城市高度,构筑“苏州南城首善之区”,吴中高新区应立足苏州全域整合和长三角城市群融合互动,进一步明确在整个苏州城市布局乃至苏南与长三角范围内的功能定位,坚持规划为先、建管并重理念,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做出科学化、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落实“多规融合”,着力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形成职能明确、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局面,避免同质化竞争,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更强能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围绕提升高新区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应注重产业支撑,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体系,提供足够就业机会。吴中高新区创新引领,产城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总部型、研发型、云端型高精尖企业集群,聚焦共享型、战略型新经济业态,打造以机器人与精密智造产业为主导和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科技金融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可说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久久为功、必见成效。

三是更有温度:集聚人气,平衡发展。城市最重要元素是人,人口导入、集聚人气是重头戏。按照“再城市化”追求,应树立“平衡发展”理念,一方面注重整个高新区城市功能开发平衡,注重居住、就业、商业、购物、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综合化的城市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注重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生态的新型社区。通过构建“和谐、平衡”的城市大环境,创造众多相对独立、功能齐全、结构完善、环境良好的“边缘城市”与社区,使城市具温度、可阅读、富人文、有魅力。

四是更有眼力:敬畏土地,合理开发。土地是城市十分珍贵的稀缺资源,应对土地怀有敬畏之心,珍惜寸土寸金,做到合理开发。在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理念叫“纠偏”,就是在实施中一旦有不合适地方就通过“控制、纠偏”来促进完善。更重要一个方面,是当看不清未来发展时就采取像中国书法艺术布局里的境界做“留白”,预留土地供未来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这样,城市在未来发展中不至于发生大的动迁,不至于有阻碍新发展的力量存在,现在就未雨绸缪在技术层面、物质层面留足留好空间。

五是更深融合: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要牢牢把握有利机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推上新高度。早在1988年,我作为《青年报》记者采访同济大学教授金经昌老先生,他与我畅谈上海“城市病”与城乡关系的一些观点至今仍具有认知价值:德国有两句著名城市规划名言,即“城市在森林中,森林在城市中”;不是乡下人挤进城里就是城市化,应当城市向乡村疏散发展,乡村向城市功能发展;消灭城乡差别就是提高乡村现代化水平,将城市功能融入乡村,将乡村元素融入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对吴中高新区来说,应当大力挖掘传承弘扬吴地山水孕育的文化资源,增强高新区独特魅力。

六是更实举措:创立平台,平衡投资。“再城市化”需要大笔投入,就需要强大资金保障。应注重开拓包括政府、民间、外资等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筹措足够的建设资金。而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和多元化开发,成为“再城市化”可持续推进的重要源泉。

七是更强保障:机制创新,培育团队。注重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团队培育,是高新区“再城市化”的重要元素。应创新机制,使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以及和谐推进有机结合,着力创建学习型团队,力求每一个干部和员工都成为专家。应将团队定位在城市建设先行者、各类资源提供者、城市开发建管者、城市发展服务者,并由此产生建设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人气、培育文化、营造环境等工作板块。在员工中应大力倡导勇挑重担的勇气、艰苦奋斗的豪气、坚持真理的正气、探索创新的锐气、合作共事的大气、育人用人的胆气,集合大家的智慧,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再城市化”建功立业。

八是更美愿景:吴地山水,打造样本。吴中高新区着力探索“再城市化”发展之路,应当成为苏州改革开放再出发实验地、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样板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动力源、全国先发地区“再城市化”新样本。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湖州长三角城市化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两山”理念湖州探路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湖州练市小学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