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2018-12-08 15:27崔康乐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商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信用交通监管

文/崔康乐,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商学院

1 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特点

经历了14、15年的爆发,16年的短期回落,再到现如今的走势平稳,我国共享经济与宏观经济一样也步入了新常态。在此期间共享经济积蓄的强大能量定会为以后的壮大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发展现状和演化态势来看,我国共享经济呈现出如下特征。

1.1 以共享交通为核心的领域不断拓展

作为我国共享经济模式的先行者,共享交通企业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共享经济的诞生。2010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出现成立,随之涌现出了一大批交通出行领域的共享经济企业。共享交通领域实现了由群雄割据到寡头竞争到战略资源整合的转变,共享交通的业务范围也从单一的打车业务扩大到专业代驾服务。在共享交通的引领和渗透下,共享经济领域发展到日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他共享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P2P网贷、网络众筹、房屋住宿、交通物流、知识技能等领域的共享平台的出现极大的便利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实现了中国经济的飞跃。

1.2 共享经济产业规模急剧扩张

我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千万元人民币增长到20 15年的2万亿元,共享经济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参与人数也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5年我国约有 5000 万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共享经济平台提供的各类生活服务惠及3亿人,共享经济的累计参与人数超过5亿人。这一系列数字说明了我国的共享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3 由模仿国外企业到本土化创新

我国共享经济企业发展初期,多为模仿国外平台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结合我国市场特色进行本土化创新。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加快创新速度,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本土消费者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加快了我国共享企业从模仿到创新再到积极靠拓国际市场的过程。

2 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瓶颈

2.1 现有法律法规的缺陷

共享经济跨区域、跨行业、网络化的特点使现有法律法规面临抓襟见肘的尴尬处境,多数的共享经济企业随时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停业。法律法规无法保证合理有效的监管来促进市场的平稳运行,严重阻碍了市场的活力。监管的缺失以及第三方平台较低的准入门槛导致用户的良莠不齐,无法排除交易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责任难以厘清。

2.2 社会征信体系的不完善

共享经济的发展是以良好的社会征信为前提的,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尚处于较低水平,建立和完善国家层面权威统一的信用体系迫在眉睫。培育社会整体信誉意识和营造一个重信誉讲诚信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促进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失信成本,形成对信用市场的规范管理。

2.3 大数据下垄断的威胁

大数据是共享经济运营不可或缺的条件,大数据可以为共享经济提供用户匹配和动态价格调整信息, 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交易成本。平台用户数量和交易次数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大数据系统,这种两者相互促进商业模式决定了新进入者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在位者会利用其不断完善的大数据优势恶意操纵市场,最终形成行业壁垒。

3 进一步促进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建立规范统一的诚信体系

提高全民诚信意识,营造讲信誉重信用的社会氛围,建立覆盖社会生活全方面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社会性惩戒机制,提高失信成本。通过信息共享,让失信违约行为无处可藏。加快培育信用市场主体,通过权威可信的信用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3.2 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监管模式

根据共享经济特点,创新立法思维和监管模式,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立足于共享经济自身发展状况,获取消费者反馈,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监管的有效性。探索设立政府立法监管,行业协会立规自律的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把控行业准入机制,从源头上改变鱼龙混杂的行业状态,对于企业出现的违规行为,依法追责。

3.3 信息公开对称,确保公平竞争

建立共享经济大数据云共享平台,对所有的用户数据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大数据公共平台既能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利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又能使所有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减少行业壁垒和垄断。同时通过信息对称适时适量组织生产,解决钢铁、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促进我国经济转型。

猜你喜欢
信用交通监管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繁忙的交通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小小交通劝导员
信用消费有多爽?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