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 破影而出

2018-12-08 09:42莫兰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48期
关键词:德云社郭德纲麒麟

莫兰

郭麒麟

原名郭奇林,1996年2月8日出生于天津,演员。父亲是德云社班主郭德纲,相声师承于谦。2010年,郭麒麟从学校退学,在德云社担任一名相声演员。2018年郭麒麟在影视剧《给我一个十八岁》中饰演少年秋水,并在即将播出的影视剧《庆余年》中饰演范思辙,从相声演员过渡到影视演员。2018年参加演技竞演类综艺《我就是演员》。

社会人

在与郭麒麟交谈的过程中,“知足”是个高频词。“我是一个特知足的人,怎么着都能过,所以目前来说没什么恐惧的事。”“老话不就是知足常乐,看什么都高兴,没吃上毛肚,吃黄喉了也挺开心的。”如此无欲无求的回答,让郭麒麟看起来实在不太具备常人眼里“95后”的特质——对这个世界充满锐气和棱角。

他的确不是初入社会的新人了。2010年11月,14岁的郭麒麟离开校园,随后便正式进入德云社成为一名相声演员。退学的原因他毫不避讳地在各种场合公开披露过:“上学的时候我就想毕业了到底要干什么,等到读完大学、硕士、博士我都40岁了,这个时候再来说相声,不合适吧。”当然,身为德云社“少班主”的郭麒麟有条件做出这样的选择。

由于子不能拜父為师的行规,郭麒麟归入郭德纲的老搭档于谦门下。他从天津搬到北京,和岳云鹏、张云雷等父亲的徒弟们住在了一个屋檐下。回忆起那段时光,他曾说,这些学徒常年住在家里,而每周都要回天津探望爷爷奶奶的自己倒像个串门的,好在年龄差距虽大,他们却愿意带着郭麒麟一块儿玩耍,因此在北京的生活他过得并不孤单。

郭麒麟打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他管教甚严,在接触相声前,他就养成了守规矩的性格,对待长辈极其谦逊,对待朋友、工作人员更是客客气气、和颜悦色的。“我父亲在家怎么对待我爷爷,我在家就怎么对待我父亲。这是我们家的家风——并不是这个行业带给我的。”

小时候,他管郭德纲叫“爸爸”,长大后变成了“爸”,如今则称呼“郭老师”“郭先生”。一家之主的威严,加上早期聚少离多的生疏,让郭麒麟在对父亲的尊敬中多多少少夹带了些惧怕。“到现在我22岁,他可能就给我打过大概两三次电话,我们爷俩不经常联系。”他去青岛拍了两个月电影,郭德纲也不知道他去做什么,只知道儿子回来晒黑了。当然,父子俩并非零沟通,而是习惯有话当面说。“回家面对面好好聊,总比打电话发短信要强多了对吧?”

相声这行的纷纷扰扰、人情冷暖,郭麒麟确实没怎么经历过,入行之时,他就在父亲营造的良好环境中成长起来,很快便能独自挑起大梁,2011年在广德楼办了个人相声专场,表演《红事会》《金刚腿》《论捧逗》和《黄鹤楼》四部传统相声作品。

相声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爱好,他可以肆无忌惮地从中索取快乐,也传递快乐。“不是非得说的多棒多好,我天天在台上演,能逗大家乐,就很开心。”

蜕变

郭麒麟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小胖子”,后来不管是出于对外貌还是健康的考量,他决定减肥。

严格控制饮食,不吃油腻食物;坚持锻炼,去健身房、打球、跑步……靠着毅力和“忍”,郭麒麟一年瘦了60斤。2016年年初,郭德纲在微博发了一组他的写真照,写到“我公司力捧的小鲜肉,我大儿子郭麒麟”,并附了一个微笑的表情。照片中的少年身穿西装手拿红玫瑰,尖下巴细腿,已然是一个翩翩公子的形象。

如果说变成瘦子是他人生的重大改变之一,那么另一件事便是演戏。

舞台经验丰富的郭麒麟对表演自然不陌生。10岁左右他就拍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戏,在郭德纲执导的电视剧《窦天宝传奇》中担任群演,“算首次‘触电。我爸跟女主角两个人在一个胡同里奔这边儿走,然后我是胡同里一大帮追跑打闹的孩子其中之一。”最近他还演了一个特别精于计算的富二代,父亲是户部侍郎,家里有钱,特别会算账。有一场戏需要他算数,支出多少,净利润多少,都得在镜头前“算”出来。“这个很缺德,你必须得算得准,必须得对,因为播出的时候会有那些个‘无聊的观众把每一个数字记下来看你算得对不对。”

那部戏里郭麒麟还真没遇到如此“计较”的观众,但在《我就是演员》里遇到了。有一期节目他和经超、曹骏同台表演《士兵突击》片段,导师评价时他击败两位专业演员顺利晋级。节目播出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友说郭麒麟靠的不是演技而是父亲,导师徐峥和吴秀波也卷入风波之中,尽管他们表示对郭麒麟自然、质朴的表演十分认可。后来,郭麒麟也在节目上特意为此表达歉意,说自己倒是没关系,只是让两位导师遭受了不明的冤枉。“挨骂也挨习惯了。”说这句话的郭麒麟有些让人心疼。

父亲是为他遮风挡雨的温室,也是挡住他阳光的高山。

“因为我父亲的天赋以及努力,让他的能力水平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到了其他从业者都要仰望的行业地位。所以我认为目前的我是没有办法翻过这座高山的,可能这辈子说相声都超过不了他,但是我可以往其他的方向发展。而且,作为儿子超不过父亲,这很奇怪吗?社会上这么多从业者都没有超过我父亲,难道他们就应该沉沦吗?”

“星二代”魔咒、父亲的光环……诸如此类的问题郭麒麟不知道回答了多少次,似乎以他的身份、他的家庭环境注定了他相声说得好是应该的。正因如此,踏足影视圈、进棚录歌、拍照、参加综艺……除了相声,其他所有方面的成绩都让他更有成就感。当然,他选择相声之外的事业并非赌气:“来自于我对这个事物的判断,我相信我的判断力没有错,才有这个自信一直给自己打气。”

问及想要在演戏方面达到怎样的成绩,郭麒麟再度“佛系”了起来。“我也不能天天玩了命似的站门口对着大风抽自己大嘴巴——我要成功!我一定能成名!反正就是每一步都走踏实,相信自己走这一步是对的。”

随后他又强调了“知足不代表没有上进心”“强扭的瓜不甜”种种金句。整个采访中郭麒麟最接近“95后”的时刻,是他透露自己最近迷上了“霉霉”泰勒-斯威夫特的时候。那一刻,他似乎从那些严肃的采访问题中跳脱出来,语气轻松了不少。

郭麒麟是一个常把知足、快乐、满足挂在嘴边的“95后”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郭麒麟

Q有哪些事物能够让你瞬间地感觉到开心?

A吃饱了特别开心,因为我作息不太好,吃饭不太规律。有时候特别饿,一开车就特别烦躁,但是只要吃两口马上就开心到转圈圈。还有我特别喜欢电子产品,不管是什么,比如说买了新电视、新冰箱我能在家玩半天,研究它的各种功能,还有比如新手机、新游戏机……对研究新事物特别感兴趣。

Q你觉得自己是擅长跟别人打交道的吗?是否享受跟别人沟通的过程?

A我觉得我还凑合,跟谁都能简单聊两句。现在网上特别爱说一个词叫“情商”,谁有情商、谁没情商,我觉得这种评价特别不合理,因为它是没有办法量化的,面对每一个人的反应都会不一样。这个人很好接触,你跟他接触的时候情商就高。所以其实是那个人的问题。享受一定是建立在对方很愿意和我沟通,且沟通的内容是我很感兴趣的基础上。

Q有的人在尝试突破自己的时候会害怕表现得不如之前好,或者不被别人喜欢,你会有类似的担忧吗?

A我是这么觉得,只要你突破了,甭管是突破出去了,还是没突破出去,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必要担忧,何必考虑说我这一回要没成功可怎么办?没成功不也是自己的选择吗?所有正常人都会出现这种沮丧的心情:我费劲巴拉弄半天,然后大伙儿还不认可,那这时候就完全看自己了,你的决心是否被这些个情绪所动摇。我基本上是只要觉得对就一直去做,起码落一个自己开心。

Q你曾说,你在相声之外的东西都能找到成就感,可是相声是你最早选的职业,那段时间岂不是很难熬吗?

A不难熬,我在上面找到了快乐,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爱好。比如说你喜欢玩单反,突然间现在你改行当摄影师了,不管拍得好坏,反正落一高兴。我也如此,不用说相声非得说的多棒多好,我天天在台上演,我能逗大家乐,我一上去观众很欢迎我,就一样开心。所以说我没有觉得那段时间虚度了,而且我在台上培养的那些舞台经验是多少演员得不到的,每天在台上和这么些观众接触,和你在机器面前表演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从2010年退学开始说相声,这些表演经验对我在影视表演上有很大的帮助。

Q有人说“相声这种形式就是要取悦别人的”,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

A本身在有相声这门艺术的时候它的作用就是非常单一的,一个人从事这个行业只为了养家糊口,只要我今儿能把钱赚来,家里老婆孩子就有饭吃。当然,现在肯定比过去要求要高一点。所有艺术形式的核心都是取悦别人,你的艺术就是为了让别人去看对不对?我画这幅画让别人看,也是希望你看这个画能看懂我的意思。没有什么东西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生的。

Q会在网上搜自己吗?

A当然。我搜其实主要是为了看看大家的负面评价,因为正面评价都千篇一律——当然负面评价也基本都千篇一律。反正看这些评价就能明白:有些人夸你怎么好、怎么厉害也别信,这肯定是假的,你根本就没有那么好。我自己还是很清楚的,但也明白我肯定没有那么差。所以说这东西你都得辩证地看,老看好的、天天夸你的评价就容易骄傲自满,但要天天看坏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难过、越来越自卑也不行,得配合着看。

Q最近拍戏有没有交到什么特别好的朋友?

A像王阳老师和田雨老师,同龄人还真少一点,我拍《庆余年》的时候就是跟一大票老演员特别好,比如和吴刚老师、刘桦老师坐一块儿聊天特别开心。

Q有没有特别想尝试的角色?

A现在我演的这些角色普遍都是往什么古灵精怪的方向走,但我想尝试点别的,比如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

影視剧《给我一个十八岁》中郭麒麟饰演少年秋水(图片由剧组提供)

郭麒麟与郭德纲、于谦、岳云鹏一起参加《快乐大本营》的录制

郭麒麟演绎的《请回答1988》片段赚足观众泪点(图片由节目组提供)

猜你喜欢
德云社郭德纲麒麟
麒麟“破冰”
德云社抖音招生 郭德纲亲自下场带徒
对麒麟
德云社演员玩“杀女友梗”犯众怒
它就是麒麟
郭德纲:从小茶馆到德云社
郭德纲的回应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 Life of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