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贻德与创造社

2018-12-08 11:03周延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9期

摘 要:倪贻德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文艺先锋。他在新文化的感召下加入中期的创造社,成为颇有影响的多情先锋作家,其私情文学受到当时年轻读者的青睐。倪贻德在创造社的活动及交游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和个人主义的文艺价值观。

关键词:倪贻德 创造社 现代文艺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金项目《从创造社到决澜社——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倪贻德研究》(项目编号:YS162007)资助

倪贻德是现代美术团体“决澜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创造社中期的重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是现代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关注美术界状态的重要人物。由于早期相同的文艺理念使得他们在创造社相聚,倪贻德在郭沫若等人的支持下,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他们本可以为中国的现代文艺戮力同心,开创出中国现代文艺的广阔前景,遗憾的是中国现代史正处于风雨飘摇,战乱迭起的危急时刻,受到政治的深刻影响,文艺界面临着深刻的政治转向。历史并没有给他们一个适合的机会,倪贻德逐渐淡出创造社,转向他热爱的美术研究。

一、创造社杰出的新进作家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是现代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被誉为“创造社之骨”①。早期的创造社提倡文艺表现自我,反对拘泥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重视文艺的自身价值,反对狭隘的庸俗的功利主义②。创造社从来不是坐享其成的文学潮流的追随者或守成者,而是以既定的观念的解构者、反叛者或新思潮新主题的倡导者的面目出现。他们是差异的制造者,言论中虽有绝对化的偏激,有难容不同意见的狭隘,但他们的姿态本身,已经在向人们显示着别样选择的可能③。创造社成立以后,在鲜明的旗帜之下,团结着更多的人,发现新人和培养新人,使稿源不竭,是创造社同人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对于文学青年,郭沫若总是尽可能给予引导和扶持。后期创造社成员许幸之回忆说:“早期的创造社确实有那么股民主作风,凡是愛好文学的青年去拜访他们,他们都表示亲切的欢迎和支持,偶然碰上他们吃饭的时候,也被邀请在一个桌上吃饭。” ④在郭沫若等创造社同人的努力下,大批青年受到创造社的影响,倪贻德正是这样一位青年。

倪贻德此时正从上海美专毕业,作为一位初出茅庐的西洋画家,选择的又是不被当时大众接受的现代主义道路,要想在当时人才辈出的上海获得成功显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倪贻德自小文字功底就好,喜好写作,此时他热衷的就是写作。由于这一爱好,倪贻德特别关注当时的一些文学刊物,其中最推崇的便是创造社的刊物,如《创造周刊》《创造日》等。为什么推崇创造社,究其原因便是“五四”运动以来,倪贻德虽然短暂地走上杭州街头闹过几天社会革命,但其精神传递给倪贻德的始终是文艺思想上的,他反对一切守旧势力,勇敢地站在批判传统文化势力并打破这种丑的势力的立场,创造新的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现代文艺为其灵魂核心。但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社会革命始终保持着距离,这为他后来与创造社的关系埋下隐忧。

一则出于对创作小说的热爱,另外则是想以此换取些许稿费,倪贻德便向创造社的刊物投稿。自然而然的倪贻德靠近了创造社,并与郭沫若等人相识。其情景在倪贻德的小说《寒士》中得以展现:

“原来我今年春天,因为空闲得无聊不过,便把自己心里郁积着的一种痛,写了几篇不三不四的小说,投寄到一个文艺杂志的编辑社里,当时也不过无可无不可的去尝试尝试罢了。不料后来居然受到了那位编辑先生的垂青,竟给我发表了出来,我一时心里感激得什么似的,便亲自去拜谒他们。说也奇怪,他们这几位先生,对于一班大名鼎鼎的新文学家,大胆地在那里批评;对于我这个无名小卒,倒和我表示亲爱的样子;我也好像得着了几位良师似的,常常跑去请教他们。” ⑤

这段文字虽说是小说描写,但事实正是倪贻德本人与创造社成员交往的初始经历。而郭沫若正是此时创造社的主编。可以想见,正在扩大创造社影响,要团结一批文艺青年的郭沫若热情地接待了倪贻德,显得亲爱有加,并对倪贻德大加鼓励。受到鼓励的倪贻德便“常常跑去请教他们”,并且经常书信往来,可见他们之间的交往迅速升温。倪贻德在毕业后进入周勤豪主办的东方艺术研究会,担任函授部主任。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趁着到东方艺术研究会参观展览的机会到访倪贻德住处,倪贻德也趁机将同学许幸之介绍给了郭沫若等人。对此,许幸之有段回忆文字:

“那天,晴空如碧,阳光明媚,我正在三楼画室里专心一意地作画,忽然倪贻德同学匆匆跑上楼告诉我说,创造社的三位创始人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一起来看我们的画展了。”

我禁不住停下笔,兴奋地问道:“是真的吗?”

“真的”他兴高采烈地说:“三位先生一起来了”,他们很重视我们的展览……⑥

此次到访,倪贻德心情极佳,可以说是愉快地陪同郭、郁、成三位创造社偶像仔细地参观了画展,倪贻德随着一副副地介绍。他们互相交流了对于艺术的见解,正与他们的文学见解一致,他们反对浅薄的自然主义,对于无余味、无诗意的形似的模仿嗤之以鼻,推崇自我表现,歌颂由内而外的创造,贬斥由外而内的摄录⑦。郭沫若此时的艺术观点也非常明确:“艺术家”总要先打破一切客观的束缚,在自己的内心中找寻出一个纯粹的自我来,再由这一点发出去。如像株大木从种子的胎芽发现出来以至于摩天,如像一场大火由一点星火燃烧起来以至于燎原,要这样才能成个伟大的艺术家,要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艺术表现。” ⑧他们要求倪贻德多写文章寄给他们。倪贻德借此机会与郭沫若等创造社成员建立了更加良好的关系。此后在创造社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多篇文章,倪贻德也正式加入创造社的文学活动。

郭沫若等创造社元老总是尽可能地给予倪贻德引导和扶持。倪贻德不久后搬进了创造社在哈同路民厚里的编辑部居住,协助编辑部做校对工作。倪贻德成为创造社中期的重要成员。文学才华的绽现,在社会上居无定所的倪贻德在郭沫若等创造社元老的支持帮助下得以走进创造社,并且住进了创造社的编辑部里,分担了部分文字工作。⑨这让心灵上无所归依的倪贻德暂时找到了归宿。由于受到郭沫若等创造社元老器重,倪贻德成为创造社中期作家中最受重视的几位作者之一。倪贻德与郭沫若等在文艺思想上也是最接近的时期,可以说是灵魂相通。他们之间的交往关系达到了顶峰。

二、淡出创造社

倪贻德的自序体小说在创造社刊物上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一时名扬上海。当然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争议:青年读者支持他,因为他的艳情类小说获得了年轻读者的喜爱;更多的是攻击谩骂者,认为倪贻德的小说离经叛道,毒害了社会的传统道德,深深的刺痛了传统卫道士的神经,他们展开了对倪贻德的攻击。尤其是《玄武湖之秋》发表以后,有人写信批评,有人当面责难,认为倪贻德只有赤裸裸的肉的爱,没有真实情感,没有心灵的爱,是色情狂奴……神经过敏的倪贻德无論如何承受不了这样的毁辱,竟心灰意冷起来,对于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倦怠,此时创作素材也几近枯竭,在经过两年的井喷之后,作品量急剧下降,渐渐淡出创造社作家的地位,更像是创造社的“社友”

与此同时,由于创造社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出版渠道而受制于人,经济窘迫,创造社三元老一时四散。创造社内部随即出现分裂,元老离散,编辑部的小伙计由于筹办出自己的出版部,摆脱泰东书局的制约而地位日益重要。倪贻德此时地位尴尬:由于受到郭沫若等元老的提携帮助,对他们心存感激;其自身情感却靠近编辑部小伙计阵营;作为创造社内的画家地位,此时也有关良、许幸之更受器重——因其更擅长于制作封面设计和插画。更为重要的问题非仅如此:随着北伐前夕革命形势的高涨,南下广州的郭沫若此时主导了创造社整个出版方向的左转。1926年5月,郭沫若在《洪水》第2卷第16期发表《文艺家的觉悟》,又在《创造周刊》第三期发表《革命与文学》。⑩革命的实践强调“大我”的统一声音,强调个体独立意志的个人主义被隐去,郭沫若在文学上表现的态度已与原来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而倪贻德则继续坚持个人主义文艺价值观,与郭沫若所宣扬的普罗主义文艺价值观格格不入。多种原因,倪贻德被迫结束现代文学家的梦想,淡出并最终离开创造社。

三、结语

倪贻德的独立人格精神与现代个人主义文艺观在20世纪20-30年代始终保持如一,未曾改变,哪怕时代风云变幻,思潮如涌。他因与创造社前期的文艺价值观趋同而热情地参与其中,成为中期创造社的中坚力量;又因创造社的转向等原因最终离开了创造社。他保持了文艺与人格的独立,这正是现代文艺价值的基础。

注释

① 咸立强.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6):12.

② 周延木硕士论文.从先锋文学到先锋艺术——倪贻德研究[J].2015(5):10.

③ 咸立强.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心,2006(6):011.

④ 许幸之.和郁达夫患难与共的时刻.回忆郁达夫[M].陈子善,王自立,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55.

⑤ 倪贻德.寒士(1923).集玄武湖之秋[M].泰东书局,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1924(4):8.

⑥ 许幸之.和郁达夫患难与共的时刻.回忆郁达夫[M].陈子善,王自立,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54.

⑦ 胡荣博士论文.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1919-1935——从《新青年》到决澜社,2008(4):54.

⑧ 郭沫若.印象与表现——在上海美专自由讲座演讲.原载1923(12.30)上海.时事新报艺术[J].1923(33).

⑨ 许幸之.和郁达夫患难与共的时刻,回忆郁达夫[M].陈子善,王自,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55.

⑩ 胡荣博士论文.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1919-1935——从《新青年》到决澜社[J].200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