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2018-12-11 02:26高潇博
质量与标准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升级驱动标准化

文/高潇博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等指导文件,文件指出标准化改革和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提高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决定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和地位。《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必须以做强制造业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快培育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后发优势,努力打造新的发展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推动制造业结构的动态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阶梯式转型。

标准化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产业发展、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优化标准化进程以提高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等问题的研究尚不深入。本文试图在标准化工作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形势下,开展标准驱动产业升级的研究,以有助于从标准化的新视角,重新审视产业升级,并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一、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学者已展开产业升级主题研究,伴随着产业的不断成长和对产业升级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将焦点聚集于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与路径、标准对经济增长与制造业升级的贡献等方面。

1.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

① 从路径升级的层面分析

索巍、顾国章在《关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的考察》一文中,提出构建产业内升级程度指数和产业升级潜力指数,通过长三角2001年—2007年的数据考察分析产业的升级路径,并得出: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模式是产业内升级,而且大多数升级的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两大产业间;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是我国拥有的比较优势,在这些产业中有些产业存在比较优势断档的风险[1]。

② 从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层面分析

在产业价值链方面,有研究发现了我国制造业在升级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发挥比较优势以求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有主导地位和拥有控制能力;其次,使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发展,并且能够与跨国公司在利益分配方面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最后,我国应该运用产业梯度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形成产业价值链的合作机制,将高成本的产业大胆地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

③ 从技术溢出效应的层面分析

从产业层的角度研究国际技术的溢出效应,基于2001年—2011年我国制造业内部30个细分行业的平行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数据(FDI)渠道的技术溢化与进口贸易两者均对我国制造业结构水平的升级有促进作用,与投资渠道的技术溢出相比,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高。本土研发作用效益低于国际研发资本的效益,甚至阻碍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总之,无论是外国的还是本土的,研发技术都会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垂直升级。

2. 标准对经济增长与制造业升级的贡献

在标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个研究领域,德国是做得最早也是做得最好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Jungmittag、Blind和Grupp组成的研究小组(JBG小组)完成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共标准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英国研究人员在JBG小组的研究基础之上,以1948年—2002年的数据评估了标准对英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然而,英国研究人员并没有直接讨论标准对GDP增长的贡献,而是讨论标准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3%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源于标准的贡献。

在国内标准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尚不多,侯俊军在《对国外关于标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中作了综述性的评论,从标准化与技术进步、国际贸易等方面阐述了标准化的贡献[2]。在实证方面,通过建立模型测算出标准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为4.8%[3]。另外,相对于只考虑资本、劳动和标准因素之外,有相关研究还加了专利和科技经费投入,运用1978年—2007年的数据进行估计,结果为:标准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为7.9%[4]。

二、标准驱动产业升级的模式分析

在工业化时代,市场竞争的特点是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并通过垄断的形式形成竞争优势,此时标准主要起到保证产品的互换性与通用性等作用;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标准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从市场所依托的产业看,标准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某产业或产业环节对新标准的采纳,能对标准所处的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

图1 产业形态与作用模式

本文将标准化对象的产业形态,以产业链的垂直结构将其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见图1)。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因内部分工与供需关系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故标准驱动产业升级的形态可分为:引领带动型、主导提升型以及推动促进型。

1. 上游产业的引领带动型催生拉动模式

上游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端,是指提供原材料、生产工具以及零部件生产与制造的行业。该产业相关标准,特别是原材料、生产工具等类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引领、带动中游产业,甚至下游相关产业的升级。上游产业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对自身产业升级而言属直接主动型。然而,从整个产业链及其中下游产业看,主要起间接作用,属引领带动型,故称为拉动模式。

2. 中游产业的主导提升型产生驱动模式

中游产业是指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中间产品、成品或装配的行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间位置。从标准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各行业每出台一项重要标准,都将对各行业的发展与产业升级产生重大影响,位处中游产业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对产业的整体升级影响更加深远。鉴于中游产业标准的制(修)订对产业的整体升级影响面较广和更直接,属主导提升型,且对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强,故称驱动模式。驱动模式按其作用的不同还可分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两种类型。直接驱动是指由于标准出台而直接驱动的产业升级,间接驱动是指由于相关配套标准出台而间接驱动的产业升级。

3. 下游产业的推动促进型衍生推动模式

下游产业是指从事应用、最终产品生产和服务等的行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下游产业相关标准的出台,可推促上游和中游相关产业的升级。下游产业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对自身产业升级而言属直接主动型;但对整个产业链及其中游和上游产业来说,主要起到间接作用,属推动促进型,故称为推动模式。

三、加速标准驱动产业升级的对策

“十三五”规划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和“五大拓展空间”,指引着标准化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引导企业向创新和产品开发模式转型

加强政策研究,把实施标准化战略纳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面对新的环境与挑战,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更加突出促进产业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利用体制政策激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真正成为产业升级转型的微观载体。政府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支持,进一步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内在源动力。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只有激发企业加强重视创新和产品开发,实现市场拓展和业务模式的转型,最终建立企业独有的内在核心竞争力。

2. 树立“标准先行”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是标准先行的时代,产业升级离不开标准的技术支撑,所以从技术创新的研发初始就要有技术标准的介入。在产品的研发初期,应通过技术预测,比较准确地把握行业技术发展和技术标准的形成方向,使之与企业研发方向一致,进而实现标准、研发与产业升级同步。

3. 引导企业注重产品质量标准满意度提升

围绕产业创新驱动,以制造业提质增效为中心,实施“标准化+先进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由产品竞争向品牌主导转变。引导企业注重产品质量标准满意度提升,将产品质量标准满意度评价指数纳入区域发展指标体系,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

猜你喜欢
升级驱动标准化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标准化简述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回暖与升级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