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教师培训探索

2018-12-12 02:40张蜜芳
教育家 2018年43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给培训

文 | 张蜜芳

(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育工作者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是培养优质教育人才的必然要求。从供给侧角度审视教师培训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师培训领域同样存在培训供给侧与教育人才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引用经济学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思维,着力解决如何以高质量的培训满足学员需求,提出从内容供给、技术供给、制度供给三个方面进行结构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提升培训满意度。

“供给侧改革”理论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基本逻辑

教师培训是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更新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其本质是提供一种“产品”。根据经济学概念,产品有输入和输出两个端口,即供给侧和需求侧。在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需求侧刺激,即如何让“三驾马车”跑得更快,而现在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供给侧”,即如何把产品做得更好。

从“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来审视并研究教师培训,就是要从经济链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作为“供给侧”的教师培训如何通过优化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向作为“需求端”的服务对象——广大教师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具体来说,就是要调整师资结构优化培训内容供给,调整培训模式改进技术供给,整合培训主体完善制度供给。优化教师培训供给侧结构,才能从根本上铸就品牌,生产适销对路的精品,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进行教师培训的基本逻辑。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

培训师资的局限性与学员多样化知识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矛盾。在目前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担当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相对固定,甚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培训教师基本为固定的某一高校教授或者某一名校校长。培训教师多为临时性质,即临时从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中聘请某位教师讲授某一课程。教师队伍的相对固定其弊端不容忽视,从宏观层面看,它会导致培训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同培训班次培训内容重复率较高;从微观层面看,由于工作量大,教师没有精力来更新课程内容,导致课程内容比较陈旧。

培训模式的单一性与学员多元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学员的需求是立体的,多元的,但从培训供给方式来看,培训资源供给主要集中于课堂传授,即专题讲座,而专题讲座又往往以理论传授为主。理论传授有利于学员宏观思维的形成,但训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成效参差不齐。问题的症结在于单一培训模式下,学员的实践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培训主体的多元性与学员专业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由于对实施教师培训的主体没有明确界定,施训主体具有相对开放性特点。横向表现为主管部门的任一内部机构都有权成为某项培训的施训主体。纵向表现为施训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从国家、省、市、县(区)继续教育中心到各学校,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培训安排。由于管理体制限制,上级培训部门对下级培训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横向和纵向交错的培训体系导致基层培训任务量大,教师培训负担过重,重复培训、低效培训和无用培训出现率较高,出现了教师培训的“产能过剩”。

“供给侧改革”思维引领教师培训的路径探索

立足内容供给,优化教师结构。一是要扩大专职培训教师队伍。建立有别于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独立职称体系,明确专职培训教师的发展前景,提升专职培训教师的吸引力,是扩大专职培训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二是加大师资库建设。按照现有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机构与教师签订教学协议,按照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原则将教师资源信息录入师资库。横向可按照不同专题进行录入设置,有条件的可注明其优势课程、受邀班次等,提升同一专题下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率;纵向可按照专于教育政策解读或偏重研究教育规律的理论型教师、专业能力强且思想自成体系的综合型教师、实操经验丰富的实践型教师等几个层次进行录入,明晰培训队伍的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培训班次需求不同组建不同的师资结构。

立足技术供给,丰富培训模式。提升技术供给质量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重要手段,立体式培训模式是满足学员多元需求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培训至少包含三种培训模式,一是课堂集中培训模式。课堂集中教学仍是单位时间内信息输出量最大的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二是实践培训模式。实践性培训实际上是一个立足问题导向,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学员在管理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研究式培训、案例式培训、模拟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从类型上看,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模式、专题实践模式和团队实践模式。案例式培训和模拟式培训可与课堂实践模式综合运用,以丰富案例或模拟问题情境来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专题实践模式可与研究式培训综合运用,武汉市“名校(园)长工程”培训班对培训模式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网络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是课堂集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可采取“微课程” 的形式,及时补充有关教育热点难点的最新信息,网上及时解答学员训后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形成线上线下学习不断线的培训格局。

立足制度供给,统筹施训。一是要界定施训主体资格。施训主体必须具备组织或实施相关等级培训的资质条件,软件包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属于公益类或服务类属性,有健全的培训流程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具有相应资格的从业人员等等;硬件包括独立的办公场所,教室、会议室、食堂等培训设施。除施训机构制定的培训计划外,如有其他部门另有培训需求,应提交施训部门统筹安排,经上级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从而避免因实施主体的杂乱而导致无序培训。二是统筹培训安排。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同级别培训安排的统筹,另一方面是垂直系统培训安排的统筹。相同级别的统筹重点在于业有所“专”,由同一个部门组织或实施培训,并在内部协调培训安排;垂直统筹是指不同级别间的培训要各有侧重,并且要加大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管力度,尽力避免上下级开展培训主题相同、培训对象相似、培训师资一致的培训项目。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引领教师培训路径探索的重点在于供给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供给的调整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培训活力,扩大培训资源,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这对于教师培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工作者的成长,更好地助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供给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