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以文观人

2018-12-13 05:09海波江苏盐城
清风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格调人品写作者

文_海波(江苏盐城)

“文如其人”从其本义来看,是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钱钟书先生对此认识比较到位。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以金庸为例,如果你说他文如其人,不是说他的性情如同笔下的乔峰或者令狐冲,而是说他小说的整个格调与金庸本人性格相符。

但大家平常说到文如其人时,时常对其有所引申。简单来说,当大家用“文如其人”来评价一个创作者时,往往是称赞这个人的文品和人品一样好;而一个人人品好,就是道德高尚,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基于此,有的人认为,文如其人是一种理想状态,读其文无需识其人,只要自己读的作品有收获即可,底线是一个人的作品所崇尚的理念不应和其本人的言行有直接正面的冲突。也就是说,读书不必要挑作者,主要看自己的兴趣。

有的人则认为,文如其人很多人是实践过的,不能用人的劣根性为那些难以做到文如其人的人开脱,即使这样的人可以理解,也不能把其树立为标杆。这里的意思就是看书选作者的时候要注重作者的道德水平。

由此来看,大家在谈论文如其人时,实质上说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即一个道德上有污点的人能否写出好作品,或者他们的作品是否值得人去读;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写作者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念或者自己念兹在兹的东西,如果他自己都违背了,也就是说知行不一,该如何评价这个写作者?他的作品能否给人带来价值上的启示?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文如其人确实是一种理想状态。之所以说“理想”,倒不是说文品与人品俱佳的人少,而是说要做到知行合一不容易。一方面,人在写作时,是在精神世界里遨游,很多人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笔,一旦回到现实世界,才发现其残酷和无奈,最终身不由己,写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提笔的时候还怀着一种善良的愿望,一旦遇到现实情况,就不能坚持最初的意愿。不仅是言不由衷,行动往往也不是发自人的衷心。”比如胡适,一心要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个人自由,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他最终放弃了个人自由,选择迎娶母亲指定的江冬秀。

另一方面,人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因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历史境遇,反映出的价值观往往不同。如梁启超,一生都在“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对于他,我们似乎不能以知行不一来责难。

当然,知行合一问题不一定都与道德有关,但在大家对文如其人的争论里,焦点实质就是写作者的道德修养问题。一方认为读文不必识其人,不是说我们读书完全不必看作者,而是不要因人废言,不要因为作者的个人道德问题放弃他在学术、知识上的贡献。毕竟从读书实际来看,你了解一个作者,更容易读懂他的书,所谓“知人论世”。比如,你要是了解金庸的身世,就容易理解他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为什么都自幼丧父。

另一方认为要读那些品德高尚人的书,其逻辑起点是,创作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传播真善美的,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创作者德高望重,那么他的作品会更有说服力;而且,一个人读书主要为了修身养性,自然要“与善人居”。这种观点深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中国文化精神的指向,主要是在成就道德而不在成就知识。”持这种观点的人,就是希望一个创作者或者知识分子能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或多或少都有点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

两者对文如其人的争论很难说孰是孰非,因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个人的作品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产物,创作者的道德品格和其作品没有必然的联系。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我们只能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而非作者的人格。

猜你喜欢
格调人品写作者
白马
论写作(创作谈)
吃饭见人品
格调时刻
写作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出租屋捣鼓计划低成本拗出新格调
炫酷春夏
做人的根本在人品,做事的根本在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