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代沟,不懈努力

2018-12-13 05:09王宁钱婷美国
清风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移民子女苹果

文_王宁 钱婷(美国)

“交朋友,特别是有意婚嫁的男女朋友,对人慷慨大方一点是最理想的做法。”坐在驾驶座上的我这么说。

“Daddy,又要开讲了。”坐后排的大女儿头也不抬地对两个弟弟调侃。车上仨孩子捧着iPad只顾玩游戏,不时用我们听似能懂但不知何意的短语交谈游戏,完全无视父母的存在。

育儿传承抢个早

我们是20世纪八十年代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典型的新移民:三个孩子一幢房,养一条狗一只猫,还有一批虫鸟龟鱼之类的宠物。当然啦,孩子上公校,夫妇都上班。

对我们这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我们与子女间的代沟有如云泥之别,远远超过了历代中国所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我们与我们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孩子,学到的看到的和听到的甚至吃的东西和曾经呼吸的空气,都有着难以想象的天壤之别。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与我们海外出生的子女交流,如何把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我们中国父母的善恶观念传达给我们的子女,始终困扰着我们这些闯荡异域他乡的华人父母。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不少新移民夫妇刚来时忙于打工挣钱,不得不把孩子完全交给美国学校。等到自己事业稍微稳定、经济有了一定保障,再转回头来时,往往会十分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除了长相外,活脱就是个外国人了。

刚来美国不久,我们便被告知:在孩子青春期后,他们朋友间的互相影响会远远压倒我们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只有在这之前,我们才有可能把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传给他们。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抢的是一个早。从他们出生后,我们一有机会就同他们吃中餐、说中文,让他们上中文课,带他们去中国见亲戚,花时间和他们玩,寓教于乐。在他们长大后难以用有限的中文表达复杂意思时,我们便退格以求,继续用英文与他们保持密切交流,传授中国优秀文化。

孩子稍年长时,我们一定会对他们讲上面那个简单的道理:与人相处交友,特别是交有意论及婚嫁之友,“互相给予”往往是最理想的做法:设想你喜欢一个人,给他/她一个苹果,对方也回赠你一个。你俩都仍有一个苹果,但你俩会很快乐;而如果你俩互不相赠,仍各有一苹果,你俩都不会很快乐;更糟的是,如果你抢了对方苹果,又不小心被对方抢了你的,你俩还是各有一苹果,而那时你俩会咬牙切齿恨死了对方。三种情况一个结果:你俩都仍各有一苹果,但你俩的快乐却大相径庭。

亲情教育从亲情开始。让孩子们从小从慷慨大方中获得快乐,是我们教育子女的第一步。他们长大后也许遇到的是一个不甚友善甚至尔虞我诈的社会,但我们给他们展示的世界,至少给了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一个用正能量看社会的机会。

中西文化优势互补

家庭,是生活在海外异域中国人的最后堡垒,也是海外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最基本阵地。家庭成员间亲密无间、交流频繁,才能完成父母辈对子女文化的传承。只有孩子把心放在家中,我们才有可能将我们父母的文化传统传递给我们的后代。

我们这些早年出来的留学生,父母现在大多已八九十岁。他们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多次来美探亲,却不愿留下安度晚年。

在我们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父母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来美国含饴弄孙。按他们说法是隔代爱——在我们小时候他们都没有花这么多时间与我们玩耍。

人们常常关注祖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但让孩子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却是中国家庭世代传承不可或缺的。孩子们从三代人互动中看到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对待祖父母的;尊老爱幼等观念的传承,全在平时生活的点滴中,渗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数学物理科学知识,上课就能学会;而敬老爱幼、乐善好施、勤劳持家等家庭观念的传承,只能靠平时生活的点滴相传。那些看似只是薄物细故、十分平常的小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在润物细无声的日常生活中完成传承的。

与在美国出生的子女相比,我们只是比他们早几年来到这片拓荒者的土地而已。记得那时给儿女念书,遇英文生词常要问孩子,昨晚我念到这词查了字典念什么来的?小孩子学新词一遍就会,而我们一切都要反复学习。

幸运的是,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中国已经受到较好的传统教育,一旦过了语言关,我们有太多的中国历史上的精华可以传承给我们的子女。

我们的人生经验,与我们在海外出生的子女之间有着太多的差异,这却可与我们的子女交流互补。这些年来,我们避免说教,利用日常生活小事反复向孩子们表述的那些中国传统观念,多多少少渗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多个调查发现,从小来美国的“1.5代移民”和出生在这里的第二代移民,各种成就都比他们的父母或他们的子女即第三代移民要高。

以我们自身的经历来看,“1.5代”和“2代”移民之所以较容易成功,是因为他们近朱者赤,多少带有他们父母亚洲文化的优点。中西方文化都各有其长处,若能取其中端,往往就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优势。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三代移民,被美国社会同化后就失去了“1.5代”和“2代”移民身上的优势。

永远保持纯真善良

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与子女最大的冲突恐怕可归结为一点:即父母要孩子为长期利益暂时放弃短期快乐;而孩子们则倾向于尽情享受当前,不愿意为不那么肯定的将来先期付出太多。

迄今为至,我们仍然认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孩子应该为了将来而刻苦学习。但我们是生活在海外,身边环境几乎全都对抗我们中国家长的这种想法。要逼迫子女像国内孩子那样刻苦学习实在太难了,而且现实情况也是,像国内孩子那样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地死读书,在海外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

所以,我们早早就认识到,我们必须与我们的孩子各让一步,权衡利弊,才能充分发挥中美两种教育方式的优点,使孩子们既部分保持华人孩子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又充分放开让他们走自己的路。

现在,我们两个大孩子都已经安全度过了青春叛逆期和沉迷电玩等阶段,顺利从一流名校毕业。记得当时他俩申请大学时,都是申请完后扔给我们一个名单,告诉父母他们已经申请了哪几所大学,父母没有任何控制权。现在想想当时那样放任他们也真是危险。记得当时我们一拿到名单,夫妇俩就心惊胆战地赶快寻找名单上是否有我们中国父母心仪的美国名校。

回顾这一过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国内家长那样紧逼孩子读这个班考那个证,和听任孩子像许多美国家长那种完全放养的两个极端之间,采取一种折中的态度,也许是在海外教育孩子最适当的做法。

美国的孩子,虽然不至于对父母以姓名直称,但父母在子女眼中的权威实在不高。常常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孩子从小对父母的教诲,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稍不如意还会当面向爸妈指出他们认为不正确的地方。这显然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受到西式教育的结果。美国从小学开始,就几乎是不近情理地鼓励小孩子激发自己的思维,勇于挑战权威。在这些独立意识很强的孩子看来,没由头的讲道理就是在说教。因此在海外教孩子,我们父母不得不放下架子,蹲下身来与他们说话,与他们平等相处,在生活中随机教育。只有自己以身作则,孩子们才会从我们身上学到我们希望他们学到的东西。

在他们小时候,我们常常会通过讲生活中实际故事的方法,隐约其词、谈言微中,从而带出一个我们想让他们意识到的道理。不过在他们稍长大后,这方法似乎就失灵了。我们的老三总是在我们开始说一个故事时插嘴说:你就别麻烦了,跳过这故事,直接说你想说的“故事后面的道理”吧。

教育孩子,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就在讲述文章开头那个互赠苹果的故事时,三孩子中最大的女儿,曾经挑战似的问:如果我对一个人好,连给对方三个苹果,对方却不给我他的苹果呢?面对孩子的挑战,我们只能修正说:如果你真诚相待一个人而对方不屑于投桃报李,那人也许就根本不值得做你朋友。离开那人吧。

教导孩子善良纯真,感恩图报,把世界看成是美好的,也许会使他们在今后不那么友好善良的世界中感到困惑与不适;但是我们坚信父母给了他们最好的机会,用一双幼时养成的纯真善良的眼睛,去看他们将要面对的世界。

世界就是一瓶未装满的水,如果我们给了孩子一双寻找美丽的眼睛,他们今后的生活就有可能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尽管我们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和不少灭绝人性的磨难,但我们幼年时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始终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始终让我们把世界看作是尚未装满的一瓶水,而不是只剩一半的半瓶水。

猜你喜欢
移民子女苹果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Tomb-sweeping Day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内陆移民(外二首)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