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语文阅读的一项基本功

2018-12-14 06:34王小红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诺贝尔梅兰芳主旨

王小红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能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到文章意涵,而有些学生读几遍课文,却把握不了文章要旨,感受不到文章意蕴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学生善于“咬文嚼字”,能抓住文章字眼、词眼等关键词句进行品味、揣摩、欣赏。“咬文嚼字”是语文阅读的一项基本功,能让我们通过字词将文章读形象、读生动、读厚重,从而品赏出文章之美。

一、咬文嚼字,边品味边阅读

文章旨趣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有时甚至体现在个别字词上面,这样的字词就是文章的“文眼”。所谓“咬”“嚼”,就是品析、体悟、鉴赏等意思。而“文”不仅包括文章、文段、文句,還包括文路、文脉等。所谓“字”,不仅指文字,也包括标点符号等。在阅读课文时,我们要通过“咬文嚼字”,领悟文章之主旨。

比如我们读《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就要潜入文本,品读词句。有同学抓住文章中“没有神儿”“会说话”这两处鲜明的对比,想象出梅兰芳经历了不懈努力。这种阅读就不是泛泛而看,就不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而是善于抓住文章文路、文脉。课文中说:“梅兰芳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只是简单概括,其中有两个词语值得反复咀嚼——“紧盯”和“注视”。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哪些事,你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梅兰芳经历了怎样的心灵转变,你也可以去揣度。这就是文章给我们留下的叙事空白,你可以用你的思维、想象进行“补白”,但都必须符合常理,符合作者表达意图。

二、咬文嚼字,边比较边阅读

对文章“咬文嚼字”进行阅读,不仅可以品读,而且可以联系文章前后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叶圣陶老爷爷曾经告诉我们:“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有时,将前后内容贯通、贯穿起来,进行比较,更能领悟文章主旨。作者在写作时,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胡乱写一通,而是有着独到的写作意图,甚至有着写作的良苦用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不善于前后比较,就可能忽略作者意图,就不能看出文章写作的精妙、秘妙。

比如我们阅读《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文,就要抓住文章中两次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其中第一处是远景扫描:“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第二处是近景聚焦:“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这两处描写初看没有显眼之处,也没什么值得特别关注.但细细品读,咀嚼文字,我们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深意,就能学到一些写作技巧。首先,这两处描写都突出了老人“瘦”,但形容老人“瘦”有很多词语,如“瘦骨嶙峋”“瘦小”“瘦弱”等等。作者用了“精瘦”和“瘦削”这两个词,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原来,这两个词语表明,尽管老人很“瘦”,但却“瘦”得有精神,“瘦”得矍铄,这就体现了作者写作善于炼字。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交换呢?由于第一处描写是远景扫描,因而是概括的,只能用“精瘦”,第二处是近景聚焦,因而只能用“瘦削”。可见,咬文嚼字不仅能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还能让我们习得写作技巧。

三、咬文嚼字,边想象边阅读

语文的味道是“嚼”出来的。只有通过“咬文嚼字”,我们才能走进课文的灵魂深处,触摸到课文中跳动着的脉搏,才能赏析出课文的“语文味”。很多同学,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不知道咬嚼些“什么”,有些同学虽然知道咬嚼什么,但不知道“怎样”咬嚼。其实,同学们,只要我们带着想象去阅读,就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文字背后的画面。

比如阅读《诺贝尔》一课,我们不仅要善于专注课文中的数字,更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如:“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又如“成功了!成功了!”接连三个感叹号、接连两个感叹号,让我们体会到诺贝尔紧张、激动的心情,体会到诺贝尔对炸药的无比期待的心情。细细咀嚼,我们还能从诺贝尔的这种复杂心理中推断出诺贝尔先前实验一定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在失败中,诺贝尔或许满脸鲜血、伤痕累累,或许有牺牲生命的危险,但诺贝尔毫无畏惧。这样的阅读,就不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潜入到文字表达的意思背后。在阅读中,咬文嚼字就是要能通过“嚼”,触摸到课文的“关节处”。作为学生,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阅读实践,才能练就一双阅读的“慧眼”。

猜你喜欢
诺贝尔梅兰芳主旨
梅兰芳评传
阿克苏诺贝尔
主旨演讲
2019年诺贝尔颁奖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平淡真实显主旨
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的防爆包装——纪念诺贝尔诞辰180 周年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