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治果桑菌核病

2018-12-15 03:37郭俊英贾自乾魏翠果
果农之友 2018年12期
关键词:病果果桑桑果

郭俊英,贾自乾,高 磊,魏翠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郑州 450009)

果桑,是桑树中的特有种类,以食桑椹果为主,其叶片也可喂养蚕。果实除了可供鲜食外,亦可进行深加工。鲜果在春末夏初,水果淡季的4—6月上市。桑果不但酸甜可口、味道鲜美,而且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在追求大健康的时代,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逐渐成为水果中的新贵。

随着果桑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品种选择单一,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管理比较简单粗放等等,这些都导致桑果园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图1)。尤其是桑树菌核病问题在近几年表现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桑果的质量和产量,致使一些果园出现丰产不丰收,甚至绝收的现象。因此,了解果桑菌核病发病的原因以及识别其症状,并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对我国果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 无籽大十整株感染菌核病

1 发病症状

果桑菌核病主要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果桑菌核病的病菌主要有三种: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和小粒性菌核病。国内外有关果桑肥大性菌核病的报道较多,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的报道相对较少。三种菌核病的表现症状不尽相同,表现如下:

1.1 肥大性菌核病

病果比正常果明显肿胀、变大,果形呈畸形,果皮破开后散发出带酒精味的腐烂臭味,内部空虚,中心会有一块黑色干硬的大菌核,果实失去原品种固有的紫黑色或白色,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故又称“白果病”,果实不能食用(图2)。

图2 肥大性菌核病侵染桑果

1.2 缩小性菌核病

病菌从桑果的基部开始感染,逐渐向顶部蔓延,病果破裂后散发出一股腐烂臭味。被病原菌侵染的病果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病果内形成黑色坚硬如鼠粪状的菌核,呈现出典型的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病症。

1.3 小粒性菌核病

桑果的各小果都能受到侵染,感染后病果显著膨大并且突出,籽粒特别肥大,呈紫红或青红,近籽粒头部呈“白嘴”,大约5天左右桑果内充满菌丝、菌核及腐败的果肉、果汁,桑果汁变成一种黏稠而灰白色的液汁,使桑果变为肥胖的“白椹”,并产生一种腥臭的气味。后期整个病果呈灰黑色,在各病果的子粒内产生小型菌核,最后导致桑果脱落。

2 发病原因及条件

菌核病属于真菌类病害,大多数情况下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开花期在雨水多、土地湿润、天气暖和的自然条件下,有利于土壤中的菌核萌发,抽生出孢子,借助风力传播到雌花上,导致果桑发病。

一般在栽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差、地势低洼易积水潮湿、树龄较大的果桑园,菌核病更容易发生。上一年发病的果桑园,桑果感病后菌核随病果落下,果肉腐烂,病菌积累在土壤中,如果没有及时防治和清理,容易引起再次侵染并逐年加重,给果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 科学综合防治

春季气候温暖湿润,果桑的雌花又是易感器官。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桑园综合管理等措施,能有效预防菌核病发生,并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保证桑果的品质和产量,减轻损失。

3.1 选择不易感病的优良品种,合理定植

大多数果园种植果桑往往会选择单一品种集中种植,一旦发病几乎全园不可避免。研究结果表明,种植面积较广的品种无籽大十比较容易感病,而紫魅1号、紫魅2号、红果二号、白玉王等品种发病率相对较低。一般早熟品种的抗病性较弱,而晚熟品种的抗病性强,所以在种植模式上可以选择不同成熟期的品种搭配种植,这样既可以延长桑果供应期,增加果实风味,又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率,避免菌核病爆发给果农造成的严重损失。果桑定植以南北行走向为宜,株行距 1~1.2 米×2~2.5 米,亩栽222~333株,养成低或者中干树形,枝条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具备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和气候可适当调整株行距,南方高湿热天气应适当稀植,丘陵地带应比平原适当稀些。密度太高通风透光性差,病害加重,且果桑品质下降,影响食用效果。

3.2 避雨栽培

春季多阴雨天气,促进菌核孢子的萌发及传播,加速果桑菌核病的发生及影响果实品质。采用设施或避雨栽培模式,能够在菌核病发病时期,形成干燥的桑园小气候环境,可有效避免果桑花期和果实成熟期的阴雨天气引起的菌核病的危害,且能提高果实品质,易于采收。

3.3 加强桑园的田间管理

在果桑种植过程中,园内不宜与油菜、草莓、茄子等作物套种,因为这些作物也可以发生菌核病,容易与果桑发生交叉感染,同时也应避免此类作物在桑园周边区域栽种。

桑果成熟期人工采摘病果、捡拾落地病果后集中深埋。采果结束夏伐后,结合用有机肥,用机械或人工的办法对土壤进行10~15厘米深度的夏耕,对死角等处彻底人工深翻,深翻不但可破坏菌核子囊盘,而且还可防止孢子随风飞散。在冬末春初进行第二次翻耕,可把部分菌核深埋土中,使菌核不能正常萌发,以达到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第二年病菌萌发。

果桑园在管理过程中,重施磷钾肥及农家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提高树势和抵抗能力。春季桑芽膨大期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采果后,以速效性肥料为主,可增施适量的农家肥;在入冬休眠期至萌芽前,施肥以复合肥为主。

3.4 做好清园工作

夏季果桑生长旺盛,适度夏剪可以避免营养枝过多,保证树体和行间通风透光;冬季落叶后对树体整形修剪,剪去感病树枝、细弱枝、下垂枝及过多营养枝,同时将桑园内受害的枯枝落叶和掉落地上的病果带离园区,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来年再侵染,上述是有效控制桑果菌核病蔓延的一个重要措施。

3.5 覆盖地膜,隔离病源

在春初果桑萌芽前,用地膜对整个园区进行覆盖,在切断病原孢子传播途径的同时,防止杂草滋生,还可以提高地温,保墒洁园,提早桑果上市期。

3.6 整园消毒

针对果桑园菌核病的发生,冬季清园剪去病枯枝及清理地面枯枝落叶后,根据菌核病的发生规律结合翻耕,春季在树体萌芽前进行全园消毒,一般使用石硫合剂或高锰酸钾2000倍液,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时,及时中耕并深埋,从而减少侵染源。

石硫合剂,是由生石灰、硫黄粉和水按一定配比加热熬制而成的液体型无机硫制剂。其原液呈深红棕色,具有臭鸡蛋味,强碱性,主要成分是多硫化钙和部分硫代硫酸钙,可溶于水。石硫合剂既能杀菌,又能杀虫杀螨,可防治果桑多种病虫害。其稀释液毒性中等,低残留,不污染环境。因果树生长中的芽对其敏感,应注意在芽休眠期使用,以保证树体安全。

3.7 药剂防治

果桑生育期菌核病的防治可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始花期(桑花初开时)、第二次盛花期(桑花全面开放)、第三次盛花末期(桑花开始减少,初果呈现)。可用70%(质量分数,后同)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时期应根据气候条件和果桑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可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除对果桑整株进行喷药外,还应对地面、道路及沟渠等区域进行全方位喷洒。多种药剂要交替使用,且不可随意提高浓度,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果桑作为一种食用水果,摘果前15天停止喷药,如发现病果,应及时摘除,带出园外进行深埋处理。要严格控制用药的浓度和次数,降低农药残留,确保桑果的安全食用。

果桑菌核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视早发现早防治。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结合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菌核病对桑果的危害,降低种植户的风险,提高果农的积极性和收入水平,促进桑果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病果果桑桑果
乌柑是柑橘新品种吗?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翠香’猕猴桃黑头病常温贮藏期间生理特性研究
着生母枝节位对桑果梢及桑果性状指标的影响
阆中果桑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本是同根生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
摘桑果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