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与弘扬研究

2018-12-17 07:57吴婷
记者摇篮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婷

【摘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网络文化育人合力,用完善的制度建设营造健康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用扎实的平台建设改进网上宣传方法和策略;以创新的内容供给唱响网络先进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以过硬的引路人团队培育建设又红又专网络工作生力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文化育人 传播

一、反思: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1.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做好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其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以新媒体思维适应新常态,积极运用网络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育人内涵、优化内容供给,以健康向上的内容优势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切实提高网络文化的傳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育人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互联网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既是思维活跃的创新之所,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在网络空间上,我们能否掌握主导权和管理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大学的本职是培养人才,新形势下,重新审视高校的人才培养使命,实际是解决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建好用好管好新媒体,积极创造健康的网络育人文化,高校既要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又要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网络文化育人合力的基本路径

1.抓工作格局:建章立制,用完善的制度建设营造健康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网络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离不开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从融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出发,谋大篇布新局,着力抓好高校网络文化教育与建章立制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工作,用完善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的有效传播与弘扬。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学校要成立“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该小组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组长由分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工作落实,党委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二级教学单位密切协作配合,努力构建网络文化建设的大工作格局,形成网络文化育人合力。融入学校顶层设计,把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写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中,并实行“人财物”全面支持。

推动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强化“把关”责任,规范“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高校要建立严格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新网站建设的审核力度,同时加强对已有网站的监管和维护。完善互联网内容发布的层层把关制度,按照“谁发布、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对二级单位、机关职能部门及其他教职员工、学生发布网络信息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网络舆情监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时关注、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做好舆情监控、分析、研判与应对工作。

2.抓阵地拓展:载体创设,用扎实的平台建设改进网上宣传方法和策略。丰富教育载体是高校有效开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高校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高校与时俱进,切实加强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重兵布防”新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平台融合发展,为正能量的传递提供“信息高速路”。

一方面要提升校园网主页及二级单位网站的品质和内涵,着力建设一批彰显大学精神、品位高雅的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努力打造透射和传递着核心精神价值取向的网络文化建设精品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巧妙融入专题栏目中,唱响网络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新媒体资源,让新媒体阵地充满生机。发展“两微一端”,通过宣传报道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的思想文化网上传播。大力培育理论传播有力、价值导向正确、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旗舰”新媒体平台。同时,整合校园新闻网、党建网、官方微博和微信、APP客户端、QQ公众号、论坛、贴吧等资源,实现多种载体协同发展,积极打造高效、联动的网络文化育人矩阵,向青年大学生旗帜鲜明地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抓内容创新:深耕厚植,以创新的内容供给唱响网络先进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传播的生命力取决于传播内容的含金量。融入文化,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用卓越的内容建设打造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内驱力。建立适合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的“信息超市”,让正能量成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旋律。

在内容构建上,要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关注青年学子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状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增强“受众黏度”,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部振动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同频相向。借助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微视频、微小说、动漫、游戏、音乐等形式,创作一批能够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同的师生网络原创作品,通过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把核心价值观的“道理”“具体化、情境化”呈现出来,促进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实践。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用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和他们对话,为他们解惑,陪他们成长,这正是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引领的意义所在。”在形式供给上,要在深化融入上下功夫。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和接受习惯,洞悉自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特点,熟练驾驭网络交流技巧,提高议题设置和有效发声的能力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性语言与通俗性语言相结合,将宏大词汇、枯燥说教加工为微言微语、双向互动,从而把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通过大学生喜欢的轻松、幽默、凝练的叙事方式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出去,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从‘最大变量转为‘最大机遇”。

4.抓队伍建设:协同配合,培育建设又红又专网络工作引路人队伍。在自媒体百花齐放的今天,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实现网络文化育人向深层次、高品位发展,高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打造又红又专引路人队伍,凝聚一批勇于发声又善于发声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生力军,这也是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

該工作由高校分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校领导统筹,各相关部门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网络建设与管理相关的技术问题由高校的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文化内容板块由党委宣传部负责。这支队伍的人员构成主要为相关专家教授、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师及素质优良的学生骨干等,推动形成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合力。使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更加切合实际,网络文化引路人队伍,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密切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规律性、前瞻性问题”。挖掘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因势利导”,在互动的氛围中“顺势引导”,给予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引领和熏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中生根发芽。

同时,建强网络文化育人队伍,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制定相关网络行为准则,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提升他们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及网络管理工作技能,使相关教师在理论水平或者业务素质上有“几把刷子”,有几样“撒手锏”。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川.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N].光明日报,2018年3月4日;[2]肖国芳,杨颉.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话语转换[J].学术论坛,2016年12月第12期,第171页;[3]冯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7页;[4]冯刚.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特点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第29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视阈下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机理及其实现研究》(项目批准号17JDSZ1010);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融媒体新技术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SJBFDY228);2016年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专项重点项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KYY1653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