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隐喻性探析

2018-12-17 07:57郑敏
记者摇篮 2018年9期
关键词:修辞手法网络语言隐喻

郑敏

【摘 要】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在语言修辞的运用方面体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这种网络语言甚至流传到线下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网络语言中,对隐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语言形象,娱乐大众,也在更深层次上隐喻了人们的语言诉求。文章通过选用当下网络中较为流行的网络语言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当前人们在网络话语中创造的系列隐喻修辞,包括“皮皮虾,我们走”“上交国”“小目标”等修辞用语,以揭示人们在隐喻性修辞的运用过程中所指向的语言符号的意义空间,把握其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原则。

【关键词】网络语言 修辞手法 隐喻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在语言基础上的隐喻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时候是出于认知局限或语言文化不同的无意识创造,有时候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许多隐喻往往同时具有认知、修辞和委婉等多方面的功能,隐喻的使用在丰富语言的同时发展了语言。

对隐喻系统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词义的转换。韦恩·布斯(Wayne C. Booth)在他的《小说修辞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评判隐喻时需要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去。简单说,隐喻与生活密不可分。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体系,都是具有隐喻性的。

在利用网络工具交流过程中,由编码者发出的信息经由特定的信息通道传播到收受者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噪音的干扰,从而给收受者造成误读,进而产生新的意义。当这种新的意义在网络交流互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就称之为隐喻修辞。在网络环境下的这种隐喻性创作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交流方式,使网络话语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二、网络话语中的修辞运用

当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整个世界就犹如麦克卢汉口中曾预言的“地球村”一般,打破了传统语言交流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人们的信息生活多元化。这种语言环境的突破性改变对人们语言使用的影响不言而喻。为此以当下较为流行的网络语言为分析对象,根据其表现特征做具体分类与探析。

1.“亲密”性修辞的运用。亲密意指感情、关系等亲近密切。“亲密”性修辞即指人们通过使用再创作后的网络话语来显示亲密疏离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

对于“親密”性修辞的使用,意味着,群体间非常熟悉并对某件事情和事物拥有着共同的态度和意图。例如,“皮皮虾,我们走”,大意为邀请某人一起离开某地之意。“皮皮虾,我们走”这句修辞语言最初源于游戏王YGOcore里的玩家梗,“源龙星我们走”,初看就是单纯的娱乐调侃,在网络中得到广泛运用后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多为表示说话者对接收者发出这一“我们走”的邀请,接收者如若同意则表明了他们属于这一共同的团体,而这个团体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均不想呆在某个地方或者继续进行某种事情,彼此有着共同的“厌恶感”。基于这种共同的情绪态度——“厌恶感”,使得“皮皮虾,我们走”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情绪认同,并广泛运用于即时聊天工具中。

还有完全套用基本句式只改变特定词语的句子。例如,“简单点,XX的方式简单点”。这个句型的原始版是当红歌手薛之谦的新创热曲《演员》中的歌词,“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随后出现“简单点,外卖的方式简单点”、“简单点,套路的方式简单点”,后续版则有“简单点,打广告的方式简单点”等诸多版本。而热衷于使用此句式的人群多表现有对现实境况的无奈之意。显而易见,这个“无奈感”隐含的就是有着共同团体归属感的人们。

2.“地域”性修辞的运用。“地域”性修辞即指处在同一地域的人们,运用谐音或夸张的修辞手法而创造的独属于同一地域群体能够理解的话语。

网络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交流场所,加上在日常的教育学习中养成的说普通话的习惯,人们常常习惯在网络聊天中使用普通话。再加上很多方言的发音用规范汉语根本无法表达出来,所以用普通话的发音交流是最佳选择。可是随着即时聊天工具在各年龄段群体的广泛普及,在同一地域人们的网络交流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湖北松滋为例,通过对青少年群体经常活跃的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中的资料统计发现,青少年群体在网络交流中,经常运用方言发音的谐音来表情达意。例如方言发音“送果”就是普通话“什么”的意思,“脑阔”就是“脑袋”的意思。这一类只有地域内人才能懂得交流方式,使得彼此之间产生一种亲密感,也极大地活跃了网络空间的氛围,一时间在地域群体内得到广泛传播。究其根本,符合青少年群体追求个性化、不愿受拘束的特性。在互联网这个容纳世界各地人群的大平台中,加上用户的匿名性,人们很难在交流的一开始找到同地域的人,而方言的修辞性运用,能够很容易消除这种障碍,迅速获得认同。“地域”性修辞的运用既是地域群体的召唤,也是寻求身份认可的标志。

3.“幽默”性修辞的运用。“幽默”性修辞就是指运用具有娱乐大众性质的语义诙谐的语言。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由于信息内容繁多,人们的阅读呈现娱乐化倾向和碎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即时聊天工具中也带有简短风趣的娱乐化色彩。尽管从语法结构上来讲,很多修辞语言有悖常理,离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语法规则较远,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富有创造性的特征。

在网络用语中利用“幽默”性修辞而盛行起来的词语很多,这类委婉幽默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交流环境中的表达妙趣横生,诙谐风趣。 例如:“上交国”。“上交国”是“上交给国家”一句话的简称。这句话原本源自于对《盗墓笔记》台词文本中 “我要将牛头上交给国家”一句的吐槽。在现实生活当中,经网友一系列的创作热情变为了具有幽默性质的用语。例:“天若有情天亦老,牛头交给国家好!”“洛阳亲友如相问,我已上交给国家”等等几乎毫无违和感的幽默创作。

与网络交流相比,日常交流可以通过语气、动作或表情等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网络交流却仅限于文字表达,说话者为了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缩小单纯文字表达所带来的隔阂,通常用诙谐或夸张的手法来传递情感。比如:“吃狗粮”本来是狗狗吃食物的动作,被网友们用来自嘲自己是单身狗。表示看见情侣秀恩爱,为单身的自己撒了一把爱情的狗粮。“吃饭”不叫“吃饭”,称之为“啃饭”,啃本是小猪吃食时候的一常用动作,用“啃饭”来形容自己吃饭时候的形态,既幽默又在无形之中放低了身段,拉近了与他人的距离。“舔屏”就是在电子屏幕上看到自己喜欢的画面或者人物,情不自禁想要伸出舌头去屏幕上舔一舔的冲动,以表达自己的极度喜爱之情。“舔屏”这一词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在幽默之余也把自身的喜爱之情表达得十分到位。

4.“掩饰”性修辞的运用。与传统日常交流的语言相比,在网络环境中交流的表达形式更具有隐密性。从隐喻的修辞手段来看,很多交流用语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有对该原型词衍生意义的指代,也有与该原型词完全相反的意义指向,更有主动赋予意义,为此称之为“掩饰”性修辞。如具有典型代表的有在聊天工具中刷屏的“小目标”。“小目标”一词源于王健林在接受访谈时说:“想做世界最大、想做首富,这是对的,奋斗的方向嘛。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他一个亿。”至此,各路网友纷纷跟风定起了志向远大(胡说八道)的小目标!例如:“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瘦他个70斤”等等。在这场看似网络狂欢式的“小目标”盛宴中,折射出的是当前社会现实下贫富差距的鸿沟。在网络的“狂欢节广场”中人们以符号代表自身身份,彼此之间跨越了现实社会中身份等级的隔离,不断地创造出突破语言禁忌的新修辭。

三、结论

以上分析的几种性质的修辞手法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突破常规语言且大有玩弄文字游戏之意。实际上,随着用语环境的变化,传统的语言形式已经不能完全契合当代群体的用语要求,反而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而传统用语的突破又不能够以违反法律规章为代价,于是网络平台成为大家自由发挥个性的场所,以突破常规语言的方式来取悦自己,进而取悦他人,从而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交流中形成一种轻松娱乐的交际氛围。同时,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新闻制造与提供的精英化区分,草根的力量凸显,通过共享、合作以及集体行动等使个体在网络世界中实现身份认同与群体建构,从而感受到群体归属感所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在网络互动交流中,人们往往会排斥那些游离于群体之外的个体,而个体为了获得愉悦的交流感受,往往会不自觉向群体靠拢。在新媒体时代,对网络修辞的默契化使用,已成为人们相互顺利沟通的重要外在标志。

(作者学校: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项国雄,朱松林.理解传播:一种认知隐喻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4):76-80+97;[2]李克,王湘云.布斯的隐喻观与西方修辞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262-268;[3]肖华锋,陈振东.《疯狂原始人》看美国文化扩张与渗透的隐喻表达[J].新闻大学,2015,(03):77-80;[4]连晓霞.从修辞手法看网络词语蕴含的价值取向[J].修辞学习,2006,(02):44-47.

猜你喜欢
修辞手法网络语言隐喻
《活的隐喻》
小说语言分析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