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说中的“都市”

2018-12-17 09:15董俐君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7期
关键词:都市

董俐君

摘 要:“都市”是萧红小说中与乡村小城相对并立的一个叙述元素,既沉淀着萧红对于人生的感悟,也凸显了一个面向人类愚昧写作的作家在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关键词:萧红小说;“都市”描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小说中各个空间的描绘呈现往往承载着作家的良苦用心和时代的深刻印记。现代女作家萧红从《生死场》《呼兰河传》《北中国》《后花园》《小城三月》等一系列小说,突显了她小说写作的空间意识。“都市”是她小说中与乡村小城相对并立的一个叙述元素,既沉淀着萧红对于人生的感悟,也凸显了一个面向人类愚昧写作的作家在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一、萧红小说中的都市形象

小说中的都市描绘,往往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萧红小说中的都市描绘也是如此:简笔描摹中寄托着作家的真切感受和深远思考。萧红小说中的都市既是人们印象中的现代化繁华之地,也是饱受战争侵扰、遍布人性之恶的场域。

(一)印象:现代化的繁华之地

萧红小说中的出现的都市往往是实际生活中的大城市,如《生死场》《小城三月》中的哈尔滨,它们的存在与乡村、呼兰小城是一种并立的空间形式。又如《马伯乐》,整个故事几乎都是在都市中发生的,其中既有马伯乐家所在的青岛,也有十里洋场的上海和小说中人物期待的重庆。

从总体而言,它们都是作者笔下人物心目中的现代化繁华之地。如《生死场》中的哈尔滨就有着当时体现现代特征的林立的烟囱和汽车。这些都市常常有着乡村小城人们向往的文明生活。如哈尔滨在《生死场》中,就是金枝从乡村逃难的目的地,是金枝母亲等人向往的繁华场所;也是《小城三月》中我表哥读书的地方,翠姨婚前梦想之旅的发生地。当翠姨来到哈尔滨时她暂时体验了梦想中的文明生活。而上海、重庆则是《马伯乐》中主人公马伯乐心心念念离家出走后的栖息地。

(二)实际:饱受战争侵扰;遍布人性之恶

然而实际上,这些都市却一样饱受战争侵扰,战争的威胁在这里并没有被现代化的生活所缓解,而想象中的现代化生活却被战争所消解扭曲了。萧红小说中的人物达到的都市,并不是战争中的绿洲。

《生死场》中金枝的经历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在都市她面对的依然是贫穷底层的生活,所谓的现代化所谓的文明除了几个冒着烟与她生活全然不相干的烟囱、飞驰过来几乎要轧到她身上的汽车与脚踏车外,似乎什么都没有。这里没有乡野的生气,街道散发的气味更多的是冷漠。在作者吝惜的笔墨里,看不到对于这些都市间相同或不同城市风貌的品位,更多是对人境遇的描绘和现代化物件的叙说。这些现代化物件,如烟囱、汽车、脚踏车等等。作者的态度也并非完全的肯定。以汽车为例,在《生死场》中,金枝眼中为人提供交通便利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却成了人身安全的威胁,汽车这个与当时都市相连的器物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个危险的意象。

(三)描摹:简笔侧面描写居多

萧红小说中的都市,仿佛更多呈现出一种标签式的状态,标志性建筑的描摹或具体的道路等描绘也是如此。细细翻阅《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等作品,都市仿佛是作者笔下乡村小城的背景,这背景是用简笔勾勒的,看得见人物在其中的蝇营狗苟的生活肌理,却看不见现代化的各种建筑设计。虽然都是作者生活的过的都市,作者的眼与笔却似乎完全疏离于这些都市之外。

景物描绘不是萧红笔触的弱项。与呼兰河等小城相比,萧红对于都市的描摹呈现出一种抽象地空洞,风格各异的大都市呈现出了一些相似的社会文化。仅有的都市景物描绘,让人厌恶或令人心生恐怖。哈尔滨,这里只有“搅扰的街道”发散着浊气,汽车擦着人身驶过。繁华的上海则是“电影院门口的人拥来拥去,非常之多。公共汽车,电车,人力车,脚踏车……各种车响着各种喇叭和铃子,走在街上使人昏头昏脑,若想过一条横道,就像射箭那样,得赶快地跑过去,若稍一慢了一点,就有被车子轧着的危险” 这种都市经验的表达与萧红散文中紧贴生活的如实描摹完全不同。萧红的有些简略的笔触,说明对于都市的文化她在情感审美上是疏离隔膜的,她是以一个漂泊到城市的旁观者的角度切入对都市的感受描绘的。

二、小说中都市中的人

与都市景色的简略不同,萧红似乎更关注都市生活的人。在她的小说中,既有都市中人庸庸碌碌的生活,也有都市漂泊者不断努力的求索。

(一)都市人的庸碌生活

几乎所有萧红小说中都市中固有的人们都不是小说比较正面的主人公。都市中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生死场》《马伯乐》为代表,这些小说中的都市人没有乡村小城人们的淳朴,体现着人性之劣。

《生死场》中城市的男女都是底层民众,女性往往迫于残酷贫穷不得不过着屈辱的日子,但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并没有觉醒的影子,部分穷苦的女性甚至欺压、嘲笑比她们更穷苦的乡下女孩金枝。

即使是《马伯乐》,都市中成长起来的马伯乐,家境不错,读高尔基,读翻译小说,谈论抗日,从小就受到西方文明的熏染,自身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但他并不是作者笔下的光辉主角,他的身上不时闪现着作者对于人性的批判,雖然有进步的思想,但绝没有进步的行动,遇事只是“逃逃逃”。《马伯乐》中群体性的都市人则也被作者异化为动物,这种人形动物与《生死场》中弥散本能气息的麻面婆等等不一样,散发出一种让人害怕的气息。

(二)都市漂泊者的不幸遭遇

在萧红的小说中,都市是人梦想的起点,却不是最后的归宿。都市给人希望,但它给小说中人物带来的并不是美梦。都市是人逃离现实的一个避难所,却很难真正给人慰藉。

如《生死场》中,“金枝在夜的哈尔滨城,睡在一条小街阴沟板上……但没有一个人理会破乱的金枝,她好像一个垃圾桶,好像一个病狗似的堆偎在哪里”;“女工店气息特别不流通,满墙是臭虫黑紫色的血点,以为太太就是老太太的金枝遭到了女工们的讪笑。她说“我看哈尔滨倒不如乡下好,乡下姊妹很和气,你看午间她们笑我拍着掌呢”。作为底层女性民众的代表的金枝,勇敢有想法,但都市并没有给她实现美好人生的机会,在都市她遭遇到是比乡村更为酷烈的人性与现实。

如果说《生死场》中的金枝在想象都市后勇敢来到都市却在遭遇各种屈辱后,带着破碎的都市梦逃回乡村;《马伯乐》中的马伯乐则怀抱都市想象,从小都市逃至大都市,又因战火生活等所迫在都市间漂泊;都市梦正不断与现实接轨中不断幻灭;作为一个自身有着人性弱点的男性青年知识分子,马伯乐梦想中的都市让他品尝了人生的无奈。小说没有完,但从目前的章节看,尽管不断漂泊,马伯乐也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乐土。

(三)都市与人暗含张力的关系

在萧红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都市与人的关系并不和谐。

对于都市中固有的人们,没有进步意识的完全没有对都市有过思考,他们只是在都市中毫无觉知地生活;有一定进步思想的如马伯乐则希望不断逃离都市;而《小城三月》中的我哥哥对于都市的关系虽然模糊,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去都市读书,但养病恋爱却还是在小城,在小说的设定中作者并没有将都市作为一个适合人栖居、休憩的场所。

而对于那些走进都市的漂泊者,都市带给他们的都是梦想的破碎。《生死场》中的金枝从都市归来就心如死灰,遁入空门;《小城三月》中的翠姨也不愿再到都市闖荡,用牺牲生命来捍卫了自己生命的尊严。都市没有给走进它的人们带来助力,它的现代化与文明也没有对走进它的人产生现实的正向影响。它在客观上给予走进它的人以生命的觉醒,但这种觉醒是以对生命的破坏为前提的。

现实中萧红是从呼兰小城走出,漂泊在哈尔滨、上海、香港等大都市,都市的生活也没有给予她梦想中乐土。从《生死场》中金枝的决绝到《马伯乐》中马伯乐的不断前行不断幻灭,到《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毅然归去,萧红用小说勾勒了自己内心对于都市梦的一个认识过程:期待——受创——失望——再期待——再尝试,直至最后发现它的局限,虽然期望仍在但毅然抛弃。有学者这样评述“以广州、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这些小说可能总体艺术成就并不算顶尖,但作为承前启后的一段,它们在城市书写由传统轨道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萧红小说中的都市描绘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小说全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

[2]邓大情,孙逊.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变革及其小说史意义——以上海、广州为中心[J]. 文艺理论研究,2014(04):128-135+2.

猜你喜欢
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加油员变身都市新白领
都市度假屋
“内循环”与都市圈
都市独白 都市白领的心声代言系
都市更新之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