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四溢兴乡村

2018-12-18 08:25
红土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屏南县红曲老酒

黄酒节盛况

黄酒被称为“酒中之祖”,始于九千年前的贾湖文化,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目前,国内主要有浙派的麦曲黄酒和闽派的红曲黄酒;而闽派黄酒中,以屏南占比最高。该县的红曲黄酒酿造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其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屏南作为黄酒生产大县,目前黄酒产量达5万吨,产值5亿元,为全省之最。2011年,屏南黄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以“惠泽龙”酒业为代表的“惠泽龙”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屏南县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红曲黄酒文化之乡”称号。2017年9月,“惠泽龙”黄酒入选“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唯一指定黄酒品牌。以屏南红曲黄酒为代表的闽派黄酒,已成为福建省一张闪亮的名片。

文化绵长,筑起酒产业根基

冬至时节,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屏南县黛溪镇北墘村一派忙碌景象,又到北墘黄酒开酿的大日子:恭请酒神、诵读祭文、赏福活动。千余名群众一大早赶来参加民俗文化节的祭酒神仪式,这是当地百姓庆祝冬至的重大庆典。

冬至开酿,黄酒飘香。当天,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传承人吴孝瑙,在家门口早早摆上了上好的黄酒和水蜜桃酒,招呼往来客人品尝。“祖上从江西迁移宁德吴溪里,再迁居北墘。酿酒工艺从开基祖宗流传至今,到我这一代,已经22代700多年了。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制曲酿酒。”吴孝瑙说。选择立冬酿造黄酒很有讲究,立冬后,水沉淀物下沉、水体清冽、气温低,不仅可有效地抑制杂菌繁殖,保证发酵顺利进行,还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当地人称之为“冬酿”。

“屏南人说‘人生三杯酒’,出生品第一杯黄酒,结婚饮第二杯喜酒,老来喝第三杯寿酒。”屏南县文化研究者吴文胜说,黄酒在屏南人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节日、平时农事习俗都少不了黄酒,就连烹饪佳肴也要加入一两勺提香。

深厚的酒文化带来了市场,也为黄酒产业发展打下牢固根基。

长期以来,龙潭陈氏、善溪郑氏和玉洋郑氏不断传承红曲制作与酿酒技艺,并开枝散叶。1999年,龙潭村黄酒酿造技艺传人陈官唱,组建“龙潭庶民酒业有限公司”,注册了“惠泽龙”商标,成为当地黄酒产业化发端。目前,屏南县注册生产黄酒的企业超过百家,带动了上千户当地群众参与生产制作。“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厚重的酒文化、千年的酿酒技艺传承,本地优秀造曲酿酒企业成长壮大,屏南成为福建省红曲黄酒产量最大的县,为当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允滔说。

古韵新生,酒香飘出深巷子

2005年,屏南乡贤邱允滔从上海返乡创业,接过“惠泽龙”商标,成立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首期投入3000万元,建设基地,培养酿造人才,并进行工艺研发和提升。目前,公司总投资3亿元,占地120亩,是我省规模最大的黄酒生产企业。

“当时,福建黄酒给人感觉特征并不明显,有人称为老酒,也有人叫红酒。而且外省人知道绍兴黄酒出名,对福建黄酒没有概念。我们需要进行重新定位。”邱允滔说。通过策划,公司把福建红曲黄酒定位为“闽派黄酒”,以区别于浙江、上海黄酒,在生产的酒瓶上都打上“闽派黄酒”。如今,“闽派黄酒”四个字已被省内各大黄酒企业广泛认可并使用。

为改变“闽派黄酒”在许多人眼中的低端烧菜酒印象,提升档次,惠泽龙公司在品牌文化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新包装、新口感产品陆续上市,研发了中国第一支有机黄酒,在高端酒类产品中抢占了一席之地。2013年12月,“惠泽龙”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8月,企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公司销售量也从2006年开始连年翻番。目前年产量达1万吨。

闽派黄酒不再怕巷子深,屏南当地的黄酒知名品牌不断冒出。由非遗传承人郑福田创立的屏南县福田酒业有限公司,生产传统型甜黄酒,年产量500多吨,年销售量200多吨。2014年,女传承人黄林招创立屏南善溪醇酒业有限公司,短短两年,产量超过500吨。屏南还有白水洋酒业、北墘老酒、四坪老酒、九洋老酒等,各有品牌定位、技术手段,让闽派黄酒既有“猛虎”,又有“群狼”。

2016年,冬至暨屏南县第一届黄酒民俗文化节在黛溪镇北墘村举办。活动现场,中国民协授予屏南县“中国红曲黄酒文化之乡”称号。这是继建瓯白酒之后,福建省第二个与酒业相关的国字号名片,为福建省黄酒产业进一步转型发展增添了新的后劲。

黄酒民俗文化节,给“闽派黄酒”带来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呢?“老酒价格提高了,2年老酒过去一斤5元,现在涨到8元;产量提高了,2015年,全村产量500吨,2016年达1200吨, 2017年上升到2000吨。”北墘村党支部书记吴孝亩说:“最重要的是,村民品牌意识、品牌观念增强了。”

产业融合,带来发展新方向

“未来十年内,屏南黄酒产业产值可达到20亿元以上。”邱允滔说。但产业要进一步壮大,还有瓶颈要打破。一方面,由于众多企业由家庭作坊升级而来,资金实力不够,发展提升乏力。另一方面,酒企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生产营销等方面层次不够高,产品还是在走低端,产量虽高但利润较低。此外,行业还缺乏相关部门的产业规划以及在人才建设、融资方面的扶持政策。

“屏南黄酒应该成为屏南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邱允滔在政协第十届屏南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建议,“屏南县黄酒产量大、品牌多,肩负着带领全省黄酒业重振福建红曲黄酒雄风的重任。在发展中,要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药膳美食产业、现代流通业等结合起来,通过10~20年发展,打造百亿以上规模产业集群。”

在酒文化浓厚的黛溪镇,黄酒产业已经与文旅深度融合。在主镇区入口,“黛水酤镇”镇标与黄酒文化墙非常醒目。据镇长陈章铨介绍,目前该镇黄酒品牌有10多个,酿酒基地遍布北墘、玉洋、善溪等10多个村,年产量达4000多吨。凭借这一优势,黛溪镇正在谋划建立以研发、加工、营销、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黄酒产业文化园,打造黄酒特色小镇。

北墘村就是产业融合的范例,村内的古民居、祠堂、牌匾等等遗迹均与酒文化息息相关,酒坊、酒厂旧址,街头巷尾、农家院落随处可见的酒缸、酒坛等酿酒器具,都得到了妥善保护。黄酒风情体验小街已经颇具人气,一到节假日,游客接踵而至。小村吸引了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在村里设立教研基地,帮助村里策划包装生成7个文创产品。省老年艺术家协会、省老年大学随后也在村里设立基地。村里也通过央视直播和媒体、企业家和商会的共同推动,来推广“北墘老酒”品牌。

“接下来,黛溪黄酒文化展示馆、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特色风情民宿区等项目将陆续建设使用,让黄酒产业向更新的方向融合发展。”对北墘村的发展和“闽派黄酒”的未来,陈章铨信心十足。

猜你喜欢
屏南县红曲老酒
红曲黄色素的研究进展
老酒收藏投资六个方法
药食两用话红曲
健脾消食说红曲
桃花煮酒
普通老白汾酒一瓶也值一两千
健脾消食说红曲
屏南仙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屏南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屏南县低海拔地区绿竹施肥对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