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征引文献考略*

2018-12-18 10:03邢永革
西部中医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著者伤寒论黄帝内经

郭 斌,邢永革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儒门事亲》是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著者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攻邪学派代表人物张从正[1]。该书因体现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而得名,自明代厘定为十五卷,迄今为止刊行于世[2]。

《儒门事亲》一书国内现存最早刊本是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刻本,此本为三卷本,该书刊行距离著者逝世仅34年,反映了《儒门事亲》较原始的面貌,现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3]。而现存的十五卷本,是收藏于首都图书馆的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刻本,也是后来各种通行本的祖本。现代刊刻本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排印本和199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子和医集》,以及由萧国钢著、199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儒门事亲研究》。本文以邓铁涛、赖畴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儒门事亲》为研究本,该书以明嘉靖刻本为底本。

《儒门事亲》一书征引文献丰富,初步统计为48部,共计1060条。其中对中医典籍、文史杂说以及道藏、养生文献均有涉猎,通过对其引书进行分析,可以了解金元之前的医书著述情况,也可为现存文献的整理提供参考。本文分别从引用文献的类别、书名称引方式、引文体例及引文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儒门事亲》引书概况

《儒门事亲》所征引的文献从先秦到明代均有涵盖,多为金代之前的医经、本草、方书以及儒家经典,从中大致可以窥见著者的医学理论思想及其学术渊源,以及张子和作为医学大家的文史素养,见表1。

表1 文献所见时代和类别

2 《儒门事亲》书名称引方式

《儒门事亲》一书引用的书名称谓有7种形式:其一,全称,即直接标注所引书全名,这一类在全书占主要部分,如卷六《十形三疗·血崩五十八》:“《黄帝内经》曰:阴虚阳搏之为崩。”[5]又如卷一《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九》:“《老子》曰:终日号而不嗄。”其二,简称,即以约定俗成的简称标注书名,如书中所引《巢氏》,即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引《铜人》为宋代王惟一《铜仁腧穴针灸图经》;凡引《原病式》为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其三,泛指,即对引书无具体称谓,多概而言之。此类形式的称引大多直接援引《黄帝内经》。如卷十一《治病杂论·火类》:“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又如卷四《治病百法一·疳利十五》:“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其四,以人名字、号、官职等代之书名。如引文处冠以“仲景”之言,所引书名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卷二《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十四》:“仲景曰: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引文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再如本卷:“仲景曰:病人手足厥冷,两手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当吐之。”引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引文注以“启玄子、王冰、王启玄、王太仆”等语,其所引之书为《重广补注素问》,如卷三《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二十七》:“王冰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引自《重广补注素问》卷四十三《五常政大论》;又如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王太仆云:系心不散,故气亦停留。”引自该书卷二十四《举痛论》;再如《治病百法一·疳利十五》中:“启玄子云:风在肠中,上薰于胃,所食不化而出。”引自卷二十五《风论》。引文示以“初虞世”,所引书为《养生必用方》,如卷三《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二十七》:“初虞世曰:凡渴疾,未发疮疡,便用大黄寒药利其势,使大困大虚自胜;如发疮疡,脓血流漓而飧泄。”[6]此文引自《养生必用方》。其五,人名+书名。《儒门事亲》中有五处采用这一称引方式,分别是王符《潜夫论》、孟坚《汉书·艺文志》、王叔和《脉经》、稽叔夜《养生论》、刘河间《原病式》。其六,书名+篇目。据统计,这种称引方式达11处,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素问·刺疟论》《灵枢经·经别第十一》[7]《素问·咳论篇》《素问·阴阳别论》《素问·热论篇》等。其七,引用篇目,这类称引形式全书达47处之多,除《礼记·曲礼》外其它均为《黄帝内经》中的篇章,并且集中分布在《儒门事亲》卷一、卷二、卷三以及卷十三这4卷中。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5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4处,《素问·六节藏象论篇》3处,足见这些篇目的重要性。

3 《儒门事亲》引文情况考析

3.1 文献征引频次 《儒门事亲》一书所征引的文献,引用频次最高的是《黄帝内经·素问》,多达643条;其次是王冰注文,全书达163条;《灵枢》52条;伤寒、金匮类共计42条;文史典籍29条;《难经》18条;本草类16条;方书类13条;其他共计84条。

3.2 引文体例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校注》中云:“惟是古人著书,援引称说,不拘于方。”[8]即是说古人在著书立说上多持开放、自由的态度,但也并非毫无节制。《儒门事亲》的引文体例有如下特点:

3.2.1 选引 引文为了达到表意的目的或是行文的简练,通常会对原文进行筛选,往往选择引用能够表达同一主题、主旨的内容,而将其余部分删节,舍弃不录。《儒门事亲》一书多处都采用“选引”这一体例。如卷六《十形三疗·笑不止三十》:《黄帝内经》曰:神有余者,笑不休。此引文出自《素问·调经论篇》:“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引文处只选取与“笑”相关的内容,关乎“悲”者省而略之,此法只为语出有本,言之有据。再如:夫方者,犹方术之谓也。《易》曰:方以类聚。(卷一《七方十剂绳墨订一》)《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9]该引文仅引“方以类聚”一处,源于此篇专论“方剂”,故单选与“方”相关的词句,以达到比拟、照应之意。实则原文献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的论说。

3.2.2 意引 作为一部医学专著,在引用古籍时既有著者自己的表达习惯,也要考虑篇章句段间的语意衔接,加之古人引书多凭借平常之学,因此意引这一引文体例最常见。例如:《黄帝内经》言:春之温病,夏之热病,秋之疟及痢,冬之寒气及咳嗽,皆四时不正之气也。总名之曰伤寒。(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荄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对比两段文字,著者没有直接引用原文,而是对其进行了加工改编,以转述的形式将其论点概括而出。与此类似的例子在《儒门事亲》的引文中多见,多为著者在遵循原文主旨的情况下加以整改再现。

3.2.3 合引 合引是将不同几处的文字予以整合,以起到著者对于所要论述的主题的辅助和支撑作用。这种引文体例是著者对于原著融会贯通的一种体现,但往往给读者造成困扰,容易看作是讹误或佚文。例如:《黄帝内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带之为病,溶溶然若坐水中,故治带下同治湿法、泻痢,皆宜逐水利小溲(卷六《十形三疗·白带》)。

此引文为三处合引而成,其中“少腹冤热”出自《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曰:“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溲出白液”引自王冰注文:“故少腹冤热而痛,溲出白液也。”[10]而“带之为病,溶溶然若坐水中”引自《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11]

3.2.4 补足省略成分 《儒门事亲》所引文献采用此类引文体例的案例较少,之所以运用这一引文形式,著者多是为使句意明了,行文流畅、完整。阳经起于足指之表,阴经起于足心之下。阳气胜,足下热,阴气胜,足下寒(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此条引文的“阴气胜,足下寒”为补足省略成分,《素问·厥论》作:“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据文意可知,引文之所以补充下文的内容,是因为著者强调阴阳、寒热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4 《儒门事亲》征引文献存在的问题

该书所征引的文献除了上述特点,也存在着误注出处、引文引用的讹、脱、衍、倒、错乱以及注文误作正文等引文研究方向的普遍性问题,具体如下:

4.1 误注出处 关于此种情况,除查无可考的文献之外,全书有8处存在引书书目讹误的情况。如卷十一《湿热门》中《上古天真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该条引文并非出自《内经·上古天真论》,而是出自《易经·系辞》,原文作:“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易学对于矛盾法则这一命题的表述,即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制约关系。再如:《黄帝内经》云:以滑养窃也(卷四《治病百法一·大便瀒滞》)。此则引文出自《周礼》而非《黄帝内经》。《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载:“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窃。”[12]并且,相同的引文内容在卷一《七方十剂绳墨订一》和卷七《十形三疗二·大便燥结九十》两处均注明为《周礼》,据此可知此处为误注出处。

4.2 引文存在的问题

4.2.1 讹 通过对比分析,书中多处存在因字的形近、音近、义通而致讹的问题。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上受邪,民病飧泄(卷六《十形三疗·飧泄三》)。该引文引自《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引文中“上”当是“土”形近而致讹误。再如:王太仆曰:折,谓折其冲逆(卷三《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重广补注素问》作:“折,谓抑之,制其冲逆也。”据之可见,引文中“折”同“制”字为双声词,故出现音近而致讹。

4.2.2 脱 注曰:阳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卷十三《三消论》)。该引文“阳结”处当脱“二”字,《重广补注素问》卷之七《阴阳别论篇》作:“二阳结,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再如:岂知《腹中论》云: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13](《三消论》)。据《素问·腹中论篇》载:“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对比两段文字,此引文脱漏“高梁”二字。

4.2.3 衍 卷三《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二十五》:又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夜则差,夜暮则甚,亦风咳也。引《素问·风论篇》引文“夜暮则甚”的“夜”字为衍文,据之可推论,古代多以单音节词为主,句中“暮”字本义就是傍晚,用于此句文义通晓自然,而其前再附一“夜”字实属多余。另外,衍文“夜”的出现也可能是传刻过程中将前句“昼夜则差”中的“夜”字重复所致。

4.2.4 倒 王启玄又曰格阳,云阳盛之极,故食格拒而不入(卷六《十形三疗一·隔食中满三十一》)。《重广补注素问》卷之九《六节藏象论》载:“一盛者,谓人迎之脉大于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已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句中“格”为一病症,其临床表现为中满,食不下。据此可知,引文“食格拒而入”句为倒文。

4.2.5 错乱 即是说一段文字乱了次序。夫痹之为状,麻木不仁,以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故《黄帝内经》曰:“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世俗莫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世俗不知,反呼为鬼忤。湿气胜者为著痹。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世俗不知,反呼为偏枯(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此条引文表述混乱不堪,除了将注文误入正文外,还有著者的解读之言,据《素问·痹论篇》载:“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14]以及《重广补注素问》卷之二十六《痹论篇》:“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故为痹痛。湿则皮肉筋脉受之,为痹著而不去也。故乃痹从风寒湿之所生也。”比照两段文字可知,引文逐次将同一内容的注文附于正文之后,致使引文条理脉络驳杂,难解其义。而此类现象在《儒门事亲》的引文中较多,多是将注文误作正文,并且伴随讹脱衍倒等引文问题,造成阅读方面的困难和歧义。

4.2.6 注文误作正文 关于此种情况书中有32处,若不明此理,易将其看作是古籍佚文处理。如:正理论曰:格则吐逆(卷三《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二十三》)。该引文出自《重广补注素问》卷九《六节藏象论篇》,注文作:“四倍已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论》曰:‘格则吐逆。’”据此可知,引文为王注选引内容而非引自《正理论》一书,其为王注转引。据考,王注中所引《正理论》正是《正理伤寒论》一书,此书金代后亡佚,历代史志书目中也无记载,但研究者认为此书应是《伤寒论》的注本,凡言“正理伤寒论”者,是就《伤寒论》中的微言蕴义加以阐发,以解释《伤寒》条文[15],此处“格则吐逆”用以释“格”,《伤寒论·平脉法》作:“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16]

5 结语

《儒门事亲》一书在征引文献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所引文献来源广泛,类型多样,采纳了传统经典式的引文体例,书名称引方式不一等。其中对于儒家经典的青睐显示了张从正作为一代儒医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突显了本书的创作宗旨和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当然,该书在引用文献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反映了古代书籍在征引文献方面的一些共性,如引用不够精确、严谨,存在误注出处、注文误成正文以及讹、脱、衍、倒等引文问题,因此使用该书时要特别注意。

猜你喜欢
著者伤寒论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