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浪子,别泊岸(上)

2018-12-18 10:39周嘉宁
妇女之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雄米饭

周嘉宁

在我还没见过小元之前,便听说了她许多事情,那是很多年前,七年,八年。那会儿,我们的朋友大雄沉浸在对她单方面的热恋中,在多次集体大醉的排档上,他说起小元,甚至为她写了一本书。

我一度怀疑小元是被杜撰出来的,因为她被描述得像个梦。哦,或者说,更像是一个理想,一个不管是谁都想要成为的人。那会儿她十七岁,高中时作为交换生去了荷兰,之后依然是以交换生的身份去了法国和西班牙,通晓英文和法文,能用西班牙语做日常对话。她的语言天赋有赖于超群的智力和记忆力,因此只要她愿意,她几乎可以在任何有望改变人类现状的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她偏爱文学,试图与普通人一样从悲伤的文字中寻得意义。高中毕业以后她回国念大学,浙江大学中文系。完全是一种浪费,哪怕念哲学都对她的头脑更有益,天赋异禀的人却最不把才华当回事。这给了大雄不切实际的希望。那段时间他频繁往返于杭州和上海,包里装着博尔赫斯的小说和卡瓦菲斯的诗集。我敢说,不管是他还是小元对于这两个人都从未产生过真正的兴趣。

但是小元在一个学期后便退学了。大雄认为她是出于对规则的挑衅以及少年心气,但当我认识小元以后,便觉得这样的决定多半是出于对整部人生过早的洞察,接下来她对外部世界的抛弃也变得更加直接。

之后大雄提起过她两次,一次说她去非洲参加了一个人道主义援救项目,一次说她在大西洋的船上采集标本,三个月后上岸。很难说这里面是否有杜撰的成分,他对她的描述一定有主观臆断,然而小元的经历又在大雄以及我们所有人的经验之外,他不可能凭空捏造出一个非洲人道主义项目,我怀疑他对非洲的全部认识来自海明威描写的乞力马扎罗山。所以他应该只是省略了一些部分。为什么她可以那么潇洒。实际点来说,她是如何赚钱的,如何解决生计问题。毕竟她还是个孩子,为什么她竟然可以随意地在世界版图上移动(而我们却都被困在这里)。

直到他们分手,我们才终于感觉松了口气,世界的齿轮仿佛终于卡对了地方,不会再发出刺耳的声响。

“她啊,真是一个流浪儿。”我们劝慰他。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她就是那种人,浪子。你比我们更明白。”

“你们怎么会这么想。”他几乎倒退了一步,露出非常吃惊的表情,继而是冷冷的嫌恶。

大雄最后一次找我,我已经在北京住了两年。他在电话里说小元申请了美国的学校,要从武汉到北京来办签证,想要找个落脚的地方。几天,最多一个星期就够了。问题在于,那段时间我的状况非常不好,租住的房间很小,三十平方米的一间被房东用一排柜子割出客厅来。窗户底下便是垃圾场,终日无法开窗。四周偏僻,荒凉。而且我正在交往一个男朋友,为了维持这段事后想起来糟糕透顶的关系,我几乎每晚都去他家过夜,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关系濒临结束,无可挽救。但是我除了一张靠墙的小床外,确实还多出一张沙发床。

不管怎么说,一个星期以后我便见到了小元。

她非常瘦小,戴着一副眼镜,背着容积很大的登山包,风尘仆仆。像是花费了很多时间,从很远的地方来。她给人的印象非常模糊,不美,甚至有些过分平常,没有任何可被留意的特征。时间已经很晚了,她比说好的时间晚到两个小时,虽然没有解释,但是很礼貌地道歉,接着从包里掏出一只快要熟透了的木瓜递给我,外面包着一张旧报纸。

“刚刚在楼下看到有人推着板车在卖,只要十块钱。”她几乎快乐地说,“姐姐。”

她的话轻松打破了初次见面尴尬的寒暄,接着我告诉她网络密码,教她如何使用热水器,给了她一把备用钥匙。我并不打算留下来与她一起过夜(两年的独居令我一时无法适应近距离的陪伴),便把床留给了她。等我从柜子里拿出一套床单来,转身的工夫,她已经迅速在房间里找到一个角落,打开登山包,井井有条地摆好了自己的东西,像在荒蛮的野地里扎起一只小小的帐篷,再点亮一盏浅浅的灯。

后来,当我偶尔不自觉想念起小元时,才意识到她身上有种天生的消除距离感的气息,但那并不意味着亲密。她的存在感很微弱,像是寒冬到来前森林里的小鸟和松鼠,为了保存体力歇息着活下去,只在积雪上留下一點点痕迹。

第二天早晨我回到家里时,多打包了一份外卖,但是她不在家。我在茶几上做了一会儿案头工作,时间过得很快,傍晚时分我在床上和衣睡了一会儿,因为记挂着她什么时候回来,睡得很浅。翻身时感到枕头底下压着什么,是小元带身边的书,于是干脆翻到她折角的那一页,读了一会儿,很快天就暗了,到了差不多要出门开会的时候——那段时间接了一个展会的工作,时间过得颠三倒四。临走的时候我把她前一天送我的木瓜切开。吃完一半,剩下的一半连同外卖一起放在冰箱里。后来隔天再次回家取东西时,打开冰箱,发现木瓜吃完了,而饭盒里的食物被拦腰截断,饭和菜各自被整整齐齐地吃掉一半,剩下的像是特意为我留着。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没有遇见。白天她在外面办事,我则连续几天住在男友家里。我原本以为她会在这儿待三天或者四天,但是她始终没有提起这件事。

到了周末,小元发消息问我说晚上是否在家里吃饭,因为她收到一张外卖单。是附近新开的一间小饭馆,她很想试试沸腾鱼,但是担心分量很大,一个人无法吃完。

“姐姐你能吃辣吗,突然特别想吃辣。”

我觉得一起吃饭的请求无法推却,不过应该请她吃顿好的,但她坚持只想待在家里吃沸腾鱼,配一碗大白饭。而且她对这个愿望有种热乎的执念,让人不忍心拒绝。

结果外卖送来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大份的鱼,装在一只比脸盆还大的瓷碗里直接端了过来。我在家里找了半天可以盛放的器皿,就连最大的炒菜锅都装不下,只好把整个瓷碗都收下。这样折腾了一番,送外卖的中年人站在楼道里尴尬地说,哎呀,忘记带米饭了。以往碰到这种情况我一定是算了,为了一块钱的米饭让别人再跑一次在我看来完全是不讲道理,但是站在身边的小元却认真地解释起来。

“真的不行啊,不能将就,沸腾鱼一定要配上白米饭。”

我们三个人在楼道里站了一会儿,感应灯亮了一次又暗了一次。小元认真起来便有些委屈,我正在思忖该如何应对僵持的气氛,中年人却突然转身消失在楼道里,热忱地大声招呼,你们先吃起来,米饭十分钟以后就送到,十分钟。

小元吃了两碗米饭,我吃了一碗,最后她耐心地把花椒粒挑了出来,吃完了浸在红油里的豆芽菜。

接着我们谈论起各自的生活,主要是我在发问(因为我的生活看起来平庸且一目了然)。但她并非不善交谈,也没有给人谈话无以为继的尴尬感,相反,她的经历奇特,表达方式有趣、准确,我不知不觉被她吸引,问题不断往外冒。她确实去过非洲,也见过乞力马扎罗山,那不是一个人道救援项目,她在内罗毕的中学里为当地小孩上代数课。她用轻盈的口吻叙述,像游戏机里的小人般在各块大陆间跳跃,轻巧地避开任何涉及孤独或者迷惘的拐点。她对细枝末节毫无兴趣,也不像普通女孩那樣热衷谈论恋爱。她对世界也好,人生也好,或者具体的人也好,都抱有一种宽容而笼统的认知。

她说起一些故事,却很少提及故事的发生地,主人公也面目模糊。她对于自己的经历既不夸耀,也不遮蔽。语焉不详是因为她对其他的大部分细节根本不感兴趣,也或许,她对庞杂世界过分锐利的观察反而蒙蔽了她的眼睛。她说不定正在经历旁人无法理解的迷失和挣扎呢。

我思忖着她来自什么样的家庭,绝非富裕优越。我认识一些那样的女孩,聪明些的,中学时便是耀眼的明星,早早学会在肆无忌惮和小心翼翼间仔细拿捏分寸,唯恐伤及旁人的自尊心。可是小元对自己的独特性没有知觉,却有着对贫穷和困顿的体察,不是同情或者怜悯,而是出于体察而产生的思考。这使得她的性格中怀有感恩和分享的基调。

这样一来,我就更加不好意思谈论自己的生活,仿佛一旦提及,我们的谈话就会终止。我的生活与其说是乏善可陈,不如说它因为过分具象而显得沉重,它在小元跟前丧失轻盈,只会像秤砣一样把原本低空飞行着的我们拽回到——拽回到我的房间。

“其实我之前见过你一次。”小元突然说。

“诶?”

“有一回新年我去上海,大雄和我约在一个咖啡馆见面,我去找他,你们都在,很大一群热热闹闹的人。也有你。但是我不好意思来和你们打招呼。”

“为什么不好意思,那都是些和气的人。”

“我明白。但是你们看起来很快乐,开怀畅谈,不是我能够加入的。”

“怎么会呢。”

“朋友是什么呢,我也不太懂。我总是刚刚熟悉了一个地方就不得不走了,一辈子都在做转校生。”

“你觉得大雄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我更想问的是,你觉得我们是怎么样的人。

《基本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大雄米饭
寻找幸福之旅
脸上种米饭
脸上种米饭
铁 砂 掌
哎呀,米饭煳了
米饭的来历
称称米饭再吃饭
铁砂掌
铁砂掌
铁砂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