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构思的策略性

2018-12-18 09:05张美杰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议论文命题

张美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由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四部分组成。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通俗地说,语言建构与运用,体现为考生能不能理解掌控高考作文,能不能写好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历来倍受关注,它既是指导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也是解读高考改革的风向标,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目应如何解读?传递出什么重要的信息?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带来什么启示?

一、 作文写作要有时政敏感

显然,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是“主旋律”时政类作文。纵观近几年高考卷Ⅰ作文题,紧扣社会热点这一思路一直未变,作文材料均是社会现实的反应,开放性强,贴近学生生活,从2015年的“依法治国”、2016年的“教育焦虑”、2017年的“读懂中国”,到2018年的“跨代对话”, 作文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又有时代特色。

不少老师强烈反对将时政材料引入高考作文,认为高考一旦与时政联姻,就容易悖离语文教学的本质,弱化语文学科的文學色彩。当然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惨痛教训,六十年代高考作文几乎沦为政治口号的展销会、媒体社论的大杂烩,考生在宏大叙事中黯然失声。

但是,时政材料就一定不能进入高考写作?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高考作文体现政治色彩,这有中国传统因素也是中国特色使然。今年的作文题,引导考生要有“家国情怀”,激发“小我”融入“大我”的意识,这是合宜的。况且,将不同领域的材料纳入高考,这是高考与时俱进的表现,关键还是要看这些不同领域的材料能否激发学生自己的真判断与真思考。所谓没有真情境,就没有真判断;没有真问题,就没有真思考。

我们不妨仔细解读一番今年的作文题目,可以发现今年作文题目跟去年作文题目,都属于“主旋律”类题目,考生要对中国近年来的发展路径和成就了然于心,对“中国梦”的蓝图基本清楚,对中国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脉络有所了解。

当然,如果考生读题不细,只抠住题目中的“梦”“中国”“新世纪”“新时代”这类字眼,不难想象,那极有可能认为写作命题没能提供真实情境、真实问题,要么顺着这些流行词语自说自话,自言自语;要么套用社论语录和流行语汇,难有真实的思考与表达,最终沦为主流媒体的“传声筒”。

但2018全国卷Ⅰ巧就巧在它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情境“时间点”,而正是因为有这个“情境点”的存在,这道题目才在一个主流和平庸的宏大框架下,保持住了我们语文学科应有的文学特质——这是一道要求考生站在2018年(当下)给2035(未来)讲述自2000(过去)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考生要从这三四个关键节点上,选择自己最熟悉、最能生发感悟的事件作为论述点,呈现自己对时代发展的判断与思考。应该说,大凡能具备这个时间叙事自觉性的考生,都容易让人眼前一亮并脱颖而出!

同时,今年全国卷Ⅰ作文还预设了两个写作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示,作文必须结合这两个问题,给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进程,作一个合理而美好的阐释。

如是观之,全国卷Ⅰ作文题,应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材料过于宏大,有点抽象,但考虑到全国卷Ⅰ的重要地位与高考的特殊意义,命题老师的匠心还是值得理解和肯定的。说实话,高考作文命题很不容易,要经过学生的检验,也要经过社会的检验,尤其是将时政材料引入高考写作,命题老师务必寻求多方平衡,尽量让各方满意,这是命题的应有之义。这启示我们,哪些时政能进入高考写作视野,哪些时政必须严格排除在外,我们高三教师应该通过梳理四十年高考命题实践,从中洞见出相对共识:

1.严守正能量主旋律

高考作文是全体考生为应对考试而进行的一种特殊写作,其题目和文体往往是已经规定好的,与作家创作的随意性、竞赛作文的开放性,有本质的区别。高考作文不能因为话题不断,褒贬不一,就放宽对限制性的要求。就目前而言,高考仍然只能将有限的,被视为法定的知识方能编入考题中,同时编选者也持有特定的价值观,他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而必然蕴含一定的价值取向。

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今年3月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与书记刘桔联名发表了署名文章《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就教育考试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此文可以说是对2018年高考命题的“最新定调”,对于2018年全国卷命题乃至作文命制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9大素养)、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树立“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内容范畴,均需要放入作文训练的“篮筐”,打磨它,精萃它。果然,今年全国卷Ⅰ的材料内容,就涉及国家认同、道路自信的范畴。

无视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无视教育部门的最新定调,这是作文备考极不敏感的表现,这极有可能误导学生,事倍功半。

2.回避社会热点、焦点、争议点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它的第一要义是公平公正。要做到公平公正,试题就要具有信度和效度,高考命题者的惯常做法,就要尽量去回避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上被炒熟的社会热点和焦点。回避热点、焦点,猜题押题、套作抄袭的可能性就小一点,这是常识;但是,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生活,充分发挥命题的导向作用,这又是共识;关键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最佳契合点。

此外,凡涉及具体人名、地名、单位名中有争议性的材料,涉及对国家核心政策的评说材料,涉及政治、历史敏感事件的解读材料,也都不可能进入写作视野,我们在平时写作训练中,也要有这个敏感意识。可以说,拿错剧本让学生表演,拿错材料让学生写作,这是教学低效的行为,也是语言建构负效的呈现。

二、作文写作要有评判标准

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是连接高考试题与考生作文的桥梁,是用来评判考生对作文试题的解读是否合理,操作水平是否高超的重要工具。那么,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是怎样的?是否能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高学生的价值取向呢?

我们从网络上还是可以轻易找到教育部考试中心拟制的“全国卷高考作文等级評价标准”,从中我们不难遗憾地发现,即使是高考评判按类评价,高考评判标准的表述也显得过于笼统、简约,不具操作性。这样的评价建议在千姿百态的考生面前,根本无从衡量。这一致命的缺陷使得我们平时的写作评价形同虚设,它既未能给学生写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又导致一线教师评分标准的逻辑混乱。

更令人憋屈的是,平时考试作文统评统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对作文评判标准缺乏打磨与思量,致使学生们即便写出了好作文,也未必就能得高分。笔者有位学生在练笔中就失望地表示:每次考场优秀作文一公布,我就又有机会来欣赏一下学生们迎合老师时谄媚的姿态和讨好的脸容。什么杀马特的qq空间体,什么烂大街的小清新句式,统统拿来作标题!名人名言堆起来,辞藻事例秀起来!不要怕自己内心尴尬,就怕老师看不见,分数不好拿!瘠义肥辞,繁杂失统,这样大量注水、骨气全无的文章却被捧为座上宾,实在是令真正的优秀作文憋屈啊!

笔者以为,为了更好地建构学生书面语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写作还是有必要建构以下几种标准:

1.说理标准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都理应写成议论文。议论文是用来说理的,说理与思辨是议论文的基本功能,这是讨论议论文的出发点。问题在于,一旦进入教学,一旦涉及评卷,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比如,某些意不在讲理而着力炫耀所谓的文采、诗意或哲思的议论文,在考试中往往能得到阅卷老师的原谅甚至青睐。比如,某些意不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着力引经据典援引案例的议论文,在考试中往往给人博览群书的印象而获得高分。比如,某些意不在解决当下问题而在公理定律上不证自明打转转的议论文,在考试中因为卷面突出而脱颖而出。凡此种种,对于专意说理的考生都是一种伤害。

笔者以为,一篇议论文至少要包括四层分析:

事实分析:用以厘清其作为客观事实的各种要素及其结构。

价值分析:用以确定事物的性质、意义、功能和影响。

因果分析:用以确定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措施分析:用以确定事物的解决办法、弥补之道。

当然,今年全国卷Ⅰ的说理分析意味可以弱一些,因为命题者用意不在说理,旨在引导考生把个人成长、个人奋斗与时代的变迁、祖国发展联系起来,让考生更充分认识个体成长与国家、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从大时代中找到个人意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2.任务标准

“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提法,尽管有争议,但拥趸渐多,任务设置势不由人,势不可当。

今年全国卷Ⅰ作文就延续了前几年任务设置的做法,设置了一个特别之处,即文章要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个作文环节的设置本质上就是一种任务设定,这无庸置疑,所以今年全国卷Ⅰ作文,实质就是规定这些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要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命题者意在通过设置这种对话任务,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和想象力,引导考生强化代际身份感,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

那么,两代人如何完成跨时空对话的任务?

笔者以为,至少要包括这么三个环节。

一是要回应当下“时间点”,进行情境判断。我们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什么呢?是汶川大地震的悲痛和坚毅,还是北京奥运盛典的喜悦和骄傲?是“天宫一号”冲进太空时对科技进步的自信,还是实现村村遍布网络时对文化普及的自觉?等等。

二是要有代际意识,进入问题思考。十八年后的年轻人正在经历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实现是时代赐予,还是拼搏结果?

三是要串起对话,翻进一层。行文要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等契合点,揭示更深层的矛盾,讲出更深一层的道理,这样民族命运与个人成长才能在这里“交互”,历史经历与祖国未来才能在这里“贯通”,我们每个人的使命与责任才能在这里“叠加”。

3.语言标准

高考作文语言自然要流畅通顺,文句有意蕴,富有文采和意境。有深度的语言能超越平庸,摆脱童稚,体现作者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语文能力。

但现在我们语文界却流行一种膜拜空洞的文采与技法的“文人情结”。即使指导议论文,很多老师往往也更喜欢引导学生去堆砌一些辞采华丽的文字,编织一个精美的骨架,再罗列一些名人典故诗句;很多老师不是专意引导学生去论证,有论证也是似是而非,不是借助简单的事实枚举印证论点,就是借助粗糙的类比论证比附论点;不是借用炫目的修辞技巧夸饰论点,就是借用煽情的情感技巧渲染论点。这已经成为一种深层无意识,盘踞在一些语文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在笔者看来,这种“文人情结”已经成为一种观念瓶颈。一般说来,抒发感慨,分享情绪,可以创设情境,追求诗韵,构筑形象画面,表现一种自由、宁静、闲适、飘逸、洒脱、清虚、淡泊的意境,这是合宜的,也是可以孜孜追求的。但议论文是说理的文体,有了详实的分析论证,文采、诗意和气势才有意义,可谓锦上添花;缺少“说理”环节,内涵不清,外延不明,断语不确,所谓的文采、诗意,就成了炫技,画蛇添足而已。

三、作文写作要有版权意识

近日,一位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写了篇《你的套用让我惶恐》的文章给笔者,提到了作文版权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新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老师的重视。现摘抄如下:

我很感谢众多语文老师对我的抬爱,但也埋下了我深深惶恐的影子。我的惶恐在于,自己觉得写得再精彩的句子,用得再顺手的标题,就算写出来自己如何满意,它们又如何符合考场上的作文题,一次用过后,我绝不肯再用。

自己写过的句子自己再清楚不过,用上了还能节省不少重新构思的时间,怎么会不肯用?不是我刻意求新,不是我的文采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无处挥洒,如果合适,可以重复利用的句子和素材我当然很乐意多用几次。但是当这些句子这些标题在全年段泛滥,重复利用就未必是好事。

我的语文老师从高一开始就持续打印我的作文给班上同学模仿借鉴,能够为班上同学作一点贡献,享受同学钦慕的目光,听闻老师时时发起的感激话语,起先还是喜滋滋的,但随着课业的加重,我也真不能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个“语不惊人誓不休”,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也经常提及版权意识,有他守护着,班上同学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大段“套用”我的作文。

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在外班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老师在班上朗读过我的作文——我记得那篇作文的题目是《携子徒步需量力,何妨吟啸且徐行》,下次写作文时,他们几乎半个班的同学题目都取了一个“何妨吟啸且徐行”。后来,又有外班同学告诉我:“我们班有很多人考前背了你作文开头几段,刚好可以套!”“我们班好多人也背了!”

看到这里,你大概知道我在害怕什么了。每一次我的作文被作为范文展示以后,下一次就可能有几篇作文要套用我成段成段的句子或者标题。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兩次。老师每次也很好心地安慰我们这些“受害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你们的作文很优秀。

优秀归优秀,可是改卷老师也会有审美疲劳的那一天,当考场作文千篇一律不约而同地开始用上某个修辞,套上某个模板,我还会再优秀吗?

无奈的是我并没有办法阻止。当时的情况是,我们的考场作文全用网络评卷,考场优秀作文会自动生成电子版,年段任何一位语文老师都能调用出来,让学生分享。我并不是有意想要藏着掖着,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欣赏我非常荣幸,也会感到开心甚至有一点点小骄傲,但是发展到上文提到的地步却并非我愿。这样的“欣赏”,在过去的高中三年尤其高三后期,无形之中给我的考场作文带来了很多压力,恕我承受不住。

考场作文显然没有版权,但这也并不能代表着成段成段的套用就合适,这么做就理所应当,这么做不会给原创者倍增困扰。

这启示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范文的借鉴学习,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所谓引导,是指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模仿学习,应该是让学生去学习修辞的手法,学习语言的明丽,学习思想的深刻,学习集聚与提炼,学习修缮与优化,真正体会佳作的优秀之处,并让学生自主地加以“模仿”而不是“套用”,“发挥”而不是“抄袭”。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切实从优秀的文章中汲取养分化为己用,而不是生搬硬套,成段套用。

笔者以为,给学生作文版权应有的尊重,可以助推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言语风格。

[作者通联:福建宁化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议论文命题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简谈“议论文”写作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