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2018-12-18 19:34郝若兰李祖德
世界家苑 2018年12期
关键词:随想录巴金

郝若兰 李祖德

摘 要:《随想录》是巴金在晚年时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这部作品因其对文学世界、对当代社会、对人类思想的伟大启蒙和价值意义而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巴金用他的“文革博物馆”冲击且动摇了这两千多年来人们固守的封建传统思想,启发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意义,批判且揭露了文革时期“长官们”的所作所为,并对那段黑暗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我主要从巴金的创作经历和思想的发展来阐述《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随想录》;巴金;思想意蕴

一、创作与思想的发展

从青年时代革命思想的觉醒,充满着追求自由美好愿望的《家》,到中年时代对人性和悲惨命运控诉的《寒夜》,再到巴金老年时期反思文革解剖自己所写的《随想录》,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涵盖了巴金文学写作的一生,同时也是代表了巴金最高艺术成就的三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巴金在其创作发展过程中思想的变化。

巴金是沐浴着自由民主平等的五四精神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他们骨子里是热爱自由,热爱生命的。《家》是对五四运动之后的青年們思想解放,追求自由而不得,与封建制度顽强对抗,却又在前路漫漫中迷茫的真实写照。《寒夜》写于四十年代,则是对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初心,被生活压垮后的人性扭曲最终命运悲惨的真实记述。《随想录》是老年巴金用血泪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们被四人帮戴上“帽子”关进“牛棚”,写否定自己的思想汇报,被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四人帮对十年浩劫进行了十分彻底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对这场浩劫进行自我反思。

他的作品无一不与那代人的生活,思想和命运有关,正如巴金在《随想录》中所说,生活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巴金正是秉着追求真实的精神,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一代人有着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最后融入自己的感悟思考,才会写出这样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当然,《随想录》也是巴金这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其中有对读者,对文学理论观点的看法,有对青年时代理想的追求,有对这一生中匆匆过客们的怀念,生命即将结束时的随想随感自然有所不同,带着一股超脱之感。

二、“无力的呐喊”

正如巴金老先生自己所说,随想是“无力的呐喊”,其实大都是不曾愈合的伤口出来的脓血。而《随想录》的写作就是作者不断地把伤口里面残余的脓血挤出来,以减轻伤口痛苦得到解脱的过程,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正如目录中所说,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随想录》中蕴含的是老年巴金对十一年文革期间痛苦的回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开始了他青年时代的追求,从而完成了另一种真实人格的塑造和升华。

为什么说是“无力”呐喊,老年巴金在文中也提到,既然它们“无力”,不会引起人们注意或关心,那么就让它们自生自灭吧。在我们这样大的文明古国,几声甚至几十声间断的叫喊对任何人的生存都不会有妨碍。它们多么微弱,可以说是患病老人的叹息,然而却依然有人反对建立起“文革博物馆”,依然有人反对再提起“文革”,在千千万万被蒙蔽住双眼的人面前,这种“无力”是何等的悲哀。“文革”结束后,巴金不推诿,不虚饰,在文坛一片控诉气氛中,却能直面良知的拷问,把一个受害者对社会的控诉深化为对民族苦难命运的承担,这是作为当代知识分子肩上扛着的对社会的责任。

这一声“呐喊”,是作者通过对自己,对社会,对文革的严肃反思之后发出的,是老年巴金在被关“牛棚”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十一年之后发出的,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吗?寻找事实的真相,弄清事件的原委,洗脱无数人的“罪名”不是我们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应该做的事情吗?可这声呐喊,又有多少人听进去了,又有多少人漠不关心,又有多少人反对批评,归根到底是封建流毒还未从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彻底清除。道阻且长,行且将至,巴金老先生发出了这一声无力的呐喊,是因为作为一个善良的、真诚的、富有良知的作家,是反映我们道德存在的一面镜子,而良知是作为作家的起码的道德,也是最高的道德,也期望着努力恢复我们文学的良知,民族的良知。

三、个人与社会

在《随想录》中,作者以随想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文学观点以及与读者的长期交流而获得的在文学写作上的启发,让后生们的文学创作上少走弯路的同时,也对文学理论这一学科知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以它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巴金还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讲述与法国朋友们的友谊,怀念自己的老朋友,颇有一种朝花夕拾之感,但究其意义,更像是他对四十六年前关于生命何时能开花那个问题的回答:利用好最后这仅有的五六年时间,不让我脑子里的所有作品成为泡影,我的生命就算开了花。这一回答是巴金对生命更高境界,更高价值的追求。同时,在对法国朋友,对生命中这些匆匆过客的怀念中又何尝不蕴含着老年巴金对自己年轻时代的追忆,回想起了自己青年时代未完成的梦想和那些如梦般的年华,其中是否也隐含着巴金对年华易逝,暮年已至的叹息呢?在作品里,更多的还是在巴金在记起了自己是一个“人”之后,对很多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这一系列的思考、追忆、叹息都无不向我们展现着巴金不论年龄不论时间,依然坚持对美好理想、美好人格、以及生命之花的孜孜追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老年巴金要用自己的血泪建立起“文革博物馆”的意义所在。说真话讲真事为何总有人要否定呢?封建流毒在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依然存在?长官意志还还在主导人们的思想?文革虽然已结束,但人民大众的思想还未从那场思想浩劫中解脱出来,很多人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脑子还可以独立思考,他想用《随想录》告诉我们:不会思考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不会思考就意味着文革的威胁永远也无法完全清楚;拒绝长官意志,学会独立思考;弄清问题所在,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切对社会的深刻反思是《随想录》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在。

最后,若要对《随想录》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做一个总结,可以用巴金在《旅途随笔》中曾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参考文献

[1] 巴金:《随想录》(合订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版

[2] 林贤治:《巴金:一个悲剧性的存在》,《新京报》,2005年10月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5级)

猜你喜欢
随想录巴金
不愿意让他们等我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巴金的“不在意”
“真情”与“良心”的碰撞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
知识分子的道德坚守
从巴金《随想录》浅析现代教育
小巴金“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