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粒子”闯印度

2018-12-19 08:55载月婷
意林绘阅读 2018年10期
关键词:莉迪亚种姓摩西

载月婷

2017年,还在读大四的蔡蕊,为了完成她的间隔年计划,先后两次只身前往印度。她的间隔年计划是了解印度妇女的现状,为此,她总共采访了66位印度妇女。回到学校后,她被邀在课堂上演讲。她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粒子之间的碰撞,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可粒子太过微小易让人忽略,所以大多数人总觉得自己平淡无奇,可其实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

在印度,她遇见过辞掉优渥工作、创立旅行公司的女创业家,遇见过“在印度家庭里唯一见过丈夫为其准备早餐”的女作家,遇见过比她还小却因不堪忍受家暴而主动离婚的清洁女工……她经常经历一些“有趣的邂逅”,并在她们的介绍下认识一个又一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印度女性。 “世人对印度女性的评判,不该只是电影或其他媒介里少数受暴力压制而苦苦忍受的家庭妇女。毕竟,这世上本不该只有一个故事。”

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被冠以“最低阶级”首陀罗种姓的人,往往一辈子都无法摆脱来自“上层阶级”的歧视,很多小孩都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在维沙卡帕特南贫民窟中,蔡蕊捂着鼻子经过露天的臭水沟,但有人却愿意留在这里,比如38岁的莉迪亚和41岁的钦妮。

莉迪亞也是首陀罗中的一员,她的姓氏是帕拉瓦,帕拉瓦在印度南部自古以来基本都是船员或者渔夫。莉迪亚很小就在店里帮父亲杀鱼卖鱼,她曾为浑身的鱼腥味难过。18岁那年,父亲为她挑选了同样种姓的丈夫。婚后两年,她还没有孩子,丈夫开始厌弃她,在被查出患有子宫癌后,丈夫不想为她花钱治病,整日喝酒,与其他妇女纠缠不清。她绝望之时遇见了印度慈善家摩西,摩西慷慨地资助她接受手术。之后,她自愿到贫民窟照看那些无家可归、连饭也吃不饱的孩子。已在贫民窟生活10多年的莉迪亚,戴着金黄色耳坠、穿着黄色条纹的纱丽,坐在蔡蕊对面时常开怀大笑,可提到前夫,她仍然眼含泪水。

钦妮同样在贫民窟孩子的笑脸中获得救赎。她12岁结婚,18岁丧夫,公婆将她送回娘家,却留下她年仅3岁的儿子,父母为此感到羞耻。她把自己从头到脚裹在黑色纱丽之中,村里人视她为“瘟疫”。24岁,她遇到了摩西。摩西资助她去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她便在贫民窟里给孩子们上课,并教其他妇女缝纫,帮助妇女们用技术在家赚钱。 “即使没有机会将自己的儿子抚养长大,但她却在帮助成百上千个孩子成长。”蔡蕊从始至终也没有见过她们口中善良而神秘的摩西,却和摩西的女儿成了朋友。

蔡蕊吃着不同的印度母亲做的美味食物;戴着珠串手链,穿着纱丽;把鼻子打了洞,却把鼻钉丢了;她说的英语染上了印度口音;在印度的105天里,她把自己“折腾”成了一个印度女孩。

而今,蔡蕊已经顺利毕业,她常被邀请去各个大学交流分享在印度的经历,还有许多国内的女孩联系她表示感谢, “你就是那种只能在书里见到的人,你让我知道生活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希望你可以一直做你喜欢的事,去你喜欢的地方,把正能量带给更多像我这样迷茫的人。”

大浪淘沙摘自《中国青年报》

阅读分享:“人与人的关系宛若粒子碰撞”,女大学生蔡蕊碰撞出了“人们对印度妇女现状的关注”;不幸的印度女孩莉迪亚,碰撞出了“印度平民窟无家可归孩子的温暖”……带上你的正能量去“碰撞”吧!倘若那样,你就成了无比美丽的人,被人们久久留在心里。(特约教师:山东省邹城市郭里中学仲维柯)

猜你喜欢
莉迪亚种姓摩西
种子向阳微笑成长
——《园丁》阅读推荐
得到的都是笑脸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无声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亚的成长历程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摩西,山之人》主题研究
摩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