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真是"奢侈品"吗

2018-12-20 01:57直凡王菁菁
中国收藏 2018年4期
关键词:藏书书房奢侈品

直凡 王菁菁

说到现代人的书房打造这个话题前,先说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都在刷屏李嘉诚退休的消息。以前做相关讲座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在李嘉诚的长江集团总部70楼的顶层,有一间他的办公室兼书房,其中的布置除了要看的书,还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下联为: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最合适的场所”

这副对联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种古今对话的“穿越”。左宗棠有着非常强烈的儒家情结,他人生的最大财富不是存钱、存财物,而是存书;李嘉诚经营企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相比起来,金钱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一种认知、判断以及对财富的调拨,这些都是在书房完成的,可见书房的重要性。

不妨这么说,像“李超人”这样的财富阶层,钱在银行,财富在社会,惟有书房才是家族文明完成的地方,这是重点。

其实普通老百姓的书房也是一样,通过书房这个元素,我们会发现不少与古人的共鸣。中国传统文人书房与藏书是两个概念,藏书有专门的藏书阁、藏书楼,书房并不是专门藏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家族精神、家风传承的场所,这是它在一个家的生活功能划分区域中的承载特点。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父母跟子女之间的沟通、教育,选择在书房是最为合适的,只有在书房,父母跟子女讲述道德、品质,教他做个谦谦君子才是合乎氛围的。你想想,如果换成卧室、厨房、卫生间,恐怕就不是那么个意思了。

由此说来,上升到家族传承的层面,书房实则是一种“奢侈品”。社会发展到今天,站在设计师的角度,书房打造并没有什么硬性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归根结底,家是一个私密的地方,每个人对于家的憧憬,考虑都不一样。因此设计师往往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特点,来进行设计调整,而不会强加概念给客户。

“人其实并没有变”

我有时候会觉得,在这些设计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一种古今的映照、契合,这种貌似的偶然与巧合非常有意思。

比如说元末明初的倪瓒,他是一个在艺术和生活上都有双重洁癖的人,对于雅与俗有着一种“奇求”;现代的作家海岩也是一个有着倪瓒式洁癖的人,他的书房基本只会选择黄花梨来与之匹配。还有我们之前打过交道的一些“富二代”,他們“含着金钥匙”出生,但仍然非常努力,并没有人们通常印象中那种“纨绔子弟”的恶习,而且他们大多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因此书房的打造会有更多国际化的、时尚的东西。这与宋代艺术圈的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们又有着某种相似点。

现在都市的文人阶层主体是白领,我曾经见过一位白领的书房,很简洁,惟一打眼的是一张桌面可以打开的书桌,下面放置有收纳盒,这让我联想到了元代的马远、南宋的夏奎等文人,他们对于书房的定位就是“半角一边”,即讲究在某个角度、某一个地方,一张书桌就是书房,需求非常明晰和功能化。另外我们还接触过一些喜欢旅游的客户,他们的书房中,像门票、照片这些小物都是必不可少的点缀,这有种“黄公望”式的意味,走出自己事业成功的圈子,重新关注和拥抱大自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明走过五千年,人其实并没有变,很多精神上东西也没有变,某些感受上的呼应是一直存在的,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

“前提是想要个书房”

从改革开放40年来家居设计领域流行趋势变化上看,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家居设计的青睐最初是软包性质,类似KTV的那种大红大绿;后来又逐渐转为宾馆性质,比如大理石雕花、真皮沙发;到了近些年,个性化越来越强,呈现出一种个人“专项收藏”的需求。

不过,直至目前,整体看来重视书房设计的人还是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书房也不会有单独的设计,设计师会将其与家庭其他场所联合起来,进行个性化的打造。

当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高企,留给白领们打造书房的空间或许非常有限。再加上互联网的发达,由此也延伸出了一种“大书房”的概念。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家著名科技企业的部门经理。他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但不是在书房,而是自己做了一个界面,靠互联网不停地搜索相关的全球最新信息。

我认为,今天来谈书房,前提是你想要一个、需要一个书房,而不是认为它可有可无。当前家居设计中忽略书房的客户大概有两种认识类型:一种像是上面所举的例子一样,认为书房无处不在。这是思维上的一种观念出新,暂且不表;另一种则是认为书房没有太多实用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抱着后者这种想法的人居多。

事实上,人是场景化的动物,就像我们看表演、看戏剧时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一样,书房构筑的也是一个场景化的空间。从尺度上分析,我建议书房最为合适的是空间是3米×3米。这也是能从传统文化中寻到影子的。比如文征明的画里就有大量关于书房的描绘,有屏风、有榻,左边一般是摆设盆景、古董,右边则是书架,屏风后是书童在燃炉烧茶,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雅致、悠然、惬意,这就是一种场景化的打造。

反观当下,除了对比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放眼国际,不得不承认跟欧美比起来,国人对于书房的重视度还是比较弱的。在欧洲,书房、藏书被视为一种家族的荣耀,即便是犹太人那样颠沛流离的民族,不能丢掉书都是他们一个非常鲜明的传统之一。

不禁又想到一个例子。我们曾经去过福建的闽西北地区,非常穷,然而与经济上的贫瘠相对的是,这些年来当地出了不少名人。关注到这一现象后接着就会发现,尽管穷,但那里的民风却相当看重书香传递与门风传承。有人推断,南宋时期逃离追杀的贵族,后来就迁徙于此。书房对于家族精神文化的延续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藏书书房奢侈品
把自己关进书房
我的书房
小毛驴藏书
奢侈品模特为何“冰山脸”
奢侈品包装到底“奢侈”在哪?
温馨家园之我的小书房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
奢侈品消费的圈里圈外
大师们的书房
奢侈品消费没那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