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民族的脊梁

2018-12-20 23:16康璐
神剑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空作业官兵们戈壁滩

康璐

1964年2月,春节刚过,一辆军用专列从古城洛阳出发,沿陇海铁路一路向西。车上是200多名工程兵。1963年,工程兵工程技术总队接到上级绝密指示:拟在新疆罗布泊腹地修建原子彈试验塔。

此时,车上的官兵还不知道他们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带队的是老红军赵云龙,此人作风硬朗,也是工程技术总队第一任总队长。

“同志们,这次任务十分特殊,都把嘴巴闭严,不该问的不能问,不该说的不能说,连爹娘和老婆孩子也不行。我和大家一样,盼着早点儿完成任务!”

“到了,到了!”战士们跳下车,有的同志以为这就是目的地。大河沿,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去往试验场的必经之地。

大部分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也顾不得新疆干冷的风,“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几个区队比着干,连夜把车全都装完了。

车队终于停下来。这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死亡之海”——罗布泊。

安营扎寨,官兵们速度快得惊人。极度疲惫的战士们很快就入睡了,这一晚,帐篷里鼾声一片。

任务是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总队要在3个多月内建成100多米高的塔架,这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先例。从技术人员到普通官兵迅速投入到战斗状态,人声、车声、军号声……死亡之海从没这样热闹过。

这一天,在施工现场,技术员谭芳福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套标有“绝密”字样的蓝图,图纸上赫然写着——“瞭望塔”。他们并不知道“瞭望塔”是隐蔽名称。

谭芳福和其他工程师一边看图,一边勾勾画画,编写施工方案。“把桌子搬一搬,都能看清。”战友抬起桌子一挪,图纸掉在地上,戈壁滩上的大风把图纸吹得漫天飞舞,所有人都慌了神,撒腿就追。

眼看着图纸要被风刮没影了,谭芳福跑了两三公里,才追回一张图纸。刚好运输队的汽车路过,加足马力,开着车在戈壁滩上狂奔,终于追到了,一数,一张都没缺,有惊无险。工程师们紧紧把图纸裹进大衣,贴在怀里。

根据图纸标注,塔架总髙102.438米,更复杂的是,这座塔还包括电梯滑轨、塔顶爆室、保温吊篮、提升设备、电力及控制电缆等设备。

在当时国内只有广州电视塔髙90米,其他还没有如此塔身髙大、结构独特、用途特殊、使用环境恶劣的塔架。

最大的挑战就是这个高度。安装高逾百米的铁塔,百分之九十的工作是高空作业。爬高是最需要具备的技能,但也正是进场官兵最缺乏的本领。

“有没有敢爬高的?”七分队队长高顺时站在队伍前面问。有几个战士自告奋勇,“我以前架过电线”“我胆子大,上高没问题”……

“我看,都要练起来,我们再选人!”高顺时的话撂在戈壁滩上掷地有声。30米长的扒杆树立在地面上,官兵从早上出操开始就全天候突击练习爬杆。大家连做梦都在天上。

扒杆摇晃不定,官兵手脚一触到扒杆,就像一股电流传遍全身,身体直立着就像贴在上面一样,不敢动弹,有的战士爬到了半截,回头往下一望,足有3层楼高,双腿情不自禁地打起抖来。心想,爬3层楼的高度就这样困难,要爬上有34层楼髙的铁塔,简直是挑战极限了。“不要往下看,也不要看天上的云,不然准会晕。”几个老兵带头传授经验。大家胆子渐渐大起来,还经常比试比试。

半个月后,指挥所首长选出了20多个爬髙骨干,组成了高空作业队,这也许是我军第一个髙空作业“梯队”吧。

爬杆练习是一回事,真正的高空作业是另一回事。

四边形塔架只有四根50厘米宽的塔柱,安装铁塔时没有脚手架,官兵们就顺着塔柱直接往上爬。到位后,站在2厘米粗的圆钢上作业,两根铁柱相距10余米远,只有一根直径20厘米左右的无缝钢管连接。官兵从一根塔柱到对面,只能把一条腿挂在钢管横杆上,另一条腿悬空,系好安全带,两手用力撑住钢管,托起身体一点点向前移动。

安装战士每8人一组,轮流上塔工作。在戈壁滩,大风是高空作业的最大天敌,地面风力6级,相当于塔上的12级,意味着每名官兵需要顶着100公斤的压力作业。呼啸的狂风中,在铁塔上都能感觉到明显的晃动,站不住、抓不稳,官兵们只好用麻绳把自己和铁塔捆在一起,上演“空中飞人”的特技。

困难不仅来自高空,缺水也是大问题,施工和生活都需要淡水。基地每天用水车从300多公里外拉来一车淡水,塔架基础混凝土浇筑必须用淡水,官兵们宁肯自己用盐碱水。离施工现场不远有条河,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孔雀河,河边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盐碱。河里的水,水质硬、口感差,喝到嘴里还透着一股子怪味,却是战士们做饭吃水的唯一水源。大家用从孔雀河里拉回来的水做饭,先烧开,冷却后沉淀出一两厘米厚的白碱,然后煮饭,掀开锅盖,饭是黄色的,吃在嘴里夹生,嚼起来还有沙子。官兵们一天施工回来,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往往都是晾一晚就接着穿,因为用盐碱水洗过的衣服和被汗水泡过并没有区别。用盐碱水洗头,头发都会粘在一起梳不开,有个战士灵机一动,干脆剃了光头,省事又清爽!战友们纷纷效仿,指挥所集合时,放眼望去一片光头,大家都觉得挺有意思,还作了一首打油诗:光头连队光头兵,苦练本领技艺精,戈壁滩上树铁塔,早传喜讯报北京。

离试验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为了抢工期,官兵们一天都不休,每天干10多个小时,有时为了节省上下塔的一点时间,把馒头、咸菜和水壶背上塔,边吃边干。沙子吹到饭菜里,一股沙土味,嚼起硌牙。“这是特殊的调味料吧。”年轻的战士在高空也爱开玩笑,脸被戈壁滩的紫外线晒得黑红,一笑露出两排白牙。

完成铁塔安装一共用了105天,整座塔一共由8467个零部件组成,最重的构件有2.5吨。1964年6月25日,铁塔经专家检验,各项技术指标都优于设计的要求。铁塔在使用之前,经受了16次8级以上大风的考验,完好无损,被评为“优质工程”。负责塔架安装的七分队也因此荣立了集体一等功。

离开罗布泊前,官兵们才得知,这个与他们相伴了105天、亲手立起来的“铁哥们儿”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用的爆心铁塔,塔顶的小屋子就是原子弹爆炸前最后的安放地。

背景:1963年2月,工程兵工程技术总队接到上级绝密指示,在新疆罗布泊腹地修建原子弹试验塔。1964年2月,安装部队进场施工,在死亡之海挑战生命极限;在机械装备落后的年代,官兵们靠手拉肩扛,仅用105天就矗立起了百米高塔。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座塔架上试验成功。

猜你喜欢
高空作业官兵们戈壁滩
高空作业安全带
自由落体工具和安全气囊系统,专为高空作业者设计
可造之材来自戈壁滩
戈壁滩的树根
浙江鼎力:募资11亿元加码主业
莫让背景挤“小”了自己
高空作业
双语图片
美丽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