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背景对《红日》创作的影响

2018-12-24 10:04鲁诗尧陈明轩何欣宇
赢未来 2018年16期
关键词:红日

鲁诗尧 陈明轩 何欣宇

摘要《红日》作为“前十七年文学”经典之作的小说,作者吴强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叙事策略所进行的新探索对以后人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作者声音”的反映。本文通过对创作环境特征的深入研究,对《红日》写作背景的深层次挖掘,然后总结出大环境对《红日》创作的突出作用。

关键词:《红日》;红色小说; 写作背景

《红日》是吴强写的一部经典的红色小说,以解放战争作为整篇小说的背景,讲述的是山东战场上华东野战军某部队与国民党74师作战,并且最后消灭了他们的故事。小说主要是描述军长沈振新所率领的一支作战部队,以涟水、莱芜和孟良崮战役的战斗经过为主要线索,以此描绘了壮丽的战斗情景以及史诗般的英雄事迹。

1吴强及《红日》创作历程

吴强,出生于1910年,曾用名汪大同,籍贯江苏,吴强从小就喜爱阅读文学作品,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情有独钟。他于1933年加入到在上海举行的左翼作家联盟。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投身部队。于1938年加入新四军,1939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华东野战军六纵宣教部部长,历经了涟水、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这些著名战役。解放后,担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去到上海工作,曾于上海担任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中国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小说家协会会长。在文革时遭受迫害,后在他的前任首长粟裕的照顾下声誉才得到恢复。1990年逝世于华东医院,享年80岁。

吴强有创作《红日》的想法是在孟良崮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的第二天上午,即1947年5月17日,在解放军所在的村子中,吴强看到张灵甫尸体从山上被人抬下来的,随意的放于一块门板上之后。从1946年再到冬天的时候,张灵甫带领的国民党第74师全军攻打涟水城,经过激烈的斗争,解放军被打出阵地,北上山东。在随后的2月份莱芜大捷,5月份孟良崮大捷。第74师于孟良崮之上被解放军彻底消灭。这基本上是一整个故事,把这个故事纪录下来,可以展现出解放军在战争中强大的英雄形象,这是那时吴强那时的想法。两年后,1949年11月,战争基本结束。厦门岛上的吴强看着壮丽的海面,想起以前的孟良崮战役,想起了他的写作思想。但由于那时的某种顾虑,他只写了大概的故事大纲和详细的人物。三年之后,在一九五二年春天,在他创作之前,他说:写下了战争的历史,强调了两个作用。也就是说,他想要写一个光荣的战斗历程,要写人物。他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又不是写战史[]。书中所描绘的战役的基本情势和过程,都是有根据的历史事实,但它毕竟不是历史文献。如果毫无选择性的全部描写,势必会造成全体平均,头绪繁多,成为描写对象过多、重点不突出的流水账,既花了大力气,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红日》作为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在对历史进行叙述时,必然要进行艺术性的加工,既要在广阔的视野下进行文学创作,又不能没有侧重的平均使用笔墨。所以,作者在描述部队的战斗过程时,并不是事无巨细的将它所属的各个部队都写到。

在那个时期的特定背景下,吴强写下了《红日》。他感到非常的不安。他首先入住了南京军区的一个僻静的房间。他日夜写作,每天都抽烟后来舌头都发麻了,往往忘记吃饭,在创作期间,汪渭清,王必成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经常出入他的房间,给他提一些宝贵的意见。他创作这部小说时会感到不安,但同时他也很高兴。他觉得自己缺乏能力。这些宝贵的话题在他手上写不好。但又是创作这部小说的幸福培育他,教育了他,使他能写出第一部小说的快乐。

2“前十七年文学”

前十七年文学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发展的十七年,中国在那个时期的文学进程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时期,“前十七年”,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只是不起眼的一小段,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开始当家作主后的十七年。这也是影响新中国时代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十七年。前十七年小说中所体现的革命、进步和理想情怀等观念,它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基调、创作立场,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前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浓厚的政治氛围。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因素组成。首先,尽管中国人已经从封建的统治中走了出来,但受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所影响,全民平等思想并没有深植于的人民群众的内心。二是强大的造型倾向。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直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经过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造成底层的劳苦人群的精神极度缺乏,文学创作者们创作了大量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土地革命的经典著作,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突出、政治倾向明显的人物形象,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三是对革命先者的歌颂。前十七年文学的这个特点非常明显,人民军队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结束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屈辱史,真正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因此,全国上下都对革命先烈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这源于对胜利的歌颂和赞美。这时候的小说中尽显英雄的聪明智慧、勇猛奋进,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期望与崇拜,而坏人的形象则是穷凶极恶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坏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其积极的一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当时人物塑造有些神化倾向。四是民风淳朴。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的思想较为简单淳朴,而且积极向上。这反映在现在老一代人身上就能看得出来。在那个时代出生的人有一个更简单的社会经验、更简单的生活方式和更简单的生活要求。这表明当时文学创作的主题相对简单。主题是“赞美、记忆和奋斗”,赞扬党、领导、社会主义和人民、回顾了战争年代、艰辛岁月、艰辛生活、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这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的出现,那就是文学作品出现政治性较强、艺术性较弱的现象。作品的风格有时过于单一,在对人物塑造上也出现了一些模式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马硕.红色文学在当下的吸引力——以《红日》为例[J].岭南学刊,2015(01):127;

[2]房默. 吴强与《红日》的升起[N]. 文艺报,2014-08-18(005).

猜你喜欢
红日
勤劳为国本 红日映中国
红日
祖国 你是喷薄的红日
上游回暖 春天尚远
作品四
早春
那抹红
《红日》研究与当代文学研究话语的嬗变
人间红日艳阳天
劲节有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