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的司法指数研究

2018-12-24 09:58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检察风云 2018年23期
关键词:欺诈违法犯罪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2018年9月1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法治中国司法指数研究报告》。该报告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16年度中级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公开的92679份行政裁判文书作为分析样本。

法治政府篇

通过对各地区14项涉及行政诉讼的基础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存在以下14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一般行政诉讼案件量也越大,常住人口越多的地区,行政纠纷也会相应增加。

2.资源、城乡建设、公安等是各地行政纠纷的高发领域,行政复议、行政处罚、政府信息公开又是最易引发诉讼的行政行为。

3.行政诉讼原告以自然人为主,案件的律师代理率很低,即使有,也以本地律师为主。

4.本年度行政纠纷未能被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高达案件总量的49.69%,其中北京、吉林、新疆、天津等地的不予受案率均高于60%,如此可能将行政纠纷分流至信访等其他途径,是社会矛盾的潜在隐患。

5.上海、天津作为人口多和人口密度大的直辖市在行政违法案件数上能排在后列,说明其法治政府建设很有成效。

6.每百万人行政违法案件数和GDP每千亿元行政违法案件数排在前列的省级行政区是宁夏、海南、贵州、河南、青海等,说明它们的法治政府建设还有待进步。

7.在一审行政违法二审维持案件数上位居前列的是河南、山东、广东、重庆、安徽等。

8.在行政违法数的管理领域分布方面,资源行政管理、城乡建设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公安行政管理等位居前列。

9.综合整体情况看,行政违法案件数多和比例高的多属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行政违法案件数少和比例低的多属于东部地区。

10.社会对行政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制度供给和运行结果與公众期待还存在差距。

11.政府所属部门为赔偿义务机关的案件数排名依次是公安、国土资源、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

12.我国各地区行政赔偿的裁判期间明显偏长。

13.行政不作为诉讼的行为集中于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登记、行政许可和行政补偿,它们共占案件总数的80%左右。

14.原告对行政不作为的起诉难以获得法院支持。

平安中国篇

通过对全国各地区犯罪案件基础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展现出了以下四大特征。

1.犯罪发生、传导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定犯罪的发生具有宏观地域的偏好。以电信诈骗类案件为例,广东省判决的案例最多,浙江省次之。西藏自治区、青海省、黑龙江省等几个省级行政区划内,案件数都为零。东南沿海地区是电信诈骗类案件发生的重灾区。

2.由传统恶性犯罪向新型财产犯罪转化。以上海为例,发案的传统严重、恶性犯罪无论在发生数和发生率上,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比较都为数较少。基于新技术手段的新型犯罪较多,此类犯罪的目的一般都是侵财。如互联网P2P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以电信诈骗为例,上海位居第4,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占据前3名。

3.司法治理过程相差悬殊。北京与上海犯罪侦破速度两极分化。总体上,北京间隔天数长达822天,在所有省市中最长,其次是黑龙江、湖南。最短的是上海,仅隔57天。重大、严重犯罪案件的侦破速度,均时最长的前三名是贵州(1084小时)、黑龙江(963小时)和湖南(951小时),北京的平均到案时间为817小时,而上海仅为23小时。

4.教育能全方位、有效减少犯罪。诸多数据显示,教育水平的高低与犯罪的发生与否存在紧密联系。例如,每百万人口入室盗窃罪数与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比例的Pea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560,接近强相关。所得结论即为:教育能多方面、有效减少入室盗窃数量。

诚信社会篇

通过对涉及侵犯个人财产类犯罪数据的分析,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1.欺诈类案件的发生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和上海两地,其案件发生率为全国最高。在欺诈案件的地区分布情况方面,从绝对数量上看,广东、江苏、辽宁、北京、广西占涉欺诈类案件发生排名的前五位,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则居于后五位。

2.相比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自然人涉欺诈比例更高,个人诚信有待提升。欺诈方为自然人案件占比超过50%的地区有12个,欠发达地区的案件占比明显偏高。欺诈方为自然人案件占比较高的五个地区分别为青海省(100%)、甘肃省(80%)、山西省(75%)、吉林省(69%)和宁夏回族自治区(66%),主要是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

3.就行业而言,批发零售业欺诈案件数量最大,而就案由来看,合同案件的数量远超其他类型案件,上述领域应当受到重视。

4.为加强司法诚信,应增加二审案件开庭审理比例,并对案件上网时间进行统一规定。

编辑:张程 3567672799@qq.com

猜你喜欢
欺诈违法犯罪
关于假冒网站及欺诈行为的识别
关于假冒网站及欺诈行为的识别
刑事违法所得追缴的两元体系构造
一起多个违法主体和多种违法行为案件引发的思考
这份土地承包合同是否违法?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Televisions
如何有效查处“瞬间交通违法”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什么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