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违法挖情报的美国总统

2018-12-24 09:58李伟
检察风云 2018年23期
关键词:麦迪逊信件华盛顿

李伟

从乔治·华盛顿到托马斯·杰斐逊,美国早期的几位总统都坚信,情报工作是美国防御工作的根本,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这几位总统看来,无论采用什么手段所获得的情报,都会使美国拥有优势。因此,他们主张美国特工在挖掘情报时必须“不遗余力”,甚至不惜踩踏法律底线。

美国情报之父

“如果想击败敌人,没有什么比一份珍贵的情报更重要。当然,要获得它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1755年,目睹英军在法军包围圈中苦战3个小时仍未能摆脱惨败命运的乔治·华盛顿发出上述感慨。

人们知道华盛顿是美国开国总统,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实际上还是美国的“情报之父”。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评述华盛顿的情报生涯时承认:“为获得有价值的情报,他在招募特工、建立间谍网的同时,还会严刑拷打拘捕的俘虏,甚至威逼利诱可疑的平民。这并不符合当时独立军制定的相关法规。但这些行动确实取得了重要的效果。”

在搜集情報方面,华盛顿不仅舍得投入,而且知道如何说谎。他还常常指导手下的特工:“在搜索秘密时要翻开每一块石头,不留下任何死角。”

华盛顿早年就是一名出色的间谍。1753年,21岁的他前往俄亥俄地区刺探法军情报。在尝试常规方法但效果不理想之后,他开始在法军中结交酒肉朋友。这一招果然奏效,在一番呼朋唤友、觥筹交错后,华盛顿得到了所有他想要的情报。

独立战争初期,独立军遭遇一连串的失利,这让华盛顿对情报工作更加重视。他立下雷打不动的规矩:即使资金短缺,也要挤出至少10%的经费来保证间谍活动的开销。就任大陆军总司令两周后,他批准的第一笔款项就用在情报搜集上——交给一名军官333美元,令其前往波士顿建立间谍网,监视英军的动向。

一年后,华盛顿又下令建立“诺尔顿游骑兵小队”,由130名士兵与20名军官组成,主要执行秘密的战场侦察任务,并将情报直接报告给华盛顿——这被视为美国陆军最早的军事情报单位。时至今日,美国陆军情报部门的徽章上还标有“1776”的字样,这是诺尔顿小队建立的年份。

令华盛顿感到遗憾的是,诺尔顿小队的成绩并不理想,首次派出特工执行渗透侦察任务,便被英军察觉,执行任务的特工也被抓住后当众处决。

与诺尔顿小队相比,华盛顿更主要的情报来源是建立在纽约、费城等地的间谍网。一份日期为1778年6月18日的官方开支记录显示,华盛顿曾向费城地区的间谍网支付617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惊人的巨款。

在众多间谍网中,最受华盛顿青睐的当数纽约的“卡尔珀”情报网。其20余名间谍使用密码、化名、密写术、“死邮箱”等专业手段,24小时不间断地向华盛顿报告纽约城内英军的一举一动。1780年7月,“卡尔珀”情报网内一位化名“女士”的间谍传来情报,称英军将派军出海,攻击刚刚渡海上岸、准备向华盛顿施以援手的法军。

华盛顿接到报告后,立即编造了一份攻打纽约的作战计划,一名当地农民“碰巧”在路边“捡”到这份计划并交给英军。与此同时,华盛顿调动部队向纽约进发,进一步造成攻击假象。这招果然骗到了英军指挥官,刚出海的英军被紧急召回,立足未稳的法军躲过一劫,对日后的战局造成了重要影响。

总统秘密服务基金

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詹姆斯·麦迪逊,不仅从华盛顿手里继承了国家权力,也继承了对秘密情报的重视。

在一些史学家的评价中,“麦迪逊对美国宪法的每一个字都言听计从”。也有史学家指出,他对宪法中“行政首脑拥有不受限制地实施秘密行动的权力”一章执行得一丝不苟。在他看来,偷看公民的信件(相当于今天的电子通信监听)算不上什么大事,因为这样做可能获得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情报。而事实上,当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保护公民通信隐私。麦迪逊将其国家元首的行政权力凌驾在了法律之上。

虽然麦迪逊主持起草了美国宪法历史上最重要的修正案——《权利法案》,但他本人最初对该法案曾提出过反对意见,认为法案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会将这个国家引入歧途”。

他在一份手稿中写道:“我从不认为宪法中没有《权利法案》是一种缺失,我也从不急于为宪法补充这一部分。实际上,我提出这份修正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人非常渴望它的出现和存在。”

麦迪逊曾在与汉密尔顿合著的《联邦党人文集》中称:“总统的保密权和派遣权是外交和军事政策成功的关键,为谨慎起见,有必要独立处置情报事务。”

1790年,当时还是国会议员的麦迪逊为了让总统能“独立处置情报事务”而不受外界干扰,发起创办了“总统秘密服务基金”。该基金的开支细节不受国会监管,总统可以自由使用这笔钱,开展各种“敏感的秘密活动”。而当时的法律规定,总统的任何一项公共支出,都必须向国会备案,并在必要时解释其用途。从这个角度看,“总统秘密服务基金”其实就是帮政府绕开法律监管,批准一些“见不得光”的财政支出。

据称1805年担任国务卿期间,麦迪逊曾私下动用“总统秘密服务基金”,供一名外国使节娱乐,理由是“尽量让大使在美国玩得高兴”,以便从他嘴里套出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另一条可信的“总统秘密服务基金”动用案发生在1812年,当时麦迪逊总统授权支出5万美元(这几乎是“总统秘密服务基金”的全部款项),以购买新英格兰地区联邦制拥护者与英国人之间的往来信件,这些信件掌握在一名英国间谍手中,据称包含大量“叛国信息”。

有历史学家指出,麦迪逊和国务卿门罗将这些信件买到手后交给国会,并不是为了惩治叛徒,而是为了进一步激化美国针对英国的战争情绪,同时打压总统的政治对手。

“偷拆信件小贴士”

1929年3月,胡佛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史汀生被任命为国务卿。这位国务卿坚持“君子不拆他人信件”的原则,关闭了绰号“黑屋子”的密码破译机构,一时在国际上为美国树立起“正人君子”的形象。然而历史证明,史汀生的做法效果有限。在他之前,数位美国总统早就对拆看他人信件司空见惯。乔治·华盛顿甚至专门向部下传授“偷拆信件小贴士”:首先你得知道如何在不破坏封印的情况下打开信件,然后记录其中的内容,最后让这些信件照样邮寄出去。

在华盛顿的影响下,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弗兰克林、约翰·亚当斯等人,在独立战争期间都加入了一个秘密委员会,专门负责从拆开的信件中摘抄只言片语,来进行对敌宣传,以瓦解敌方的军心——没人认为这有什么错。杰斐逊在1807年的一封信中写道:“作为一名优秀军官,就应该做好一切准备,(为获取有用且必要的情报)不惜突破法律的严格限制。”

密谋绑架英国王子

从杰斐逊写下《独立宣言》到麦迪逊离开白宫的41年间,美国的总统们为获得情报发起过各种各样的秘密行动,其中不乏踩踏法律底线的行动。

1780年,独立战争进行到紧要关头,华盛顿得知英王乔治三世的儿子随战舰“圣文森特角”号在纽约一带作战,遂下令对其进行秘密绑架,并称“可以使用任何方式完成这一任务”。但这项计划最终没有实现,因为英军为王子加强了保卫。事实上,独立军的这项计划违反当时的相关国际法案,而且该计划还涉及对一些英方非战争人员的攻击和暗杀行动。

其后,一些美国总统为得到有价值的情报,曾试图贿赂外国领导人、逼迫记者与公司雇员“为国家服务”等。亚伯拉罕·林肯更是为国家安全局的电信窃听找到了借口:电信公司完全归联邦政府所有,政府可以令其拦截美国公民的个人通信。

上述出格的情报搜集手段,都建立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上:保卫美国的民主与自由。情报权力的独断意味着对民众权利的背弃,这一点始终未能从美国的政治血液中消失。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麦迪逊信件华盛顿
公木致丁国成、木斧信件
华盛顿找马
落叶
My Vacation
大人们就爱操之过急
华盛顿智斗盗马贼
麦迪逊广场花园
大人们就爱操之过急
大人们未免都爱操之过急
有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