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派紫砂考

2018-12-24 09:58胡马桥
检察风云 2018年23期
关键词:制壶名家宜兴

胡马桥

北宋朝起,茶器具等品类开始运用紫砂泥制作,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第一批紫砂壶艺大师,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至清康熙年间,博学多才的陈鸣远备受注目。嘉庆和道光年间,以陈曼生、杨彭年为领军,又开创了一个光辉的壶艺时代。相继者亦有朱石梅、黄玉麟等名家。后太平军与清军对峙宜兴,一时间陶都成了战场,遂使壶坊萧条、窑场湮灭。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上海在金融、商业、贸易、工业、建筑等方面的发展,它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有“东方巴黎”之称。与此同时,海派书画收藏等也相应提升和兴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艺术大背景下,上海对紫砂壶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名家名壶的收藏热升温,加之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一大批紫砂名家汇集上海,从而形成了紫砂壶艺术史上的第三个时代,民国时代的紫砂壶艺又集各家精进创作与仿古,在规模、范围、影响上远远超过明代万历年及清嘉庆至道光年这两次黄金时期。

然而,在所有的紫砂壶史上,却未有对海上紫砂壶艺的制作进行论述与评定,造成了一种研究的空白与发展的断层。

壶深四海

紫砂壶最初出于寺庙,是佛、儒、道相随。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紫砂高手是金沙寺僧。其后,供春在金沙寺中学壶,成一代大师。因此,曼生铭彭年制《笠荫壶》云:“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可见,壶是出于六根清净之地,佛讲悟,儒讲和,道讲静,壶均能包容,壶的内在之广深也。乾隆帝曾说“世间茶具紫为首”,因为用紫砂泡茶,发茶率可达九成,色、香、味俱佳。所谓喝茶也讲理念,茶寿代表一百零八;茶字的结构上是人在草木中,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我们知道制作紫砂的用泥,以宜兴紫砂为最。宜兴紫砂是稀有矿土,三亿五千万年前由火山爆发积淀而成,形成了独一无二“五色土”,无铅、无锡、无毒,对人体有益无害,也被叫作“富贵土”。插一个小情节,1990年,画家唐云的保姆在整理床铺时,一不小心将一把曼生壶摔在地上,从此人世间又少了一把大家名壶。想来,这大概就是人与壶的情缘了。

从清末民初开始,一批宜兴的紫砂壶艺高手名家从泥泞的乡间村头和古镇小城走出,来到“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其中涌现了一批紫砂壶艺大师,如陈光明、蒋彦亭、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汪寶根、程寿珍、冯桂林等,还有当时的学生辈,后成为制壶大师的顾景舟、蒋蓉、王石耕等。可以这样讲,这是一批现代制壶工艺上最优秀的精英,他们这种随前启后的制作传承,是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之工艺精神所在。

最早涉足海上的宜兴紫砂名家,应当是以陈光明(1859—1930)为筚路蓝缕者。陈光明壶艺卓越,技法精湛,尤精于配泥,高仿几可乱真。他的紫砂茗壶讲究格调,古茂雅致,被业界誉为“二陈”之一,即清初陈鸣远和清末陈光明。在辛亥年后,陈光明看准了上海发展的商机及市场需求,即来制作仿古壶器,并与下海庙、龙华庙、玉佛寺等多有交往。当时这些寺庙的僧人除喝茶需要紫砂器外,为了答谢香客的布施,也请陈制壶相赠。后来陈光明之女在上海成婚,便自此定居上海,以上海古董商之请托,开始从事仿制明清名家壶。

在海上的宜兴紫砂名家中,蒋彦亭,号志臣,亦名燕庭。此人无论在创作还是仿古制器上,成就都相当突出,因而影响后世壶艺深远。他尤擅长仿古名家壶,形神兼备、惟妙惟肖。20世纪20年代初,他应“铁画轩”老板戴国宝及吴德盛、吴江文等之邀,精制这些老字号所定之高档壶,并按收藏家之需,仿制明清壶中的经典壶,其中尤以清初大家陈鸣远之最。由于彦亭的仿古壶精细古雅,极受推崇。

以私家壶师身份活跃在海上紫砂界的裴石民(1892—1979),又名云庆、德铭。他自幼就从姐夫江左臣学陶艺,后到宜兴著名的利永陶器公司制作紫砂器,技艺精进,创仿皆能。当年,他应上海魔术大师莫悟奇之邀,成为其私家壶师。莫悟奇痴迷于紫砂陶艺,两人切磋设计,共推新品,在上海长住达十年之久,并与海派书画名家交往,如其石铭落款印即是篆刻家陈世来所刻。裴石民除了会制壶,他也尤为擅长修复古代紫砂名壶,故此对泥色、形制、造型皆具相当功力,曾为供春传世之作“树瘿壶”配盖,为圣思“桃盂”配托盘,被誉为“二美”,他亦获得了“陈鸣远第二”之称。

在清末民初的紫砂名家中,有一些大家尽管未在上海制陶,或仅是在上海短暂工作过,但他们的紫砂茗壶制作, 主要还是接受上海古董商或紫砂商的订制。

如论近代壶艺泰斗,代表人物当属顾景舟大师(1915—1996)。顾大师于20世纪30年代应古董商郎玉书之邀请,赴上海的“郎氏艺苑”专门仿历史紫砂名作,在此期间,遍观明清,广采博取,壶艺大进。

蒋蓉是花货制壶大师。花货是紫砂品类术语,意指制作的壶以花卉虫鱼等动植物为主题,或贴塑于壶身,或嵌于壶体之中的紫砂壶具,有的甚至可能以假乱真,如紫砂核桃、花生等仿生件,制作起来颇为考验壶师的手艺与审美。

蒋蓉11岁就随父母学艺,又跟伯父蒋彦亭学仿制古壶。在伯父的指导和历练下,颇得明清大家之神韵,在海上壶艺界的诸多男性壶艺师中脱颖而出,成为为数不多的女壶艺大师,与其家族传承与自身勤习的相辅相成,夯实了她制壶大师的功底。

其他杰出壶艺大师还有:学院派的吴云根(1892—1969),以“大生”壶驰名艺苑的范大生(1875—1942),被称为清末民初紫砂壶高手的朱可心(1909—1986)等等,毕为后世之制壶高手。

民国的紫砂商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经济繁荣和商贸兴盛,促成上海对紫砂壶的大批量需求。当时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茶馆,大都使用宜兴紫砂壶。

上海最早经营紫砂陶器的商号是“葛德和”,系宜兴葛冀云于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老北门民国路开设,在浦东设有很大的货仓,可见当年的规模。“葛德和”注重品牌效应,讲求质量,价格不二,在上海经营紫砂陶器颇有信誉。至民国初年(1912),该号凭借上海的影响力,产品已远销海内外。该商号在紫砂壶艺的历史铺垫下,生意是风生水起。此后还与日本客商合作,在日本名古屋市开设分号,经销紫砂器。由于日本茶道的盛行,紫砂器非常受欢迎。

另外,开设在上海城隍庙的“铁画轩”,是上海最著名的一家紫砂陶器商号,其创始人是戴国宝(1870-1927),号玉屏,别号玉道人。南京人,长居上海。他本身也是一位陶艺家和刻瓷高手。他以钢针錾刻于瓷器,故取名“铁画轩”。民国初年,由刻瓷转为刻宜兴砂陶,并专营紫砂。“铁画轩”紫砂除了供应国内客商及收藏家、古董商,还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使紫砂器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其次,上海较著名的紫砂商号还有“吴德盛”,该号原是宜兴丁蜀镇人吴汉文在民国初年开于宜兴县城之中。由于当时的紫砂热在上海兴起,民国十四年(1925),又在上海开设了“吴德盛”分号。此外,在民国初年宜兴蜀山设立的利永陶器公司,1920年改为“利就公司”,由前清秀才邵泳棠任经理,其子邵惠如任副经理,并在上海城隍庙内开了“利永陶器店”。在1926年于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和1930年的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利永”牌紫砂器多次获奖,从而该号和紫砂器皆声名远扬。

猜你喜欢
制壶名家宜兴
宜兴釉陶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