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壶考

2018-12-24 09:58
检察风云 2018年23期
关键词:壶底三友制壶

大亨掇只壶

清 邵大亨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这把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叫作“掇只壶”。文献记载中评价掇只壶价值连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摩,觉得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亨掇只壶,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

金蟾束柴三友壶

清 康熙朝 陈鸣远

所谓“束柴三友”,乃集松、竹、梅三干而成,亦称“岁寒三友”,意指寒冬腊月,独近自然之精神。壶身仿似松、竹、梅三树段束于一体,松段的松鳞、松针,梅段的干枝、花卉,以及竹段的竹节、竹叶,都刻画仔细,自然夹置,于繁复中见规整条理。壶把状若虬屈的松枝,壶流有如横生的梅枝,盖纽又巧塑成一段竹节,更为绝妙的是,在树干小洞中,还塑有一只小金蟾。全器浑若天成,成为绝妙名壶。壶底刻“陈鸣远”三字楷书款。陈鸣远出身紫砂世家,制陶得家传,其父陈子畦亦是制陶名手,鸣远后来更青出于蓝,其巧思、技法及名声皆远超其父。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在壶艺风格上,鸣远仍保留许多明代制壶手法,即如在壶底刻楷款。

元龙泉窑梅子青釉点褐彩执壶

喇叭口,长颈,颈中有一圈竹节。丰肩、腹向下收。浅圈足。竹节状弯流,扁带形曲柄。造型釉色一流,堪称国之器,可媲美北京故宫博物院、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同类藏品。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壶底三友制壶
益者三友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炉灶用热水壶节能改造研究
冬日争鸣——《三友百禽图》
为什么底部有孔的壶不漏水
关于诗界“三友”
品茶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