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之荥阳青台遗址发掘

2018-12-25 15:46
关键词:荥阳市荥阳考古

2018年3月29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和《华夏考古》编辑部举办的“2017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郑州市举行。本次评选共有11个发掘项目入围,经过各项目负责人报告和参加论坛专家推选,确定了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分别为:荥阳青台遗址发掘、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东北部5号基址发掘、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发掘、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发掘。

荥阳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北岸的一处岗地上。最早在1922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派人对区域展开正规田野调查时发现,1934年考古学家郭宝钧、陈云路等对青台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1951年夏初,夏鼐先生率领王仲殊、安志敏、石兴邦等来到青台遗址进行调查及发掘,并将成果发表在1951年第2卷第9期的《科学通报》上,提出青台遗址在史前遗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仰韶文化不可缺少的资料。后由郑州市博物馆与荥阳县(现荥阳市)文化馆于1981—1984年及1987年在此发掘,确立了青台遗址是一处大河村类型的仰韶中晚期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相当珍贵的文化遗物,尤其是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原地区考古发掘所见的最早丝织品。

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荥阳青台遗址发掘为探索中国最早的丝绸起源和早期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2015年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共同合作,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为主题的考古项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学术支撑。

经过大规模的系统勘探,青台遗址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由四重环壕围合,其中一、二、三环壕内为仰韶时期遗存,面积约31万平方米。2015年至2017年,结合勘探进行重点发掘,遗址聚落布局明晰,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作坊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体现了古人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及规划。其中居住区位于一环壕和二环壕的北部偏中地带,清理的房址有多种建造方式和建筑结构等,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中原地区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这为揭示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婚姻家庭形态、生产力水平等提供了多向思维方式。墓葬区位于一环壕外南部,较为普遍的使用了葬具,葬式也多疑似经过缠裹,对研究仰韶时期的葬俗、葬制有重大意义。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位于一环壕外侧东部,发现九个陶罐有序摆放,可能与北斗九星有关,斗柄指向北。九星罐东部有圆形黄色祭土台,西部有大、中、小三个瓮棺,葬具均为小口尖底瓶。九星罐南部则有一个圆形祭祀坑,内置一个四肢呈大字展开,腹部高起的非正常死亡骨架,并有一口倒置大缸。此外整个祭祀区周围有较多疑似地臼的遗存。

此次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揭示了文明因素在郑州地区仰韶晚期遗址中的孕育,进而为探索中国文明形成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成就,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与精神文化研究等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猜你喜欢
荥阳市荥阳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荥阳市教育局召开“创文”及校园周边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会
第七届全国少儿“手抄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考古”测一测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游走在“保守者”与“开明者”之间
——从荥阳公视角看《李娃传》
荥阳油坊古村落文化保护策略研究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