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探 索学校管理新态势

2018-12-26 10:16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学校长互联网+学校

“互联网+”教育新认知

主持人提示:当前,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跨界融合,推动了“学习的革命”,催生出诸如在线课程等教育新业态,这些都对教育治理变革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教育的治理变革,首先应该是对“互联网+”教育新形势和新特征的回应。

北京市密云区第二小学校长王长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何为内生?就是将互联网的本质特性植入教育的基因中,进行打破和重构,升华为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新形态。可以说“互联网+”教育是将互联网从工具属性转化成思维方式,是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是,“互联网+”教育必须守住教育的底线,明确教育的绝对主体地位,优化和重构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校长叶勇:“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加上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群体的文化水平与科技运用能力持续提升,都具备一定的参与能力,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引入互聯网也是顺理成章。

福建省厦门市江头中心小学校长陈鸿芬: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的传播特点,所以学校管理中引入互联网可以实现学校管理的全程化、精致化和便捷化,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让大家以前所未有的视野去开创未来。“互联网+”正在迎面走来,它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改变着传统教育的面貌。学校教育处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只有不断更新智慧内存,依托互联网广袤的资源,努力探寻传统教育新的增长点,方能在这场教育风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执行校长李顺林:技术是进步的第一要素。现在我们讨论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数字信息技术。这种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教学。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运用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常把技术仅仅当作外在工具。借用现在时兴的话,我觉得可以用“整合”一词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应该发挥的作用。一般意义上,教学中所要运用的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通常的课堂教学中,就是将这种知识进行整合。

“互联网+”呼唤学校管理升级

主持人提示:当“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世界与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广大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回应互联网与新技术所释放的教育变革力,引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管理方式的优化,自然成为备受关注和亟待研讨的问题。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一小学校长马玲: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方式的改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优化学校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改革教学方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逸夫小学校长李月葵:2015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掀起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联合的热潮,代表着各种传统产业未来新的发展形态。在此背景下,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联网上的学校管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我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互联网+”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翼,推动学校管理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管理,只要科学运用,进行有效管理,以低耗高效、便捷易行为标准,就能向着学校管理精致化目标不断迈进。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师昌绪学校校长高薇:在2016年的达沃斯论坛上,世界各国经济学家达成共识:在数字与生物产业、物理学等融合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智能、数据将改变人类的生活。这势必也会影响教育的现有格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基本形态,如果我们的学校和教师还是用过去的经验教今天的学生,那么肯定会被时代抛弃。我们现在熟知的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式,都是教育所做出的应有的积极应对。学校面对信息时代,能够而且必须融进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中,让教育为这个时代服务,让先进的技术为教育助力。

广东省台山市任远中学副校长陈泽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的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利用“互联网+”教育对学校进行更好地管理,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为了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利用互联网促进管理工作更加完善。我们用健康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吸引学生,让互联网和谐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他们成长和学习上的好伙伴。利用“互联网+”教育手段来进行学校班级、教学等管理,实现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管理要顺势而为

主持人提示:“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不只是简便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也不是简单地运用互联网技术+传统的学校管理,而是通过“互联网+”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进行深度融合,建构校本的信息化管理。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一小学校长马玲: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电脑互联、手机智能,已经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实现沟通、办公、消费、娱乐等多种功能。在这样的互联网时代,学校不可能隔绝教师与网络、学生与网络的关联,要利用互联网,发挥其科学高效的便捷方式,“以人为本”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方法、节约管理成本。尤其是互联网资源非常丰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便捷,有利于沟通、学习和资源共享;但如果过分依赖已有的资源,则会降低自身的创造性。因此,学校要发挥好互联网大量共享资源的效用,为我所用,进而激发自身更大的创造性。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师昌绪学校校长高薇:互联网技术对优化学校管理方式的作用,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数字化为学校管理助力。建设数字化办公平台,让教师办公、考勤、量化、绩效、后勤等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学校工作公开、透明、及时、快捷。以后我们要建成全方位、立体化学校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校园网络建设数字化办公平台,把整个学校的事务以流程的形式通过终端得到落实;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办公平台,落实学校公物管理,会极大地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另外,不唯技术论,不搞“大跃进”,不盲目上项目,为了技术而技术,要依托学校实际,着眼学校现实,逐步提高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信息技术化程度。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校长叶勇:我们经常看到互联网技术中的全面即时的沟通平台、可靠安全的保障平台、身临其境的物联平台,这些对学校管理多个层面都有展现,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的强化,会越来越扩张。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当牢牢抓住机遇,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改进管理模式。比如,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校一贯重视学生阅读。近年来,我校努力打造“香溪悦读快乐阅读”的阅读工程,引进了“朗读亭”,配备了专用的电容话筒、录音设备,并与互联网链接,在教学楼西安装了“悦读亭”。学生读书时有了一些感悟,或者想要朗诵一段美文,都可以走进“悦读亭”,在教师的指导下打开设备、戴上耳机、对着话筒,做一回快乐小主播。

与此同时,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设了“香溪悅读”专栏,把朗诵的优秀美文集中推送,目前已推出20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另外,学校还将“香溪悦读”专栏与校园广播进行对接,每周五中午,全校同学都可聆听到小主播优美动听的声音,“悦读”佳音通过校园广播在教室里回荡,更会通过微信推送,萦绕在家长的耳畔……互联网+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还将进一步优化栏目,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争取把这个品牌项目做得越来越好。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主持人提示:就目前学校的管理来看,很多学校在管理上对“互联网+”的利用只是浮于表面,仅将学校的管理项目和活动结果在网站上呈现,并没有真正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进行创新。对此,要有清醒的认知,要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福建省厦门市江头中心小学校长陈鸿芬:一方面,要避免管理简单化,实现管理便捷化,避免过于简单、粗暴,坚持“科学的理念,恰当的方法”这一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避免管理自我化,实现管理精致化,坚持多样化、个性化和精致化的管理。另外,还要避免管理无效化,实现管理需求化。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培训时要从每个教师的学习需求、学习要求和学习成效等方面进行系统架构。

湖北省公安县实验小学校长危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借用叶老的这句话,我认为“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农业”,不是“工业”;“互联网+”教育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互联网+”教育的用途不是“用”,而是“创”;否则,就会陷入过度技术化的泥潭。如果没有统一的前瞻规划,就会出现“建成就落后”和“推倒重来”的现象。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统筹推进,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网络、教育、大数据、管理四大平台,为“和乐”校园文化建设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现了教育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广东省台山市任远中学副校长陈泽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管理而言,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让互联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洪水猛兽,让互联网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加强上网道德规范教育,让学生明白虚拟社会中也应当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上网的教育,避免网络负面影响的正确措施不是简单的禁止,而应该是进一步的推动。另外,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如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从而将网络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执行校长李顺林: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就是要在学科内容、教学法与现代信息技术三者实现有效整合。过去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三者的整合,比如纸、笔、黑板、投影等。经过近代教育的几百年的发展,任职教师已经比较熟悉的在课堂上运用这些技术手段。现在计算机、多媒体影音设备、博客、互联网,互动白板等技术大量进入到日常教学当中,这大大增加了教师所面临问题类型的复杂性。而且,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速度惊人、持续性不够长,虚拟环境对现实社会的规则会有一个修正。这些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内容、教学法的整合还处在一个探索和试验阶段。对于教师会形成巨大的挑战。

猜你喜欢
小学校长互联网+学校
小学校长4年与学生击掌16万次
优化小学校长德育工作的方式研究
乡镇小学校长管理策略浅析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