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瑞芬太尼、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2018-12-27 06:18赵永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22期
关键词:苏醒丙泊酚插管

赵永军

近些年随着手术水平的进步、人们对手术切口美观的要求,微创治疗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中腹腔镜手术是微创代表术式,其优势不仅在手术入路、切口方面改变,还在内环境、炎症反应等方面均有体现[1-2]。麻醉是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麻醉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基础,不同手术临床麻醉要求不同,对于腹腔镜手术,尤其是短时手术临床麻醉要求较高,不仅要麻醉平稳、用药后起效快,同时术后要苏醒快[3-4]。目前仍未有一种药物能达到这些要求,因此临床在麻醉用药时会选择联合用药,但如何有采用效药物进行麻醉仍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5]。本文观察2016年9月—2017年11月的103例患者分别以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通过分析患者麻醉效果,旨在为今后短时腹腔镜手术麻醉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9月—2017年11月入院行短时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符合腹腔镜手术指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手术时间90分钟以内,患者无言语、精神障碍,ASA分级1~2级,无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器质性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52例,年龄18~73岁,平均(47.6±10.8)岁,男28例、女24例;对照组51例,年龄19~74岁,平均(47.9±10.6)岁,男27例、女24例,两组或者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术前8小时禁水、12小时禁食,常规肌注0.5 mg阿托品、0.05 mg/kg咪唑安定,建立静脉通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入室后面罩吸氧5分钟,麻醉诱导用药维库溴铵、咪达唑仑、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规格:1 mg/支 批号:国药准字H20030197)、丙泊酚,剂量依次为0.1 mg/kg、0.06 mg/kg、1.8 μg/kg、1.8 mg/kg,静脉注射,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行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麻醉维持用药持续输注丙泊酚4.0~6.0 mg/(kg·h)、瑞芬太尼0.15~0.20 μg/(kg·min)。

对照组:术前准备与观察组相同,麻醉诱导以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规格:0.5 mg/10 ml 批号:国药准字H20003688)替换瑞芬太尼,用量为2.5 μg/kg,其他药物相同,麻醉维持芬太尼用药剂量为0.05~0.10 μg/(kg·min)。两组术中间断静脉推注维库溴铵2 mg,手术结束前5分钟停止用药。

1.3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0.0系统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R、MAP情况

插管后、气腹后观察组MAP、H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苏醒质量比较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拔管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镜下视野清晰、对脏器干扰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但临床发现受气腹建立影响,患者腹内压升高可引发应激反应,进而影响气道、呼吸,造成代谢、内分泌等一系列改变[6]。故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中需要足够麻醉深度,但对于短时腹腔镜手术由于手术时间较短,麻醉深度过高,可致术后苏醒延迟,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如何选择药物是目前研究重点[7]。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拔管用时短,P<0.05;插管后、气腹后观察组MAP、H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瑞芬太尼、丙泊酚联合用药能减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苏醒质量高。瑞芬太尼作为新型超短效药物,镇痛作用为舒芬太尼1.2倍,芬太尼10倍,此药用药1分钟即可达到血脑平衡,具有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短、半衰期短等特点。且此药主要通过降解组织、血液中的酯酶,不受肝肾功能影响,清除率高,长时间给药无蓄积,停药后可迅速苏醒,而芬太尼其作用时间较长,故药物体内清除时间延长,导致其存在延迟性呼吸抑制、苏醒时间长等问题[8-9]。

表1 HR、MAP情况 ( x- ±s)

表2 苏醒质量比较 ( x- ±s,min)

综上所述,短时腹腔镜手术选择瑞芬太尼、丙泊酚配合,麻醉效果好。

猜你喜欢
苏醒丙泊酚插管
植物人也能苏醒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绿野仙踪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