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监测在改善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质量的效果观察

2018-12-27 06:18张剑英张雪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22期
关键词:麻醉深度护理人员

张剑英 张雪华

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实施全身麻醉患者进行麻醉苏醒的场所,护理人员在PACU内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对麻醉后期的并发症发生进行预防,使患者的临床治疗更加安全、顺利[1]。而在麻醉恢复室护理中实施麻醉深度监测,能够使临床麻醉深度得到有效的控制,可有效防止麻醉过浅、过深情况的发生[2]。临床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能够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适时的了解、及时的调整,使麻醉深度保持在最为适合的范围之内,既能够使手术治疗更加顺利的进行,同时也会使患者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3-4]。本文选取了我院实施麻醉手术治疗患者,给予其麻醉深度监测护理,并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改善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外科2016年5月—2017年12月接收的146例实施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经电脑随机方式进行抽取分组,共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均73例。对照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33例,年龄32~57岁,平均(44.52±4.25)岁,手术类型:脑外科18例、胸外科24例、骨科21例、神经外科10例;研究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34例,年龄33~58岁,平均(45.51±4.23)岁,手术类型:脑外科19例、胸外科23例、骨科20例、神经外科11例。对比手术患者的基本资料信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监测,主要包括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的常规指标情况检测,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研究组实施麻醉深度监测,进行麻醉深度多参数监护仪连接,观察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待确定其稳定后进行静脉通道建立,实施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临床体征情况进行具体的观察监测,以此为基础对其吸入麻醉剂的体积、流速进行适当的调整。手术完成后,两组患者均进行麻醉恢复室转移,继续予以临床监测与护理。麻醉恢复室护理措施:(1)患者在进入麻醉恢复室后,护理人员应确保室内通风、空气流通顺畅,对室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2)护理期间,取仰卧位,让患者的头部向一侧偏,避免因呕吐导致误吸、气管堵塞、呼吸困难等情况发生。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进行及时、彻底的清理,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应及时予以吸氧治疗;(3)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切口、术后血压情况进行观察监测,适当进行血液补给,若血压下降严重,给予适量的升压药物进行治疗;(4)护理人员需在术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密切观察,必要时可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5)患者麻醉清醒后,护理人员应在6 h内对其禁食禁饮,以此来降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进行深呼吸指导,帮助患者更加顺畅的呼吸;(6)应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必要的心理辅导措施,避免因情绪激动而导致不良临床意外事件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麻醉手术患者的观留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仔细的临床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软件在行统计后予以两组数据整理,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观留时间、拔管时间与SAS评分对比 ( x- ±s)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患者的拔管时间、观留时间均要较对照组短,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8%,同对照组的16.44%相比,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外科手术中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能够使手术治疗更加顺利的完成,但是,该种麻醉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麻醉后苏醒、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相关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肌肉松弛程度、血压及心率等的情况对其麻醉深度进行判断,但由于患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很容易造成麻醉深度判断不准确,从而增加了在拔管后再次深度昏迷的可能性,对整体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所以临床上应对麻醉深度监测加以重视[5-7]。

麻醉深度监测指的是在对患者的脑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麻醉、镇静深度进行精准的判断,从而能够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术后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准确的指导,使患者的苏醒时间能够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临床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仪,能够对患者的麻醉深度、镇静深度情况进行准确的显示,能够使麻醉药物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从而使临床整体上的镇静质量、麻醉质量得到提高[8]。同时,实施麻醉深度监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躁动率、拔管时的应激反应,使其拔管舒适度提高,并且能够减少患者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使苏醒期的安全性得到增加。另外,科学有效的麻醉深度监测能够使患者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从而降低了麻醉药物的残留,能够使患者苏醒期并发症、意外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使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9-10]。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后实施常规、基础护理措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流通顺畅、实施温湿度调整,能够提高患者身体上的舒适度,体位护理的实施能够减少患者误吸、呼吸困难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能够使患者在体位上感到更加的舒适,术后切口情况观察可降低患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而疼痛护理、心理疏导的实施能够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疼痛感,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使总体上的护理质量得到提高[11-13]。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患者实施麻醉深度监测后,其拔管时间与观留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由此可说明,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应用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可使临床麻醉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麻醉手术患者实施麻醉深度监测,能够使麻醉恢复室的工作质量得到改善,缩短对患者的留观时间、拔管时间,并且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心理应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麻醉深度护理人员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浅谈影响外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