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测评工具在高校职业指导中的应用

2018-12-27 11:09戴坤吕梦醒
文教资料 2018年26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戴坤 吕梦醒

摘 要: 职业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是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的重要工具。职业测评工具的运用极大程度上加强了职业规划体建设,但仍然存在测评体系建设差异化、测评应用工具形式化、测评后期咨询业余化的问题。为提升大学职业规划的方向性及职业测评的有效性,高校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重视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构建多層次有效率的职业测评体系。

关键词: 职业测评 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与此同时,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却与2016届、2015届基本持平。在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但就业率却没有相应增长量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然而,社会上却出现了企业大量岗位空缺与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并存的现象。据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的主观期望难以符合企业客观的用工需求。因此,一方面大学生应努力培养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合理进行自我评价,有效规划生涯阶段。对于前者,学校和老师已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后者,部分高校还处在粗放式的教育管理当中。

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及实践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1],许多高校已从最初的单一的提供就业信息,演化出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方式,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政策咨询、社会实践、职业测评等。这其中,职业测评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

一、职业测评及其工具

职业测评是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统计学及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2],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某一个体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人格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性测评,从而对其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心理特征做出科学的评价。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制订适合的行动发展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人岗匹配。职业测评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和学校进行就业指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目前,国内常用的标准化职业测评工具包括职业兴趣测量、价值观测量、人格特征测量及专业技能测量四个方面。具体而言,职业兴趣测量主要是考察个人兴趣爱好与未来工作选择之间的匹配度测试,国内应用较多的是霍兰德兴趣量表、斯特朗兴趣量表;价值观测量是为了测量个体在择业选择中暗含的价值观偏好,主要包括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及舒伯及其同事开发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人格特征测量是帮助被测者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和与之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应用较多的是梅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6];专业技能测量是全面的考察被测者的综合素质,涵盖智力、言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判断力等,常用的是EUREKA技能问卷、戴忠恒教授修订的一般能力倾向测验[7]。

对于非标准化职业测评,是指在职业指导师的协助下,通过行为观察或自我陈述的方式来探究被测者的个体独特性与职业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分类卡、发展清单、访谈等方式[6]。与标准化测评相比,该测评方式更加注重个体,方式较为灵活。

二、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完善,网络职业测评逐渐取代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逐渐成为高校职业测评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就业指导网站建立了独立的关于职业咨询的模块。调查发现,各学校的网络职业测评系统基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使用较为成熟的量表,涵盖了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MBTI职业性格测试、卡特尔16PF量表等。另一部分是根据测评理论基础与专业职业咨询机构合作的方式,开发独立的测评软件,广泛使用的包括朗途职业规划测评、北森职业测评、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等。通过这些网络职业测评或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大学生可以充分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从而为接下来的生涯规划、择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目前职业测评在高校的开展情况,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测评体系建设的差异化。

针对全国100多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研发现,各高校对职业测评体系的建设存在巨大差异。全国综合性一流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职业测评体系建立较为完备,不仅设有专业的测评网站,还包括专业化的解读及个体化的咨询预约服务。与之相对,各省份高水平大学的职业测评体系发展相对不均衡,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较强省份的高校职业测评体系完善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及部分高职高专学校的职业测评体系建设与高水平大学出现较大差距。职业测评体系在高校已经推广和应用多年,发展建设的差异化已经开始显现,并且越加明显。说到底,职业测评体系建设的差距直接体现了各地区、各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建设的重视程度。

2.测评工具应用的形式化。

职业测评工具来源于西方,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各类高校纷纷围绕职业测评做了大量工作,据赵颂平在浙江及西安部分高校的调查发现,65.6%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参加第一次职业测评,4.1%的学生在大四才参加第一次职业测评。部分高校从大一新生刚入校就会针对新生开展职业测评,但测评过程随意化,多数为完成学校指标任务。部分学生测评在就业指导课作为随堂测试一带而过,或者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测试,导致学生对职业测评的认识度及可信度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测评工具应用的形式化。

3.测评后期咨询的业余化。

职业测评缺乏专业指导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之后会陷入这样的“怪圈”:测评之后,缺乏对测评结果的专业解读,部分学生束之高阁,部分学生对结果不置可否,导致职业测评在学生心中的有效度、信度进一步降低,在下一次面对职业测评的时候敷衍对待,再一次导致结果的偏差及错误,循环往复,职业测评工具边缘化。问题的根源是缺乏指导师的专业指导,通常一个老师面对数个班级的学生,难以照顾到个体。同时,高校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大部分是学工线教师,并在课程中担任了职业测评工作,部分教师缺乏甚至没有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经验的。专业指导师的缺乏直接影响职业测评工作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生涯指导课程的开展对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