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家摔倒了,孩子的反应是

2018-12-27 08:51Echo艾蔻
海外星云 2018年24期
关键词:家长妈妈孩子

Echo艾蔻

跟大家说一个真事儿,大家就当听个笑话儿吧。

我家小小,大家公认醒事早的孩子,我再三叮嘱过:如果家里人摔倒了,要记得询问原因,或者联系别的家人、打120什么的。

自以为教育的可以啦,于是随机测试了一把。

一个只有我和她两人在家的晚上,我装着不舒服蹲下:“小小,妈妈不舒服,快联系爸爸!”顺势倒下,“妈妈难受……”然后装着一动不动。

时间过去了很久,手都麻了。发现有人靠近我,就一会儿,听到她走了……

过了蛮久,脚步声来了:“妈妈……妈妈!”我继续不理,以为她要打爸爸电话了。并没有,她拉晃我的时候,镯子触地响了,顺势玩起我的鐲子来。我憋住不笑,继续装……

实在忍不住,咳嗽几声,睁开眼睛。戏精哭倒在我怀里:“妈妈!”

我虚弱地搂着她,装了40多分钟,真的好累。

不可避免地感冒了……测试失败!

你们先稳住别笑,我真的很严肃地反思这类事情。为什么培训再三,孩子遇到事情仍然会不按牌理出牌?

事后,我认真地问身边妈妈们:如果你摔倒了,孩子会怎样?

有妈妈说,可能会拿棍子敲我吧(这句话是迄今为止最安慰的话了,哈哈);也有说,他会扶我起来并且电话爸爸的;还有嘚瑟地说,我好怕他打120,还得花钱……

里面有另一个版本。

有一个妈妈在家里拖地板,地板太滑,被椅子绊了一跤,于是摔倒在地上,超级疼痛。儿子正在旁边写作业,只是看了妈妈一眼,一声也不吭,也没有要起身搀扶的意思,继续埋头写作业。

妈妈躺了一会儿,半晌才缓过劲儿,忍着痛爬了起来:“儿子,你知道妈妈摔疼了吗?为什么看到妈妈躺在地上,也不来扶我一把呢?”

孩子头也不抬,漠漠然回答妈妈:“知道呀,我每次摔跤的时候也跟你一样,很疼。但是,你从来都不会扶我……”

这个妈妈跟我说起的时候,眼里有光。

我拍拍她的肩,有种同命相连的哀伤,自己咳嗽又加重了……

回想起在大大、小小成长的过程中,我总是喜欢让孩子们自己去硬扛一些事情。

孩子嘛,总免不了磕磕碰碰,摔倒了,我会说:“宝贝,你最勇敢了,自己起来!”

去游泳,不敢下水,我说:“没事儿,妈妈会保护你。”有时候甚至会推她一把……以此来锻炼孩子坚强和自立的品格。

后来遇事了,孩子也淡淡然,反过来开始培养妈妈的坚强自立了。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故事。

孩子摔倒了,家长该如何应对?

仔细想想,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一种,溺爱。孩子是绝对的掌上明珠。照顾孩子时,自然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看到孩子摔一跤,连忙抱起来哄,好似孩子是个瓷娃娃。实际上,会让孩子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恐惧,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儿,于是以号啕大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

第二种,自己起来。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溺爱,会导致孩子的抗挫能力差、依赖性强,很难走出自力更生的第一步……于是反思过往父母的行为,担心这样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就采取上述教育方式:摔跤了?自己爬起来!孩子能做的事自己绝不管,孩子不能做的也让孩子不断尝试去做……如此去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

其实,孩子摔倒、遇到挫折,是很没安全感的。一方面来自这个小小的人儿,对未知环境的判断拿不准,觉得自己掌控不了这事儿,心中自然会有些沮丧;而另一方面,则来自家长的态度。

摔倒了,如果没人理,是将“父母带孩子去探索周围、获取安全感的过程”让孩子一个人独立承担了。

诚然,孩子也可以独立走过这一段,但是这过程很苦的。

小时候我又瘦又矮,有次被人打了,回家跟妈妈说:妈妈,谁谁谁打我!我妈直接回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当时特别无助,于是自己暗暗健身,有一次那男生又欺负我,我打赢他了……做梦!仍然打不过,就咬了人一口。被请家长,又一顿教育!至此养成我要强的性格。安全感?那都是自己给的。

我需要反思:自己就是一鲜活例子,却不自然地用我母亲对我的方式待她们,将这种苦让孩子自己去体悟和判断了,而这本该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和体验的啊。

当然,我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每个孩子的接受程度不一样。

至少对假摔失败的我和真摔没人理的妈妈而言,如此这般,心凉了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更何况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会看到旁边孩子摔倒后父母的应对,一对比,自然会对有些想法:也许认为爸爸妈妈缺少人情味,也许觉得和父母之间的处理方式就该如此。

更甚的父母,孩子摔倒后再责怪一两句,哇……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不安全感、挫败感大量袭来,孩子自然无助和茫然。以后看到家里人摔倒了,当然不懂得怎么办了。

话说回来,我闺蜜小时候也被人欺负过,幸运的是有个哥哥,某日她哥看见有人欺负她,冲过去拎着对方衣领:你再欺负我妹试试看?从此,闺蜜走路带风。

很久后我才懂得,那種“有后台”的感觉,其实就是:我不惹事,也不怕事。

怎么做好爸爸妈妈,从来不在两个极端,而在两极之间。

深以为然。

太过溺爱,也许导致孩子过于依赖家长,更多茫然;

太过独立,又可能导致孩子对家长漠然。“漠然”夸张吗?一点都不!即便孩子内心不这样,表现出来的至少让你悲凉许久。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听过一场教育学讲座,对一句话记忆犹新:所谓陪伴,是指一人一半。

孩子摔倒了,我需要做的是:伸出我的一只手,牵起他的另一只手;我用力拉你,你用力自己起来,这才是陪伴的真理。

综合以上,摔倒操作三步曲:

STEP1:共情

老生常谈的一点,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理解他的处境。这个事情没那么简单,我训练了好一阵子,感觉进度很慢。

跟他说:“我知道你很疼,我上次摔倒了也是……”

STEP2:直面感受

“宝贝,你怎么样啦?”

第一时间,检查一下孩子皮肤有没有受伤,哪个部位会疼……

STEP3:相信孩子or应急措施

如果伤情目测不严重,因为有第一、二步操作,可以给孩子胜任感,培养他坚强独立。这跟“自己爬起来”的冷酷不一样哦,我们是铺垫好“妈妈爱你、知道你疼”的前提的。

“虽然疼痛,虽然很难,我觉得你可以Cover住。”此外,和孩子做一些交流,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你可以如何自救……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很关心他的,也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如果比较严重,你的操作孩子自然会看在眼里:处理伤口或者紧急救护。

这样开启的应急培训是最有效的。

各国妈妈对孩子摔倒的反应,我蛮喜欢非洲妈妈的:妈妈一次次爬在地上、站起来,直到孩子看懂她的行为,暗示孩子自己掌握好方法爬起来。她们认为:孩子没有经验,需要大人手把手示范,让孩子有章可循是为最好的教育。

让娃“自生自灭”背后的良苦用心,他太小是不能体会的。自然,当你摔倒时,孩子也不可能做出一系列的寻求方案呀。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都说孩子是爸妈的一面镜子,这个天生的积极学习者,他走路、说话、为人处世的方式,都直接投射了爸妈的状貌,并通过实践,内化为自己的一系列行为。

假摔的我觉得受伤,那位真摔妈妈的痛可想而知。这种伤痛不仅来自身体,更来自心灵。

很多时候,我们讲得再多都没用,因为孩子看到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自然就会延续这种方式,绝不危言耸听,这种做法有很大可能传承到下下一代。

对了,假摔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小小中途亲了我一口,停了停看看反应,然后离开;后来又过来亲了一口,离开。

是以为亲了一口就会醒吗?

选书要慎重,读书要延伸讲解啊!(摘自东西儿童教育)(编辑/紫苏)

猜你喜欢
家长妈妈孩子
家长错了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