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福建会馆石雕装饰艺术研究

2018-12-28 02:01王梦蝶朱晓冬WangMengdieZhuXiaodo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石雕会馆纹样

王梦蝶 朱晓冬 Wang Mengdie & Zhu Xiaodong

(1.2.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烟台福建会馆坐落于山东省烟台市,又被称为天后行宫,会馆的形式在我国明清时期比较流行,体现出的则是一种特殊代表公共场所的建筑形式,而福建会馆则是由祖籍福建从事商人、船工、渔民等工作的群体集资共同修建的,其存在的目的则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聚会、宾客住宿、祭祀的场所。福建会馆属于工商会馆,为这些福建籍商人提供交流沟通,以福建商人的同乡情节为纽带,可以说,没有这种“文化”就没有福建会馆,福建会馆以集会拜神祈祷为主,所以在整体建筑布局上似宗祠庙宇,属庙宇的范围之内。

福建会馆建筑中的雕刻装饰艺术更多的展现商人阶层的文化特征与精神追求,由此可体现出当时商人群体对吉祥安康的追求、对世俗现实的认同、对生者行为的教化等,都是以建筑装饰构件的形式添加在福建会馆的整体上。对于当时工匠门的精雕技艺,细琢装饰的工法,都呈现出丰富精彩的题材内容,使得观赏者对其驻足赞叹[1]。福建会馆的建筑构件较普通住宅的建筑构件在雕饰方面较为精细,主要是为了展示出商人们的经济实力,便于后期的贸易往来。因此会馆建筑在雕饰构件方面往往为了寻求多变性,使得题材比较新颖,装饰方面的丰富性与精雕性更强,而其中石雕装饰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组成部分,从艺术方面去发现其特有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石雕装饰构件在体量方面为福建会馆增加了体积感,在整体方面增加了装饰性,使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意义和地方特性。

1 石雕装饰的动物雕刻题材

福建会馆石雕装饰艺术中,其常用的图案雕刻多取材与动物题材的方向,动物题材主要包括龙、狮子、虎等,较其它会馆建筑不同的是其涵盖众多的海洋动物题材,主要是由于福建会馆坐南朝北的方位设计,会馆面朝大海,作为海上航运事业的祈福议事场所,其根植的建筑理念决定了在雕刻内容方面注入海洋生物的题材。

由于寓意深刻,会馆石雕装饰使用较多动物纹样造型多取材于百姓的民间生活、神话描述、传闻兽禽等,多以石材进行加工雕刻。福建会馆石雕中的动物纹样表现丰富,占建筑雕刻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包含了狮子纹、龙纹样、海洋动物纹样等(图1)。狮子纹样:狮子在民间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所以将狮子的形象放置于山门两侧,具有似于山门守护的作用;狮子的形象背靠着山门,下面是基座,在整体建筑上的影响下具有鲜明的立体感觉;石雕狮子造型纹样,狮子头部呈圆形造型,其身体圆润,整体呈长方形形态,整体造型严格遵循着方圆互寓的造型规律;其造型前腿在正前方呈站立状,后腿靠山门和基座呈现半蹲状态,两腿镂空站立;整体方形与圆形的结合,狮子头部的重点刻画,都展现出其形态雕刻较注重整体形态的重点塑造[2]。龙纹样:龙纹形态造型位于山门屋面的两根梁柱位置,整体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木质材料,下半部分为石质材料,分别为柱础和柱身,石质柱身部分将龙纹纹饰精雕表现的淋漓尽致,通体围绕柱身雕刻成缠绕状龙形,龙的尾部在上端,头部在下端,整体呈S形盘绕在石柱上面,形态呈现出昂首仰望神态,雕刻工匠将其形态表现出咆哮鸣叫,龙的前爪入水,后爪入云,将其巨龙入滔海、飞天入祥云的神态刻画的极为出神;海洋动物纹样:会馆中有部分海洋动物纹样雕刻与山门石柱柱础或东西山墙内侧位置,柱础石石鼓周身雕刻有鱼纹、乌龟纹、螃蟹纹、虾纹等海洋动物纹样,整体形态逼真,造型丰富多样,展现出其工匠的高超技艺。

福建会馆石雕装饰艺术中较多的动物装饰题材,大都体现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寓意。福建会馆从属于民间庙宇建筑,在清朝时期对于龙的形象往往代表的是皇家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在皇家建筑龙的形象使用较为频繁,而对于皇家之外的建筑师不允许运用龙这一形象进行装饰[3]。妈祖民间文化是福建会馆的文化支撑,不属于任何的宗教,与此同时也不受管理制度的约束,那就意味着在会馆雕刻形式方面可以更加自由活泼灵活。再者,对于粤闽台一带古属百越,以蛇为图腾,龙题材图案的选择在百姓中最为常见,雕之此处,也是情理使然。除此之外,在福建会馆石雕装饰中除龙题材外还有狮子、虎等题材的作品。狮子题材在民间建筑装饰构赋予权威于富贵的象征,主要是由于狮子在其动物中的地位于威望,通常被用于建筑物镇宅驱邪的作用;因此在福建会馆中,这些具有代表性吉祥寓意的动物装饰题材更多的运用于会馆的雕饰中。

图1 动物纹样造型

图2 植物纹样造型

图3 故事和人物装饰题材

2 石雕装饰的植物雕刻题材

福建会馆中石雕纹样造型的题材多样,内容也颇为广泛,其中也涵盖了植物纹样,这些纹样多雕刻在山门两侧、石柱、柱础石、山墙和台基之上等,最具特色的是雕刻纹样造型与设计方面颇具匠心。

福建会馆石雕装饰中,植物纹样包括牡丹纹、荷花纹、佛手纹、石榴纹等,赋予其富贵、清白、福寿、多子等吉祥寓意(图2)。其中在柱础石鼓上面有一组荷花鹭鸶纹样图案的作品,构图饱满、结构匀称。会馆建筑的工匠们采用写实艺术手法,精细写意的刻画了荷花造型,图案正中间偏上位置雕刻一朵盛开的荷花纹饰,在其左侧雕刻有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其右侧则是一只侧歪脑袋的莲蓬造型,整副图案中荷花、荷茎、荷叶、莲蓬等都交织错落,荷花花瓣上纹理与荷叶上的脉络清晰可辨,工匠刻画造型极为细腻生动,在其荷花造型下方则雕有水纹,两只鹭鸶左右相对立于水中,似在寻觅食物,整副动植物纹样形态,造型稳重准确,神态生动自然,构图协调饱满,意境深邃幽远,使得人们能够使欣赏者感受到雕刻纹饰的自然之美。植物题材作为一种装饰手段,除它的装饰功能外,还负担着以谐音和比喻等手法表现传承文化的目的。会馆中的植物石雕题材也包含了牡丹、松竹、兰梅、荷花等,在装饰效果极强的情况下,植物题材中较多出现的当属国色天香的牡丹和艳而不媚的菊花及亭亭玉立的莲花,其中牡丹连枝象征富贵连绵;莲荷清纯高贵隐喻佛教和重生;菊花象征坚强意志;“岁寒三友”中的松、竹、梅,多用于人品行高尚的道德进行寓意,缠枝象征绵延发展,喜上眉梢的喜鹊与梅花图案更是乐闻悦见[4]。除植物题材中花卉类和枝叶类之外,还有果实类的题材雕饰作品,它们同样是运用了图案的谐音进行表现,如柿子如意题材代表了事事如意;佛手题材寓意多福;桃子题材寓意多寿;石榴题材寓意多子;苹果题材寓意多平安等。

会馆石雕装饰中的植物题材多取材于百姓的生活,其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植物题材象征着农业文明,依据特定的寓意和功能分布在会馆建筑群各处。福建会馆建筑构件中每副石雕作品,都尽显其妙,栩栩如生,代表了众多建造者的愿景,更是其得意之作,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每块石雕上都写满吉祥之语,布满了他们的祈望。

3 石雕装饰的大众雕刻题材

烟台福建会馆中石雕装饰艺术风格独特,石雕装饰作为会馆建筑中主要的装饰艺术,福建会馆石雕装饰艺术除以上装饰题材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题材来源于我国历史传统或民间传说故事,通过雕刻的装饰手法将这些故事情节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来进行表现(图3)。如苏武牧羊、杨震却金、米芾拜石等,这些情节里面的情感,同时也反应出了晚清时期人们的审美与价值体现。

尤其是山门西墙雕刻的“舜耕历下”的典故,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深思,在雕刻画面中,整体构图完整,左侧山间层峦叠嶂,大象、鸟儿的辛苦劳作,舜挽起裤腿树荫休息神情动态,右侧尧正一板正经的听大臣汇报舜的感人孝道,正直品德,整幅画面足以让观者体会到孝义正气所在。在会馆山门位置东西内侧的墙上,两边各镶嵌有一幅青石浮雕题材,由于会馆建造方位特殊,东侧墙上雕刻着人物、麒麟和月亮,而西侧墙上则雕刻为人物、麒麟和冉冉升起的太阳,这种雕刻方式与传统雕刻手法不相符,太阳东升西落得自然规律,是人们共知的规律特征,而会馆的这两幅雕刻作品,将太阳放在西侧墙上,则是体现出建造工匠们的独特用意,由于福建会馆坐南朝北的建造特性,其客观的方位不可改变,所以其工匠们就在会馆雕刻装饰时进行独具匠心得设计方法,将两幅图案的东西方位进行颠倒,顺其自然其南北方位也进行的颠倒,变成了坐北朝南,从建筑要求来看,也就符合了古代传统对建筑的共性要求[5]。

人物纹样的雕刻位置多在福建会馆中山门处,其东西墙上青石雕刻内容体现最多,雕刻的人物动态感强,形象鲜明生动,运用简化、概括、夸张等造型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刻[6]。如“米芾拜石”雕刻,画面右侧是不可名状的奇石,左侧米芾与侍从,米芾人物造型生动形象,乌帽长袍宽大的衣服自然垂下,身体微躬,双目直视顽石,神色端庄,恭敬虔诚地对石拜揖,沉浸在赏石的喜悦之中,而身后的待从肃然起敬的表情,增添了画面静穆肃然的气氛,整幅画面的人物造型动感十足,而生动活泼,具有灵气着实表现出了赏石尊石的真情实感,画面中构图合理,人体比例恰当,衣服上的褶皱有条不紊,自然流畅,增强了质感,意韵充分。

4 石雕装饰艺术的技艺形式

福建会馆石材多来自泉州,通过海运将这些石材运到烟台进行建筑装饰,此种石材由于自身的比较坚硬,那么对于工匠来说雕刻的难度就有所增加,又因其本身不易风化更适合用于来雕饰图案。因此会馆石雕装饰的技艺形式主要包括浮雕、圆雕、透雕,浅线阴刻等,各种形式在整体会馆的石雕作品中灵活穿插运用,无形中提升了整个会馆石雕的艺术效果和品味,工艺间的综合运用更贴合了图案纹饰的立体效果[7]。

4.1 浮雕装饰形式

图4 浮雕装饰形式

图5 圆雕装饰形式

图6 圆雕装饰形式

福建会馆的山门墙体之上大部分采用浮雕装饰手法(图4)。柱础石部分采用高浮雕的雕刻手法,如其中的一幅龟的雕刻图案,画面中间雕刻的则是采用高浮雕雕刻的一组相对爬行的龟,整只向外凸起,背壳上面均有斑块状线雕花纹。对于雕刻图案的结构及空间塑造,高浮雕表现的纹饰较平面的石体高出一部分,形体表现的饱满且对于构思图案来说接近于实物,而不是刻意的去压缩变形,甚至是为了更好的去诠释图案而在部分位置采用圆雕的雕刻手法。在人物表现位置为使装饰能够吸引眼球使观赏者驻足不前,那么想要雕刻主体部分的空间深度及形体的凹凸有致,高浮雕的表现手法无疑是个好的选择。在会馆中除了有高浮雕的雕刻之外还会有浅浮雕的雕刻作品出现,多呈现于如石柱上面动物的毛发、山墙之上人物的神态、服饰以及山门左右两侧的角门同样是以浅浮雕的手法去装饰扁额和门框周边的细节部分的刻画。石雕匾额以阴文,两侧为对称式雕刻的植物,匾额的上方为浅浮雕雕刻的菊花纹样,花瓣的层叠排列,枝叶的穿插错落有致。石狮子狮尾部及颌须部分采用精细浅浮雕的雕刻手法,将狮子的毛发部分使用线条丝丝不乱的从根部到尖部进行雕琢,不难看出工匠的良苦用心才雕刻的如此精美,宛如经过精心的梳理卷烫一般。与高浮雕相比,浅浮雕所表现的图案因其表面的凹凸感不大所以平面感就较为强势一些,对纹样的塑造压缩较大,那么就更接近于我们对于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对于浮雕来说,两种雕刻方式的区别在于,高浮雕是通过对纹样立体感的塑造来体现雕刻主体的空间效果,而浅浮雕则不然,他是更多的通过平面元素里面的点线面之间的组合、透视及错位交叉来构思画面的和谐完整[8]。

4.2 圆雕装饰形式

圆雕又称为“立体雕塑”,是通过对石材三维立体整体雕塑,可以使观赏者能够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到雕件的立体形态,全方位的立体型态也正是圆雕的代表性的特征,所以此种雕刻手法多用于会馆石雕的局部和一些石雕小品(图5)。由于圆雕作品立体感较强,以静止的画面表现雕件内容的运动过程,所以,圆雕对工匠及施艺材料的要求比较严厉才能赋予作品逼真、生动、传神的特点[9]。如会馆的一对石狮圆雕,狮子的头部微转仰头张口,四肢粗壮,脖子上挂着铃铛,鬃毛似螺壳螺旋的状态规律的排列在颈部进行修饰,腿部则是自然屈膝舒展自如,整个石狮的神态动作都表现的活灵活现,这其中也正是包含了圆雕对于小部分细致入微的刻画,对于所选题材内容的完美呈现。

4.3 透雕装饰形式

透雕的雕刻手法针对雕刻纹样是否正背两面可以观看,分为“一面做”、“两面做”的两种形式(图6)。一面做只是在面向外展示的一面进行雕花装饰,背面部分则不雕;两面做即正背两面进行雕刻;无论是哪种方式的透雕手法,都是以突出表现图案花纹为实,花纹之外的底的部分凿空为虚,更好的突出纹饰的雕刻手法。与浮雕相比,透雕作品更能够活灵活现美感十足,装饰性、立体感更强[10]。透雕的方式是对于浮雕技法的进一步发展,是将浮雕作品中纹样的底全部掏空,纹样突出,细致刻画纹样的实体,形成虚实对比则更能够体现了透雕的特点。

4.4 线刻装饰形式

福建会馆中雕刻作品的呈现中,无论是浮雕、圆雕还是透雕的应用,在其中都会有线刻的技法混合使用[11]。线刻,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最基本线的构成形式来雕刻装饰一幅画面,对于线形来说又是一种灵活变动的形式,可粗可细,可曲可直,所以线刻图案会呈现精致、细腻、形象、优雅的艺术效果。如会馆龙纹图案与石鼓侧面圆形雕刻,龙纹雕刻采用的就是阴线条的表现手法,将龙身部分和龙须部分使用简练的线条雕刻的惟妙惟肖,线条的精细把毛发表现的尤为精致,灵动,细致入微到龙身上的鳞片、触须活灵活现,线刻的装饰对作品起到点睛之笔,将其细节表现的飘逸流畅,在艺术性的表现上更为突出[12-13]。

5 结语

福建会馆的石雕装饰艺术可谓是丰富多彩,在整个的建筑群里面石雕装饰图案完全贴合建筑结构,拥有丰富的闽南艺术文化,对于每幅雕刻作品的装饰题材的选择,画面独特的创意构思,加之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其雕刻手法浮雕、圆雕、透雕及线雕的穿插结合运用,将其石雕独到的构成语言和虚实相生的意境表现的无与伦比,体现着独特的审美感和意匠美,福建会馆能荟萃如此精美的石雕作品,无疑再次证明了福建会馆石雕艺术对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装饰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石雕会馆纹样
一岩九饮会馆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镇远·两湖会馆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