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ha Hadid 在中国现代性建筑的评价与分析

2018-12-28 02:01张乘风LiNaZhangChengfe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11期
关键词:扎哈现代性建筑

李 娜 张乘风 Li Na & Zhang Chengfeng

(1.2.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现代性建筑源于欧洲基督教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属于哲学范畴。现代性建筑问题是当代中国建筑批评正在面对的问题,与中国建筑的现实与未来密切相关。现代性建筑不是现代主义,也不代表一种流派,它是基于传统文化上的前进,是指“成为现代”的一种本质。现代性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于建筑而言,现代性代表当下社会时代的概念,也是时代精神的表达,表现了理性、科学、技术以及进步。而现代性自身的冲突和矛盾不仅影响建筑实践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建筑学的理论与观点。

1 现代性建筑与中国现代性建筑

1.1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现代性是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存在一种线性的发展,代表永恒的变化、进步和不可逆转,是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意味着科学、道德、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性发展,具有多元性特征。现代性本质上趋向未来,构成了现代自身的开放性和发展的无限可能性[1]。现代性代表了物质和精神文明下的现代化,它涉及了时代精神、历史、民族性、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观念。现代性也可以被区分为重现代性和轻现代性——重现代性时代是领土征服、疆域拓展和征服太空的时代。轻现代性可延伸为流动现代性,是现代性对于自身从远处的注视,意味着后现代性。后现代性崇尚差异性和异质性,是对现代性的传承和发展,其是经过反思的现代性使现代性对自身的超越和反思更为全面和深入。

1.2 中国现代性建筑

中国当下的现代建筑在复杂的时空环境中演变并且不断进行发展,处于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中。建筑的现代性衍生了建筑的后现代性,同时后现代性也包括了现代性,两者没有清晰的界限,存在着一种连续性。建筑现代性的发展不代表传统文化的断裂,它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但中国的多数现代性建筑奉行拿来主义,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缺乏思考,忽略设计背后隐藏的深意,触摸不到文化思想的根源。而中国目前的建筑发展处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环境下,社会的物质与精神层面、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不断随之改变,所以在城市建筑的理解和突破传统认识方面,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2 扎哈在中国的建筑试验场

中国现代建筑一直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寻求发展,80年代以来,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推动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演变为中国现代化建筑的形成提供了大量建筑实验的机会。许多境外建筑师加入了中国现代化建筑的试验场,一批批优秀的建筑在中国诞生[2]。扎哈·哈迪德认为中国是“一张可供创新的神奇空白花布。”作为一个正在飞跃前进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的城市应当提倡建筑实验。但中国也是拥有悠长历史文化的国家,我们应当在发展建筑的创新性时,更加理性的批判性的进行建筑创新,一味地追求建筑的标新立异,不仅容易忽视建筑的本质,还会破坏城市的传统文化,使城市与城市之间丧失特色,趋于同质化。

2.1 广州歌剧院

建筑与自然界中的有机生命体相似,不再局限于由带有尖锐角度的几何线条以及无法连续的设计元素,它将具有更广阔的自由行来支配自身,边界被模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广州歌剧院在设计中,扎哈运用结构主义的设计手法,将外部形态与钢结构结合,重点凸显建筑的阳刚气息[3]。建筑与周围场景之间存在细微的起伏变化,柔化了城市的界与面,加大了与自然的联系和接触。歌剧院建筑外形与周围的高楼建筑对比之下差异明显,从穿流而过的珠江,到静寂的歌剧院,再到喧闹的高楼大厦,鲜明的层次下体现了和谐的整体布局(图1)[4]。

广州歌剧院设计概念来自珠江中的海珠石,立意表现为圆润双砾。屹立在珠江河畔的歌剧院,将城市的历史、景观、建筑、融合,展示了城市从过往到将来的发展进程。扎哈在深入理解广州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法展现“双砾”的设计概念,使建筑能够立足于城市的地域文化,从而体现城市的精神和内涵[5]。歌剧院并非是独立存在,它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其主体建筑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关联,嵌入到景观中。同时将外部环境渗透到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当中,以动态的方式与迷糊边界的手法在空间功能上形成交错联系,实现建筑形态上的交集和空间上的不断变换。扎哈的广州歌剧院从建筑里外空间到整个城市地区是城市意象的差异但也是相连续的片段,独特的联续与切割的方式,实现建筑和周围环境的交融共生[6]。

2.2 北京银河SOHO

图1 广州歌剧院内部空间局部

图2 北京银河SOHO建筑外观

图3 北京银河SOHO内部空间局部

图4 南京青奥中心建筑外观

图5 青奥会以中心建筑外观

中国建筑需要试验、需要思想、需要摒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适合中国现代建筑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扎哈所设计的建筑非常复杂多变、超乎寻常,但她一直都在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所以她总是将建筑与景观的形式共同考虑(图2、图3)。北京银河SOHO项目是一个商业办公一体化的综合项目,建筑在设计上不仅打造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在毗连的城市区域形成了地标性的景观环境。银河SOHO在外部体形的设计上借鉴了中国南方梯田的形态,建筑立面的白色铝带和横向玻璃窗犹如梯田的多层等高线。沿续了扎哈一贯的设计语言,层层相叠的曲线从紧密过渡到稀疏,充满动态上的张力性。建筑在总体空间布局上采用了自由、灵活的非对称式布局,室内空间的形态延续了外部空间流动性的特点。北京银河SOHO在设计手法上采用模糊功能与形式边缘的方式,降低室内外边界的不确定性,实现建筑美与情趣的融合,为建筑体验者提供了桃源般的情感享受与戏剧性的感官体验。

2.3 南京青奥会议中心

建筑实验意味着建筑创新,伴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建筑上出现了新的施工工艺,打破传统施工对建筑造型、材料等方面的束缚。南京河西新城的建设是一条南京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天际线[7]。而扎哈设计的青奥中心就是这条新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的一个象征,其中会议中心是整个建筑轴线的终端,会议中心外形像太空帆船,室内似流动的云锦。会议中心的设计灵感为帆船,代表青年乘风破浪、扬帆起航。会议中心在建筑外观上的设计是一场水平面与线条的交响曲,是设计师超越现实的狂想曲。多变的曲线蜿蜒地向上延伸,在撼动建筑传统的同时迎接未来的时空(图4、图5)。

现代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发展,使扎哈得以在建筑形态上运用大面积的双曲面。流线型的空间弱化了钢结构的存在感,降低直线出现的概率,整个内部空间似流动的乐章,使人内仿若在洞穴内穿行。建筑的特点形成了室内设计的基础,室内是建筑的延续,是文化的融合与提炼。曲线与菱形是建筑空间的经典符号,也是室内设计的核心元素,作为一个连续的元素,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将所有的室内空间联系起来,同时作为整个设计中最具有装饰性的元素与空间中的不同材料和造型取得平衡。青奥会议中心扎根于中国南京的历史文化,南京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断面被扎哈统一到建筑与室内中,与建筑中不同活动和氛围紧密联系起来。尽管如此,青奥会议中心在设计风格上太过于国际化,从城市整体上来看,独立于整个城市文化。因此建筑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和地域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是必需的。

3 全球化问题下的中国现代性建筑

3.1 边缘化的中国建筑

中国的现代性具有中国现代社会和传统历史的特征,出于对理性的追求,也有对传统秩序和观念的颠覆以及文化道德秩序与社会秩序的解体,在中国建筑领域隐藏着极大地危机:注重纪念型的表现和奇特的效果却忽视文化环境,导致优秀建筑的比例与建筑总量成反比,处于国际建筑界的边缘地带。在全球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向高处延伸,城市空间丧失个性,城市的社会历史环境、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被忽视。设计师以地标性作为设计目标,忽视城市文化与旧建筑的重要性,缺乏整体设计意识的思想。非本土设计师虽然能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但其建筑思想与物质文本不能融入到中国建筑之中,他们缺乏对中国城市文脉和历史文化,抽象地规划历史城市,摧毁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一位适合的建筑设计师需要做符合环境且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才能保证建筑的成功。

文化具有差异性,所以全球化不能代替地域化[8]。将中国视作白纸,随意勾画设计蓝图,只会导致城市的历史街区与建筑加速消失。成功的建筑必然在城市居民与文化的共同培育下才能形成,在中国历经沧桑岁月发展演变而来的城市文化下,建筑师需尊重城市人文、历史、传统等方方面面。经济的发展应当与城市文化的传承共同前进,将建筑作为增加资本的掠取对象,导致越来越多的相似建筑在不同的城市出现。城市的多方面特征并不能阻碍其发展,它是建筑背后隐藏的底蕴,具有极其强大的魅力[9]。

3.2 中国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路线建筑

目前中国现代性建筑基本遵循着两条发展路线。其一是迎合社会当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关注效率与最优化生产,主张功能主义,城市对应建筑产生的影响,将建筑还原成一个巨大尺度的工业设计[10-11]。另一条路线则是有意识的反对这种生产和消费方式,在设计范围有限的领域内,建立合理开放且关于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鉴于中国20世纪以来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破坏以及大量传统建筑丧失的教训,保护建筑遗产的呼声日益增高,势在必行。城市需要创新发展,故产生了诸如新经济开发区、新科技产业区、新建筑等来追求城市时尚前卫的新形象。表面来看,创新与保护处于对立面,依据城市和谐发展的要求,创新与保护也可以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在建设城市现代化建筑实现协调与发展[12-13]。

4 结语

建筑的现代性已经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它的先锋性经过时间的演变,变得十分制度化,限制了建筑和社会的发展,陷入保守的境地。其具体表现为对形式和功能的统一,经济、技术、材料的绝对主义,反映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失败。成功的建筑应当唤起建筑区域内人们的情感需求,在空间功能上也要带给人们独特的空间体验感。建筑的后现代性出现的原因归因于现代建筑造成的危机,它批判现代建筑的保守和人性的缺失,批判其技术特征和规则的狭隘性以及模式化特征,主张异质化、地域化和多元化,是现代建筑自身的反思。

猜你喜欢
扎哈现代性建筑
BEEAH集团新总部
——扎哈事务所新作,可持续的漠中“沙丘”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浅空间的现代性
RE/Form地毯系列:扎哈·哈迪德建筑的缩影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结晶之美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从“女魔头”进化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