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2018-12-28 02:01ZhengJie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效果图技法教学模式

郑 捷 Zheng Jie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移动互联网的多媒体资源(超星学习通、尔雅网络平台、课立方)相结合,利用多媒体产品录制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点,梳理《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基本概述知识。以录制集中性强且简短精细的教学视频,引起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点,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吸引力。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学习计划,在互动多媒体设置不同类型的版块,便于学生自由取舍自己需要的知识版块,并设置定时在线答疑模块,尤其是对设计表现技法前期的透视的纠正极其有利,提高效果图表达中空间的整体绘制进度,有效地解决学生在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推送正确范例与错误范例的对比,及时纠正效果图绘制中的透视问题。

1 课程改革相关概念概述

1.1 移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移动互联网学习(M-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学习,或有效利用移动技术发生的学习,其特点为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4A)下进行的自由学习[1]。自1994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无线基础设备建设Wireless Andrew项目起,各种形式的移动学习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学生在课前预先观看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带着疑问与思考在课堂上进行解决,倒置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答疑。早期的翻转课堂来自迈阿密大学的副教授Lage、Treglia和Platt以《翻转课堂:一条创造包容性课堂之路》受到了广泛的影响,之后在阿拉帕霍高中和林地公园高中开始开展翻转课堂实验,至此翻转课堂被进一步推动为新教学模式的典范[2]。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翻装课堂教学两种概念相互结合,基于教学改革推广的超星学习通、尔雅网络平台、课立方等等用于网络学习的软件APP研究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4]。

1.2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概述

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专业技能、修养素质、创造意识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人才。《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是环境设计方向的学科的基础必修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论上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效果图与设计的相关知识,强化快速草图技能。

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改变以适应新型的教学背景。如何实施并开展多媒体交互式教育的方法,是环境设计专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环境设计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面对问题的逻辑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移动互联网络的翻装课堂引入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至关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适当的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思考并在课上结合实例解决疑问。课程教学中呈现出的实质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关键节点的解决,引导学生的思维开阔,使其能够更加地深入思考和理解知识。

1.3 《设计表现技法》课程

《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基础课兼必修课。以结构素描为先修课程,巩固学生的美术基础,将其从美术基础向设计基础的过度。而设计表现技法则是目让学生在理论上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解环境设计专业中设计意图的表达。主要攻克室内效果图(图1)与景观效果图(图2),应其涵盖较多与环境设计的相关的专业知识。首先,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化是课程先行的目的。其次,是强化快速绘制草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徒手表现空间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设计构思与表达能力。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明确徒手绘制效果图的基本规范,掌握 手绘效果图的表现方法,能够运用针管笔、钢笔、马克笔、彩铅等工具进行熟练绘制。

2 课程改革目标

图1 室内效果图

图2 景观效果图

图3 《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建设界面

图4 《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在线直播

借由移动互联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互动式的科技媒介对设计表现技法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手脑相结合的互动训练。以如何进一步实施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法为该研究的改革目标,加强课程中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加特色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个性化的学习、能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果、增强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反复的“自主学习”形成“答疑—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循环式的教学有别于“练评讲”的教学方法[5-8]。

在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上理论部分较弱化,主要是手绘技巧的应用和技巧熟练的程度为培养目标,因此该类型的课程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加上移动终端教学的新兴更加强化了课程实践改革的可行性[9]。整理分析前几届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结合不同研究对象的接受程度,课程教学涉及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与吸收程度不同,针对该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如下:

3.1 《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同类高校先进经验借鉴和对专业需求趋势的把握,融入移动互联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点,以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为案例。

3.1.1 基础考察

前期多数学生本身为艺术类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在课程的前期教学内容中会对学生透视能力、控线能力、造型能力进行一定的摸底考察,有便于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计划。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导入透视的分类:一点透视、两点透视(成角透视)、三点透视。该部分内容是课程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应用到后期的练习中去。因此,前期学生的基础掌握情况要进行摸底考察。

3.1.2 课上示范

设计表现技法完成理论部分讲授后,课堂示范以学生围绕老师的形式,观察老师范画的过程,细致入微的讲解与实践就变成了示范的重点。墨色线条的练习、马克笔的上色、特效笔触的应用、效果图的整体表达都是设计表现技法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首先,墨色线条的技法需要大量的课后练习,增加作业量能强化绘图的手感;其次,马克笔工具使用要领是用笔的速度、角度、轻重,利索的笔触保持画面的整洁干净,有利于画面单体的塑造;再则,画面的塑造与整体上色这些综合型的素养都是构成一张效果图表达的要素。因此,细心聆听课堂示范成为掌握学习该课程的核心。

3.1.3 课后练习

一定量的课后练习是提升技能的必经途径,范画的临摹是常见的自学模式,技能课的学习只能通累积一定量的手稿,逐步提升进阶式的线稿临摹,基本模式是:基础线条——方块体的组合——单体的造型——整体效果图。

3.2 《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研究

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改革目标[10-12]。结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景观设计、室内家具与陈设等相关课程群为联系点,实施方案分以下四部分:3.2.1 课前的导入

设计表现技法的翻转课堂,先把课程相关的先导学习视频或资料共享于超星平台,让学生能带着疑问来开启课程的第一节。(图3《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建设界面)从高中过度到大学的课程中,高中多数为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为学习的主导方向,本科教学多为自发性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需要在基础课程中进行培养。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就体现在改变学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从专业教学起步培养学习的自觉性[13]。

3.2.2 课程的引入

设计表现技法的概述让学生明了课程的重要性,对课上使用的制图工具、制图方式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设计表现技法以透视学为课程基础,常规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理论下对不同类型的透视点以实例进行解析,学生没有具象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这部分内容通常一知半解。因此,在课堂上利用图钉绳索这类的工具实际操作,以图钉为透视消失点绳索为透视线,完成理论抽象教学向具象教学的过度。

3.2.3 课程内容的实施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终端平台——超星学习通APP,上传相关学习章节并邀请学生开设在线班级,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个击破。每个章节的课堂范画都是一步步进阶式的教学,录制课堂范画演示视频并上传超星学习通,学生课后可以反复回看,以便及时复习吸收课堂知识。(图4《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在线直播)

3.2.4 课后的在线答疑

本课程需要大量的课后自学练习作业,尤其是练习过程中遇到的效果图透视错误、上色过程中的用笔技法、色彩的冷暖如何进行对比还有单体的塑造手法等等。需要老师在线更正与答疑,设立在线答疑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移动互联网络的及时性在此就发挥地淋漓尽致。

4 结语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产生不同的学习效率,在《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在翻转课堂之后引入移动互联网络教学模式,课程实践的部分的比重大大增加,讲授与练习相互融合在课程实践中,针对性的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从实际案例中增加知识点,分享教学过程于公共平台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知识点。环境设计专业中新型的课程导向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通过及时反馈调整事宜的教学设计方案,循环式教学巩固学生专业素养和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效果图技法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苏楠作品
《客厅效果图》
效果图1
效果图2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