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班莫“频”

2018-12-28 10:44郑桂兰梁书新
师道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师生班级班主任

郑桂兰 梁书新

暑假快结束时,为提前筹划下学期教学工作,学校教务处印发了“新学期教师工作岗位申报单”,要求所有教师对自己新学期的任教年级、班主任意愿、兼职工作等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以便在下学期分班时协调安排。

“学校为什么每学年都要重新分班呢?”

“领导也不征求一下我们老师的意见!”

“真的不想再当班主任了,刚培养起的班集体又要解散了。”

…………

接到通知后,不少老师均愤愤不平。预料之中,这是学校每年暑期都要发生的一幕。自從学校调整了领导班子以后,为迅速提升教学成绩,展现教学管理水平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每学年重新分班,借此以新学期为契机对教师重新进行分层聘任和调整。学校的理由简单而直接:这是基于教师管理的需要,因为班级都是平行班级,同时兼顾了男女生的比例,这样让老师们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无论是班级教学成绩还是各种活动的考核对每一位老师都是公平的,如果一学期下来,哪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差了、考核低了,只能说明教师的教育教学存在问题。除此之外,这样无形中会助长全体教师的竞争意识,老师们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

对于学校“一学年一分班”的管理举措,老师们议论纷纷,很多班主任都表示学校的这一做法令他们很“受伤”,自己一学期养成的班风、纪律意识、培养的班干部,随着班级的解散都回到了班级管理的原点,尤其是刚建立起的师生感情最令老师们难以割舍,甚至有了不想再当班主任的想法。也有“胆大”的老师向学校反映“老师们的感受”,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希望老师们保留意见,无条件执行学校的决定”。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每位领导也有自己的管理理念,但在具体的做法、行动上必须有益于教师的合理工作、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校管理科学有序的展开。这种频繁分班的管理举措,早已不是个案,但绝对称不上科学、正确的做法,在利与弊的比较中,我认为其弊远远大于利。

首先,分班过频有违教育规律。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唯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教育具有针对性,发挥出最大效益。而现在的班级大都四五十个孩子,一位教师少则任教一个班,多的有几个班,要想了解所教的学生短则二三个月,长则需要一个学期,如果教师一学年一调换的话,就意味着刚熟悉了班里的学生,刚要步入教学管理的稳定、高效时期,就戛然而止,再去熟悉另外一批学生。让老师们不断地处于这种和学生的“熟悉、磨合”之中,作为有教育常识的人来说,这种做法是否“幼稚”?对于一位班主任而言,培养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绝不是“一挥而就”的。好的班风、班纪是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的;班干部队伍的培养也需要一个发现、锻炼、指导的过程;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转化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呵护、等待……

有资料显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合理的分班应该是五次,即小学一、四年级和初一、高一、高二各一次,其中高二分班是因为文理分科,否则也不需要。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生理心理的显著变化,“育人”比“教书”重要,更比“分数”重要,学校只有把班级完全“交给”老师,老师们才能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班级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在统筹计划安排中,防范各种问题于未然,帮助学生安然度过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任何行业都害怕瞎指挥、一刀切,教育更是如此,盲目行事,独断专行,势必会走向教育的反面。唯有尊重教育规律,把班级还给教师,班级才能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和色彩。

其次,分班过频无益于师生情感的培养。以前我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我们班是级部老师们公认的优秀班级,学生礼貌懂事、课堂纪律好、每次考试及活动都位居级部前列,就在学生升入毕业年级时,学校指派一位多年任教毕业班的吴姓政治老师代替了我,转而调整我去接手初一年级。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没出一个星期,吴老师便气冲冲地找学校告状:这个班级的学生太难管了,有同学自习课说话我批评几句,竟然当众顶撞我,不知道以前的班主任是怎么管的!学校领导进入班级对同学们进行批评教育,同学们也一脸委屈:吴老师只盯着我们的成绩,只会讲大道理,动不动就批评我们,还是让梁老师继续教我们吧……最终该班级的中考成绩大打折扣,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教师对于班级的管理,除了靠必要的智慧和艺术外,更要靠师生的情感,“亲其师,信其道”永远是教育的至理名言。一个优秀的班级通常师生的关系非常融洽,而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短期速成的,而是师生在一朝一夕的相处中“由相识到相知”的过程,这也是贯穿师生一生的深厚情谊,是为师者最为宝贵的财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教学生的时间越长,师生的感情就越深,管理的难度就越小,效果却越好。所以,在对班级的管理中我们绝不可仅仅停留在“管”的层面上,而要走“情感路线”,当师生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就会产生巨大积极的力量,所有的教育问题便会变得简单,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的美好。李镇西老师在谈班级管理时曾说“师生要有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便是师生朝夕相处、日积月累的情感结果。我也认为,理想的班级应该像“家”一样,每天都发生着美丽的故事,每个人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

再次,分班过频会增加学生管理的难度。不久前,学校的一位初二女教师在检查学生周末作业时,发现一女生的作业没做,就批评了几句,没想到该同学昂起头冲女教师吼道:“我就不听你的,反正下学期你就不教我们了……”其场面令这位女教师大为尴尬。

以前也读到过一位同学分班后的日记:“现在我被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里,谁都不认识也不想认识,倒是课间午休时,以前的旧朋友会围在我身边,他们说我一个人太可怜了,要常来“探监”。现在分班已经快一个月了,我的眼泪也快流干,但在我的心里,以前班级的一切还是无法取代。”

这是发生在学生层面的两个案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分班的“副作用”之大,它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打击伤害,其中对一些有心理问题或单亲的孩子打击会更大,因为这些孩子适应新老师新同学已经很困难了,花了很长时间建立起的关系和感情一下子被拆得七零八落,的确令他们难以接受。对于这些“易受伤”的孩子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密切关注,及时辅导安抚,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当前,就学生管理而言,老师们普遍有一个体会:随着网络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问题在学生身上都处于“隐形状态”,等到我们发现,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对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能“观其言辨其行”,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不言而喻,分班过频会制约我们对孩子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左右着我们的教育结果,加重了我们的管理难度。

再换个角度,从教师层面来说,学校硬性分班,一则会让那些有责任心、一贯认真工作、敬业爱生的老师很“受伤”,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学校对师生情感的漠视。庆幸,伤感之后,这些老师还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二则也会成为部分老师“解放”自己的“理由”,尤其是当自己任教的班级成绩不理想或遇到难管理的学生时,就会不由自主产生“反正下学期就不教他们了,差就差吧,乱就乱吧,无所谓了”的想法。试想,这样的话,领导期望老师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局面能实现吗?最终的结果更可能如一些教师所说的,“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面积越来越大”“教师的力量越来越小”“教师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

再者,分班过频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显而易见,频繁分班的背后是教师的重新选聘和调整,学校的一贯做法是结合老师们的学期成绩和日常表现把教师划分成三个等次:第一等次为领导认可、教学成绩优异教师,这些教师就首聘去任教毕业年级;第三等次主要是教龄较短和成绩差一些的教师,这些教师就调整任教初一新生;剩余第二等次的教师,通常任教中间级部的班级和充当岗位替补角色。如此选聘机制会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所属的档次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变化,有些教师会被迫多年去带毕业班,有些教师也不得不常年坚守在初一、初二的课堂上,使教学无法形成有效的循环。就教师群体而言,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没有天壤之别,就看领导能不能给他们搭建展现自己精彩的舞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任教毕业班可以胜过有经验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有精力和热情,深受学生的喜爱;性格内向的教师可以带出一个优秀的班级体,因为他们善于动脑子、想办法,用智慧来管理班级;一个从未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往往更尽心竭力,因为他们珍惜这份信任……换言之,教毕业班的只教毕业班、教初一的总教初一,这样固然熟悉了教材、简单了备课,但学科知识体系如何形成?教学创新如何而来?长此以往,他们都会失去教学的新鲜感,在机械、乏味、千篇一律的工作中徒生职业的倦怠。

当前,多数学校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大循环教学机制,即教师的任教班级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结束。就教学而言,这种大循环的做法利于老师们知识体系的建立,当一个教师经历了一个大循环后,他对整个初中教材的认识把握更到位,重难点更清晰,更能实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合,从而提升教学实效;也利于干群关系的培养,带着领导的信任,老师们在工作中才会静心聚力,实现教学相长;更利用学科团队建设,大循环的机制使各级部在学科师资配备上更加均衡,既有名师骨干又有教学新秀,既有经验又有热情,这样更易于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利于教学改革和创新。

众所周知,学校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唯有学校充分信任教师,积极为老师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不是竞争的擂台,不断给教师们树榜样、加担子,才能让老师们在鼓励和压力中奋勇前行。

学校分班过频,主要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功利式”的教育理念和水平。学校无小事,事事需谨慎,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上要权衡利弊,提升教育的定力和判断力;在日常的管理中,更要俯下身子多听老师们的建议,抛开各种“杂念”,培养、呵护好老师们的主体意识,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负责,为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服务,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召口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师生班级班主任
班级“无课日”
我的班主任①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麻辣师生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