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钟原理

2018-12-28 05:31顾静怡
意林绘阅读 2018年9期
关键词:发送者期限本质

顾静怡

古人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话虽如此,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说话不出错。为了挽救“手滑”的后果,微信上线了“撤回”功能,规定可以撤回发出2分钟内的信息。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手滑”者却怒怼: “为什么要限定时间?为什么只有2分钟?”

那么,到底要不要设定撤回期限?又为何设定为2分钟?让我们来听听权威的分析。

要不要设定撤回期限?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双方对话中,如果不设定撤回时间,一些已经发送出去很长时间的信息,很可能接收方已经看到,再撤回反而不妥。同样,若撤回时间无限制,发送方可以撤回任意一条历史消息,必将导致对话的上下文不完整。所以,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保持對话完整,设定撤回期限很有必要。

那么,为何撤回时间限定为2分钟?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来看,2分钟是接收到阅读信息的平均时长。设定为2分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对话的上下文完整。若少于2分钟,可能信息发送者还没意识到失误,就错过了撤回的机会;若超过2分钟,则信息被阅读的可能性增大,也就失去了撤回的必要。由此看来,微信撤回时间限定为2分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赵红星摘自《知识窗》

阅读分享:纷纭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经验和科学。这一方面启示我们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凡事多探索发现,才能有收获。

适合话题:①现象与本质;②细节;③大数据

猜你喜欢
发送者期限本质
网络表情符号的作用
表情符号的使用角度对亲密度感知的影响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婚姻期限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有几种?
基于概率论的发送者匿名性度量模型